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自主阅读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027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自主阅读

长汀一中  王成标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以往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虽然也提过自主阅读,但在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本位的时代,这个“主人”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做“主人”的地位,“主人”一说不过是句空话。在新课程理念下则不同,学生成为了阅读的真正主人。

一、阅读的核心是“人”——学生

21世纪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立足于培养“人”。我们不是培养掌握知识,具有许多知识的机器,而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因此,我们把学生当“人”,不应再像以往那样“嚼啐”了喂给学生“吃”,应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咀嚼”,自己品尝;不应再像过去为提高所谓的教学效率,常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或教学用书的现成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以加速学生的理解,将学生看成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

以往阅读教学的目标,都是教师早早准备好的,根本未把学生放在眼里。其实,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习的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习的兴趣不同,学习的需求也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习的兴趣不同,学习的需求也不同,当然学习的目标应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们宜引导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包括共同目标和个性化目标。个性化目标指的是学生根据个人的特点、需要确立的与众不同的目标。如此可以一改过去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还可将外化目标真正内化。

再有,以往教材的处理亦常被教师垄断。新课标下的学生是敢于问鼎教材的。如将小说《守财奴》改编为四幕剧并上台表演;且演完后,还你一言我一语地对剧本,文本进行评论。这不是让学生真正作主人吗?

二、积累的主体是“人”——学生

俗话说:“功夫在诗外。”要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的主动权,应引导学生自觉阅读积累,厚积而薄发。中国的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经典文本的积累,认为通过一定的阅读积淀之后,学生自会“悟”出许多的道理,阅读的质将随之升华。现今的语文教师还死抱着语文分析法,将美美的一篇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简直就是烹金鱼煮仙鹤。评析法的全部努力集中在文章的微言大义上,教师越讲越细,只有牺牲单位时间的阅读时间来保证评析的深入细致。分析法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学生阅读量反而不及传统教学,没有一定量的语文阅读体验的积累,阅读能力不高是必然的。学生只会教师一篇篇分析了的文章。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还应教给学生一定阅读方法:①浏览性阅读。即通过博览、略读、速读确定是否需要详读、精读。②理解阅读。即通过精读、评读理解掌握原文的内容。③记忆性阅读。即通过复读、背诵、抄读等方法,理解、记忆原文的内容。④评价性阅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欣赏评论。⑤创造性阅读。即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理解。

如此,方能为阅读积累提供方法保证,使学生真正成为积累的主人。

三、质疑的主人是“人”——学生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新课标亦指出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质疑是阅读是否深入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阅读是否自主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1、感知性质疑

感知是阅读的第一步,通过近乎直觉的感知,获取文本的整体意思。这一阶段可直接提出疑问即:“是什么”“怎么样”等直接性问题形式。如“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章的思路、结构是怎样的?”等等。

2、理解性质疑

理解是掌握阅读技能的主要标志,光能读出声并不是阅读,必须把读出声变成有意义的句子,并且懂得其含义,而且越接近作者表达的意思越好。所以理解是阅读中最重要的一步。感知更多的是顺向心理过程,理解更多的是逆向心理过程,宜采用“求解性质疑”。①质疑标题。如鲁迅为何以药为题?可否换个标题。②质疑重要词语。如“老栓,就是运气你!”的“运气”的含义是什么?“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中的“斯”“彼”分别指什么?③质疑重要句子。如《药》中“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地走。有时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叫。”为何“狗没叫?”“这是随便一笔,还是另有深意?”④质疑写法。如文章的结尾为何如此安排?文章为何安排这个细节?文章是如何过渡照应的?文章的详略为何这样处理?等等。

3、鉴赏性质疑

鉴赏性阅读主要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这些方面进行体味、欣赏、鉴别、评价,以获得审美愉悦的阅读。可采用“想象质疑”和“比较质疑”法。

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艺术空白需要我们发挥想象进行质疑、填补。如《边城》中的翠翠会一直长久等待吗?《药》中的“花圈”是谁插上去的呢?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之后,会怎么做?

比较质疑,指通过不同角度的比较提出问题。①可以比相同内容,如《腾王阁序》中描写深秋的景色与《赤壁赋》中的描写有何异同?②可以比形式,如《腾王阁序》与《陈情表》在语言上有何不同?③可以比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如前后《赤壁赋》有何不同?④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与文本比较。如自己到姥姥 家时的体验与林黛玉进贾的体验有何不同?⑤可以将类似的形象放在一起比较。如阿Q与陈奂生同为农民形象有何不同?陈奂生与当今的农民有何不同?

四、探究的主角还是学生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索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课题研究,在探究中提出个性化见解。如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未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这一看法吗?结合《庄子》谈谈你对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理解?这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境界对现实生活有没有意义?等等。要解决这些探究性课题,光靠阅读课文及同步参考书是不够的,自然就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自主地寻找有关书籍来读,来研究。为研究项羽,你得读有关的史书以及其它相关书籍,同时还得独立思考,才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见解。为研究庄子你得读有关庄子的文章以及《庄子》以及一些评论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等,从而使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探究,在探究中提升了文化品位;在探究中提出自己富有个性的看法;在探究中获得莫大的乐趣,使阅读慢慢成为一种自主行为。

总之,唯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参与到积累中去,在质疑中独立思考,在动态探究中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学生方能成为自主阅读的真正的主人。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