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探讨
长汀一中 罗志强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堂学习方式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实施新课程,渗透新理念的主要渠道依然是课堂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人文教育,将新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将数学渗透到学生心中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只有观念转变了,我们才能走出创新教育的路子,否则仍旧会“穿新鞋走旧路”。
新的课程理念凸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回顾传统的数学教学,由于受考试制度的影响,一方面严重脱离实际,学生应用能力低下;“数学生活化”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教学生活化,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及应用过程,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智力,培养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忽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和追求,把数学学习简单地理解为“解题”,学习数学仅仅为了“升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深层次的数学历史,文化背景的展示,体现数学对社会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更高层次来看,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更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
二、新课程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对精讲多练也有所偏差,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是解题技巧。
新课程提出的教学方式是探究性的,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教学方式。同时,这种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其它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好的教学方式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不应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即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要活泼生动,与生活贴近,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向引导式还学生完整的经验世界。
在课堂实践中老师注重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方法,同时,贯穿始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科学探究充满活力,表现为能力、思维、个性品质等得到提高,在探究活动中起积极作用,使探究活动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三、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互动与交往
传统的数学课堂现象一:教师以权威的长者或智者自居,学生作为一个被动对象在接受教师的指导。
传统的数学课堂现象二: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精神状态欠佳,情绪压抑,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或做其它事情。
传统的数学课堂现象三:师生间缺乏交流,学生害怕参与教学活动,每当教师提问学生,学生有倒霉和大难临头之感觉。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课堂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载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互动、交往。互动,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人格价值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要走出演讲者和独裁者的角色,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使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主人,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得到高涨,新方法,新思路层出不穷。
教师的在课堂上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四、新课程下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认知和行为取向,具有稳定而独特的本质特征。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即强调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
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接受—模拟—体悟”的程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对生活的感情,但这种感情是在被动,接受,模仿,单独的情况下获得的,给学习者留下的映像并不深刻。新的学习方式由强调专注听讲,被动接受转向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主要表现为:
(一)由重视记忆,模仿,复现转向重视同化、理解、创造;
(二)由只注重书本转向运用知识、加强实践活动;
(三)由只重视间接经验转向更重视直接经验,加强经历,体验和感受。
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怀疑意识,反思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鼓励学生对教师,对同伴的超越,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
学习方式的变革要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退回生活”后“进入数学”。即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成为一个人的生存方式。这就决定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学习方式必须呈现出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特征。
五、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变革——强化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
评价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环节,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兴趣起到关键的作用,传统的课堂评价主要是下列几种:
1、外部奖励评价
外部的物质奖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关注奖品是什么,老师关注的仍然是学生的纪律和学习的结果。
2、终结性评价
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最终结果和答案正确与否。
3、等级制评价
对学生在数学成绩的基础上进行表扬与批评,尽管有鼓励学困生,但在学生的心里仍觉得是安慰性、附带性。
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传统教学的师讲生练,而是一种学生的自主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过程。数学学习不仅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加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评价。强化内部激励的评价,淡化外部奖励的评价,引导反思,促进发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强化过程性的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
此外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现代化技术的一些具体要求。我们应积极地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把握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切实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