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谈心理教育功能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088 

谈心理教育功能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长汀一中  上官玉彦

 

目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广泛采用的心理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知识;二是开设心理咨询门诊或热线电话,咨询信箱、网络咨询提供个别服务;三是在思想政治教学等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四是利用其它渠道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如墙报、校刊、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应该说这四种途径对于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学生的保健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无论是受众的广度,还是时间的跨度或是实际的教育效果,学科渗透都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的事实都证明教学是具有心理教育的功能,而且这种功能是其它心理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不否认这一点。问题的关键在于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的一场革命,无论从教学角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如何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充分释放发挥心理教育功能就成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关注的重点。笔者以为只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解决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问题。

一、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

教师素质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现代型的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可能发挥出高超的教学艺术,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理应不断拼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构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新理念。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实现由知识本位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人本主义观念。强调教育要面对人的全面生活,重在提高人的精神面貌,而绝非知识的简单堆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人的理性发展,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精神启迪和个性陶冶,提倡创造,反对一味模仿重复,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过程。

(二)强化先进的学生主体观,实现由成人立场向儿童立场的转变。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来看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即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组织教学。教师要从传统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传统教学的支配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就是要做到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恰如著名教育家叶澜所说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

(三)确立平等合作的教学观,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转变。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要坚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同时要认识到教学过程还是师生双方作为活生生的主体,在课堂中共同活动的过程。师生民主平等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尊重每个学生特有的人格和精神世界,进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四)树立自我完善的发展观。实现由“教书匠”向“人师”的转变。教师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本教育能否取得实效越来越取决于自身素质的高低。除了要在教育观念上保持先进外,还应较好地掌握并运用心理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加强自我的修养,以理智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平衡的心态,不断反思并改进教学行为,最终实现由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由“教书匠”向“人师”的转变。

二、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声的教育资源。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不会自发形成,需要老师和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对于教师而言,应注重整合教学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最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

(一)形成一种和谐愉快、乐观向上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可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核心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努力在课内外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无私博大的爱。教师要真诚的关心爱护鼓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心理上的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彼此依恋的心理关系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能动性的自由发挥,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创设一种愉悦的爱学乐学会学的教学氛围。

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有利于乐学爱学会学氛围的形成。而教师则是形成良好学习情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带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保持真诚的微笑,友善亲切的话语。其次,教师要极力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幽默。课堂中教学的机智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在课堂沉闷压抑的时候,用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调动气氛,让学生在兴奋愉悦中学习,变厌学为爱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第三,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注意教学的进度,难度掌握上要做到难易适度,注意分类要求、因材施教。尽一切可能给予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对学习保持持久浓厚的兴趣。

三、注重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活动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基于这种认识,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认识精彩的人生,去感受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潜能,发展心理素质。

(一)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帮助引导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后,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掌控自己学习的全过程。大力引导学生在探索尝试中发掘自己的心智潜能,从而产生对学习的胜任感、操纵感,最终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组织合作式学习。教师要自觉地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极力主张“发现学习法”,强调知识就在特定情景中,通过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并在与群体合作交流的基础获得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就是要在课堂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势。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旦形成,将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技能技巧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发展。

(三)鼓励讨论法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知识很难转化成技能。讨论的学习方法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师要适时提出富有思考性、想象性、开放性的问题,充分调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在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探索敢于求异的创新能力。

(四)开展竞赛型学习。青少年学生一个明显的年龄特征就是重视自己在群众中的地位,希望那是成为群体中的佼佼者。因而老师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因地因时因人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四、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

教育心理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及时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而且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经常性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肯定的表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同时营造出互学互助,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但要对学生的性向、能倾、成就、态度、兴趣、潜能等进行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手段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书面考试,而应当注意评价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测量时精确与模糊相统一。同时学生的发展是生动活泼,多样性的,那么教师评价的方法目的也应当多样化。反对僵化地给学生排名次,应当对学生的发展和潜能进行系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确立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当然强调课堂教学中发挥心理教育功能并不意味着偏废其它教育功能,也不是说不要具体教学活动而单独进行一项新的活动。它是从学生生命生长的需要出发,注重全面挖掘课堂中的心理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的生成。

主要参考文献:

1、田汉族:《课堂中的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6.106-110页。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载《教育研究》1997.9。

3、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4、刘铁芳:《教学:一个可能的价值世界》,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11页。

5、李黎:《教育新模式:活动课程》,载《教育探索》2001第1期,15页。

6、潘淑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