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一大节教学设计的反思
长汀一中 傅礼福
新课程强调“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再创造’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上课听得懂,但自己不会做。有时一个问题要讲多遍才会做。
三角函数一章,公式多,变形灵活,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一大节教学中,我一直琢磨着“要怎么上效果更好”。平常备课,我有个习惯就是整个单元系统考虑,进行单元备课。这节中课本分为两小节,共计10课时。很多教师及教案书仍都是这样处理的:即把这节按公式分类分块,一类公式2课时,最后再综合运用。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使学生能及时巩固记忆每类公式,扎实基础。缺点是学生头脑里公式是孤立存在的,要是公式记不起来,就更没招数了。学生不善于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不足,耗时多。
为此,我作了个大胆尝试,重新组织教材,调整例习题的顺序。先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探究各类公式,突出公式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推导线索,深化其思维过程和探究过程,便于后续课中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即是复习课,公式也在运用中不断得到强化巩固,思维更具灵活性。总体设计见下表:
课时 |
常规设计 |
课时 |
创新设计 |
1—2 |
及应用 |
1—2 |
C(α+β),C(α-β)和S(α+β), S(α-β),T(α+β),T(α-β) S2a,C2a,T2a推导及联系 |
3—4 |
S(α+β)和S(α-β)的推导 及应用 | ||
5—6 |
T(α+β)和T(α-β)的推导 及应用 |
3 |
公式的正用、逆用 |
4 |
辅助角公式应用 | ||
7—8 |
S2a,C2a,T2a的推导及应用 |
5 |
角的变换 |
9 |
二倍角公式变形,半角(例题) |
6 |
公式变形应用 |
7 |
求值问题 | ||
8 |
证明问题 | ||
10 |
和积互化(例题) |
9 |
和积互化(例题) |
10 |
在实际中应用 |
然后,根据具体学习目标选编例习题,并采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为主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相碰撞与互相启迪,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这节教学设计,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
新课程下教学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终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仅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更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那种过于重视题型归类,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于重视单个知识点的训练,忽视知识网络化,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会有创新精神。
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数学地思维。因为学生走进社会后,数学知识用不上了,但数学思维数学精神却在不自觉地应用着。教学设计应跳出教师中心的圈子,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导,思维为核心,整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用数学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互教互学,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因此,教学过程应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探索问题,以至解决问题。设计比如“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说一说”等环节。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痛苦的思考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乐趣,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也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与组织者。
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
公开课上常见到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回答。这是不切实际的违背教育规律的。要么是冷场的,要么师生间一问一答,表面上课堂气氛轰轰热烈,师生互动,实际效果甚微。提出的问题被细化分解了,没有启发性和思考性。长此以往,学生便不会思考了。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活动只有学习者参与思维活动才有效。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是3—5分钟),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那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就出现老师们常说的那样“这道题讲了好多遍,还不会做”,与新课标提倡的自主探究式主动学习背道而弛。问题思维的起点,问题设计有多大难度,思考多久,引导学生从几个层次,几个角度思考联想,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整理与总结以达到认识的深化,这些都要认真考虑。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索问题,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引发更深的新问题。不断地探索、解决、创新,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4、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经验体会,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提供给表现的机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面对问题,学生不受他人思维的束缚,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敢于创新。有利于学生互助互学,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找到最佳途径。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的过程。例如求值
5、培养学后反思习惯
学生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策略、解题方法优劣从不加以评价,从而出现过程单一、思路狭窄,方法不当,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创造性不高。新课程强调“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设计或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暴露思维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概括解题关键,发现不足,从笨拙中反思调整解题思路,总结解题经验,完善思维过程,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并逐步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树立自信。三角公式多,恒等变形灵活多样,有没有规律可循,在回顾、总结、反思中发现三角变换不外乎三个方面:变名,变角,变形,从而使解题更加快速有效,学习倍感轻松愉快。
总之,教学设计与教学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终生发展为目的,提高全民族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