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古诗鉴赏学习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546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古诗鉴赏学习

 

长汀一中  赖秀琴

 

新课程标准指出:古诗阅读鉴赏时,教师对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重点,如能否展开想像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这个理念的提出对高中古诗教学模式及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两年来,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由客观选择题转为主观表达题。这种变化应该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更高要求,具体地说是要求学生对诗歌属性能作深入把握,这是对诗歌本性的还归,是一种积极的反应。然而这种积极的变化,不少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那么怎样才能在面对新题型时从容自如,这是教者与学生都需认真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积累一定量的阅读基础和掌握必备的鉴赏技巧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试从下面三方面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古诗鉴赏的学习。

    一、明确古诗鉴赏的考查内容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提升审美境界。由此高考的古诗鉴赏题有了明确的考查对象,即主要考查对“诗眼”的理解、艺术形象的赏析、意境的感悟、语言的品味、艺术手法的评价、作者情感的理解等。

    二、积累一定量的阅读基础

    1、精选的课内基础

    现行高中语文新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全套教科书编排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而诗歌作品又占文学作品总量的约一半篇幅,计60篇。

    新教材编者十分注意诗歌鉴赏重点的分布与编排,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诗歌的意象”、“诗的节奏”、“诗词的声韵美”、“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等教学重点,配之以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文质兼美的诗歌作品。学习时,学生可按教材序列,有计划分步熟读,咀嚼成诵,温故知新,增加积淀,丰富积累,为考课外迁移的考题打下坚实的感性基石。

    2、丰富的课外补充

    古诗鉴赏学习,脱离课本不行,但仅有课本显然也是不够的,它需要在相当数量的感性积累以后才能引起质的飞跃。

新教材坚持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适当配合的原则,同步配套了《语文读本》,力求使学生以课文为凭借,举一反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读本”收录的诗歌作品有下面三个特点:第一、尽量体现名作家多样化的诗歌风格。如李白,课内选的大多是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宏篇力作,像《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等,“读本”则多选他写景咏史抒怀的精致短章,显得婉丽而深沉。2002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即取材于高中第三册“读本”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第二是融进了名家并不为多数中学生所熟知的作品,如杜甫的《秋兴八首》,李商隐的《马嵬》等。第三是选编了一部分对于中学生来说知名度不很高的诗人的一流作品,如冯延已的《谒金门》、晏几道的《鹧鸪天》等。对于以上三种作品,复习时,学生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借助课前提示和课文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反复品味、体悟、赏析,开阔视野,进一步增加诗歌量的积累。

    3、理性知识的铺垫

    除了积累一定量的具体诗歌,还应学习古今学者对古诗鉴赏的理论著作,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的能力起着点石成金的作用。

    新教材和“读本”各诗歌单元均附有诗歌知识短文,如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程千帆的《唐诗》、周汝昌的《词的欣赏》等等,这些诗歌研究专家的指导性文章,或追本溯源,或探幽发微,基本上包容了诗歌的常识和常见常用的欣赏技法,读之令人茅塞顿开,受益非浅。

    三、掌握必备的鉴赏技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诗歌鉴赏要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个性化地体会作品的意境。

    1、抓住意象鉴赏诗歌

    出现在作品中的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我们称之为意象。同一部作品中如一首诗,由各种意象组合形成的整体感受就是意境。意象可以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也指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初次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就应找出物象。出现在作品中的物象有: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阳。第二步,就应分析这些物象的特征。藤,是一些枯藤,生命即将终结;树,是老树,已无生气;鸦,在民族文化中本来就是一种凶鸟,更何况是在夜幕将临的黄昏?道,是古道,透过“古”字,我们看到的是多年失修、路基坍塌,坑坑洼洼,让人难行;风,是泌入肌骨的寒风,不是宜人的春风,马是瘦马,人骑上去摇摇欲坠,更“载不动许多愁”;太阳,是即将落山的夕阳。第三步,便是把这些物象联接起来,归纳物象的共同特征,梳理自己的整体感受,也就是对意境的把握。作品中那些物象的共同特征大致可归纳为衰败,凄凉。“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物象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射,透过这种折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落魄天涯,羁旅异乡,仕途失意,甚至是生意尽亏,学业无成者,前途茫茫,归宿不定的凄苦心境。

    在古诗鉴赏学习过程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归纳古诗常见的意象及其含义,如:

    景观类:月(明月、残月、新月、孤月)。多表达离愁别恨,寂寞凄凉。

    动物类:鸦、杜鹃、鹧鸪,多表达凄苦、悲凉之情。

    行为类:(吹)笛、箫、笙。多暗含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2、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我国古诗以抒情为主,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可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感情和内涵。古诗主要有两种抒情方式,一是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二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前者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我国古诗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及落日、清风等,都是诗人常借以抒情的对象。鉴赏时,不应停留在景物表面,而应透过事物领悟其深层的意蕴。

    3、掌握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掌握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提升鉴赏能力的目标,具体有如下几种:

    第一,烘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人的反应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感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烘托出词人恬然欢快的心情。

    第二,化虚为实。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较强的内容,往往用化虚为实的手法。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直接说它多少大小,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里把“愁”化为具体形象的“烟草”、“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而且连用比喻写“愁”多,同时“烟草”、“风絮”、“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愁情。

    第三,用典。古诗很讲究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如杜甫《江汉》中最后两句“古来存老马,不必以长途”,就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

    此外,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赋、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对比、欲物先抑、言此及彼等,这些知识都应在学习时分类归纳掌握。

    4、熟记品评诗歌特点的规范用语

    新课程标准在“感受·鉴赏”中提出,学习古诗文,应使学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要做到这一点,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语感,还要掌握规范的品评诗歌的用语。如清新。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例子比比皆是。

    又如平淡或称质朴。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陶渊明的诗即是。

    又如明快,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

    此外,绚丽、含蓄、简洁等均是古诗语言特点。学习时,我们可记住这些用语,高考面对具体题目时,就能信手拈来,提高答题准确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依托雄厚的基础积累,借助一定的诗词文学修养,把握以上古诗鉴赏的要领,学生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自如地应对不断改革的高考古诗鉴赏题。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