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育观
长汀一中 肖 阳
摘要:作为数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先导性因素,数学教育观包括数学教育目的观、数学教育过程观、数学教育价值观、数学教育哲学观4个主要部分。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对数学教育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 数学观 数学教育观
数学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实施。如何将数学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转化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是数学课程改革工作中重要环节。而数学教师的数学观、数学教育观也日益成为课改中一项紧迫课题。数学教师的数学观、数学教育观是数学教师专业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师具有怎样的数学观、决定了数学课程改革成败和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人才的决定因素之一。
一、数学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观
数学是什么?它有什么用?数学作为一门课程有什么价值?这是所有学习数学的人都会思考和提出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回答了这些问题,并在过去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数学的基本看法。概括起来,包括对数学的哲学认识,关于数学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认识与定位。
1、数学的本质认识
数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数学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学认识的深入,对它有着各不相同的论述。例如,古代中认为数学是术,是用来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计算方法;而古希腊却认为数学是理念,是关于世界本质的学问;有些人认为数学是科学,还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有人认为数学是一种语言或是一种文化;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离不开高超的数学方法,因此有人认为数学是一种关键的、普遍的、能够实行的技术;也有人认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也是“序的科学”。[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2],体现了对数学本质特征的现代认识,具有时代性。
2、数学的价值
课程标准对数学的价值给予了概括性、全面地、高度地评价,主要包括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价值、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
2.1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价值和应用价值
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广泛地应用性已被人们所公认。在现代生活中,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是一切重大技术革命的基础,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高新技术不断涌现,本质上是数学技术的运用。例如医疗上的CT技术、GSP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中文印刷排版的自动化等等,无不是数学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数学模型研究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用数学手段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进行风险分析,指导金融投资等已是世界各国的广泛行为。
另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也离不开数学,例如,数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形成边缘学科、诸如数理生物学、医学统计学、教育统计学等;数学甚至悄悄进入艺术领域和体育,如把统计技术引入历史研究、产生一门特别的“史衡学”,有数学家用数学方法研究《红楼梦》;福师大体育系教授黄汉升把数学理论运用于体育训练,受到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组织的浓厚兴趣。
总之,就一般而言,数学这一种精神、思想和观念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2.2数学的人文价值
数学素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一种基本现代文化素养。数学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数学教育观及其变革
1、数学教育观的基本构成
主要包括数学教育目的观:通过数学教育过程,我们期望学生得到什么?亦即为什么教的问题。数学教育过程观:教什么?如何教?数学教育人才观:教得怎样?什么样的人才是需要的和合格的?数学教育价值观:对数学教育现象的价值判断。
教师的数学教育观与其数学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教师把数学真理视为绝对真理,那么他就不会把数学教学和数学认识活动看作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而是把数学知识的当作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传授给学生。则相应的教学方法只可能是以讲授为主,而学习的方法则基于接受的学习。但是要强调的,数学教师的教育观不仅仅是数学观在教育中的反映。除了数学观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观。
2、数学教育观的转变
面对课程改革的要求,数学教师应该确立全新的数学教育观念。
2.1面向大众,提高公民的数学素养
数学课程对学生整体发展,长远发展,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创新意识等都有独特的作用,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位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2.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应只关注数学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不应只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不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
2.3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育中,应该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价值,特别是它的应用价值,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时,需要以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使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鼓励和支持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2.4促进数学精神的形成
数学精神是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主观状态,其实质是探索。以探索为核心、创建有意义的数学课堂。具体可以开展以下教学设计:(1)做数学——实践出真知。做数学,在我国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极为少见,但它都是学生十分喜欢数学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深层次地理解数学。(2)探究式学习——人人都是成功者。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还得从课堂入手,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使人人都成为成功者。(3)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协作,使它成为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
2.5数学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
数学教师应适应新课程理念,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和转换。重视认识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和数学活动观和数学教育评价观,从传统的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向双主体、多主体、师生互动及主体间的转变,使学生和教师一样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设计者,也成为教学活动的共同评价者。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
3、钟启乐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4、王青建《论数学精神与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学报,2004.2
5、吕松军、沈文选谈认识数学本质的方法》数学教育学报,2004
6、杨骞、单博《数学教育与人本主义》数学教育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