新课标在每一堂课中的体现
——高中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长汀一中 曾小洁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放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不但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如何将这些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是我们每位教师的新课题。本学期本人一直将新课标新理念渗透于每堂课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其中第四单元的教学最为突出。
高中英语新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话题是“诗歌园地A garden of poems”。其中包括“English poetry”“Songs and poems”,各项语言活动主要围绕着介绍中外著名诗人李白、杜甫、莎士比亚、拜伦生平、作品等及对当时及后来文学的影响。在教第四板块“综合技能”这一课时,我做了精心准备。这堂课主要包括阅读诗歌和写作两部分。诗歌是佛罗斯特的“雪尘”,歌曲是理查·马克斯的“此情可待”,写作的要求是写诗评。这是一节难度大要求高的课,学生的中文诗评都未必能写好,更何况英文。为了降低难度,本人在教学中采用先欣赏学生熟悉的理查·马克斯的“此情可待”,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接下来我要求学生讲解分析歌词大意、比喻、意象等,再来分析欣赏佛罗斯特的“雪尘”,这样,学生对诗歌的写作有初浅的了解,然后在给一篇浅显易懂的诗歌,鼓励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讨论,并根据评价法则写一篇诗评。这样既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兴趣,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得了写作知识和技巧,尝试到诗评并不可怕,增强了信心。
由此,我想到很多。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时时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反思。
首先,外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
现在,我们的外语教师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外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让我们设计一个大纲、一套教材来教这些内容”,而应该是:(1)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2)我们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造这些条件?
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的多,对学生也有用得多。
其次,“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外语学习者成功之首要因素。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效果乃至成败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英语学习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外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外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外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英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
如果对某一语言抱有好感,对该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那么对这样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该门外语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索;相反,把外语想象得过难,觉得外语表达法别扭,持这样的态度的学习者必然会对外语学习畏之如虎,学习的效果毫无疑问会受其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或是否有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的个性也是学生改变对外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热情、活泼、博学多才会对学生和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外有些研究者根据这些个人因素对外语习得过程影响的方式和程度,通过实验和对比,描述了“理想的外语学习者”(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的一些基本特征是:
(1)能够适应学习环境中的团体活力(group dynamics),克服负焦虑和干拔因素。
(2)寻找各种机会使用目的语。
(3)利用所提供的机会练习倾听针对他输出的目的语并作出反应,即注意意义而非形式。
(4)通过学习技巧来补充与目的语社团成员直接交往的不足。
(5)具备学习外语的强烈“整体”动机并具有强烈的“任务”动机。
(6)愿意冒险,勇于实践。
(7)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由此可知,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这一点是和新课标不谋而合的。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法,对每一堂课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把新课标新理念融入教学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