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培养良好的语感 走进新课程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846 

培养良好的语感  走进新课程

长汀一中  曾宪涪

 

新课标十分重视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感。要求学生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能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和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和魅力;能够根据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新现象和新特点,学习应用语言的创新。特别指出阅读优秀作品时,要品味语言,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的感受力。

何谓“语感”?《现汉词典》:语感是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的反映。请看下例:

请不同行当的文艺工作者作为被试者,分别要求他们立即说出在突然听到“真理”一词的三秒钟内,脑海中所呈现的真实具体的感受来。结果,一位美术家回答说:他先是有一种“肃穆”的感觉,接着眼前朦胧地出现了一种像纪念碑模样的高大稳固的形体来,甚至还想到了“献花圈”;一位音乐家说:他感到“激动”,耳畔恍若响起了大海的涛声——不,那是“国际歌”的旋律;“要为真理而斗争!”一位诗人则说:他感到了自下而上腾起一片光明,是什么,一下子,说不清,但他说有一种圣洁的感觉。后来,还以此测试了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她只是迷惘地摇了摇头。

这原本是为了研究语言的心理机制而设置的。但我们从中也感受到了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语感。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文化积淀不同对语言感知力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虽然十分肯定一个人的“直觉天赋”,却更强调理解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他说:“直觉好的人可能生来有点特殊,但这些特殊性的效果如何,则有赖于对科学的牢固知识;熟悉学科知识,能使直觉有所作为。”可见,牢固掌握语言知识,积极的言语实践和丰富的言语经验与语感密切相关。

如何培育“语感”呢?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久的大量的阅读积累。

一、初读:画出感点

阅读首先要通过朗读或默读感知言语材料。文字符号诉诸听觉,自然会使读者产生言声感。感受言语,小至于一个词语的运用。一个句式的琢磨。一种辞格的推敲,都应当首先引起读者言语听觉或言语视觉的感知。没有理解的语感是不完全的,但没有感受,就根本不能称其为语感。因此,初读者,要十分留意那些曾经敏锐触动自己感受的地方,并始终追求这种感受,把这些敏感点用笔圈点起来,记下来,以备读完后再仔细玩味。

二、品读:移易——比较

初读之后,要进一步调动自己已有的语音、语义、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领会作者是怎样适切于语境的,是如何突出了语义的,是怎样符合语体规律的;仔细品味其言语技法、风格、创新之处等等。品味中,可应用“移易——比较”的方法,通过“有意移易”的办法,在比较中切实领悟那“不可移易”的妙处。“移易——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把我们对言语的形态感受上升到言语品格的理解;是为了把我们的言语感受攀缘到语言理法的高度。这样,我们的语感才能建立在坚实的语言理法的基础之上。

三、诵读:用有声言语传达语感

作用于口耳之间的有声言语,有助于语感的深化发展,这是因为诵读不是单纯的看字出声的无思维运动,而是对读物的再理解和再体验。声音出口时所负载的思想情感,比蕴含在文字之中或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更为可感。因此,“朗读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应该说,朗读引导朗读者和听者走向文字作品的更深的去处”。朗读中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以更准确地感受和理解言语的意义和情感,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

四、写读:叙写、默写和仿写

写读,是用文字把自己的语感固定下来,积累起来的重要步骤。叙写,是把自己品味言语的所读、所感、所思、所悟、所得点点滴滴都用札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札记可长可短,目的是便于自己从中反思生成语感的过程和方法,这也是不断地积累言语材料的好办法。叙写和默写都可以提高自己语感的广度、深度、敏度和速度,提高自己对语言的理解程度。仿写是以所读的言语材料为样本,把它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再生成自己的新言语的一个创造性写作过程。为了有创意地写作,就会更进一步地去阅读,去检验自己已经形成的语感是否准确,丰富和深刻,这也是将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的好办法。

新课标注重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整合,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培育语感只是其一。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