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重新审视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15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重新审视

 

长汀一中 赖永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重新定位,强调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全新的理念进行语文教学。面对现实的高考压力和教学实效,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任务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的工具性指什么?就是能听、能说、能读、能写,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育的任务,新课标说得清清楚楚,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然而,看看当今的现实,一些报纸杂志、广告标语,错别字、滥用词句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所谓的明星读错字说错话的情况也屡屡发生。这不正是语文教育中工具性的缺失吗?作为工具的语文没有过关,谈什么人文性?没有基本功,哪来的技巧?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思想的载体,是传递思想的媒介。其作为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我们在这里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并不是为了又重回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所谓“八字”宪法,而把能力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标对语文提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第一位的。同时,它与后面两个目标也不矛盾,是互相依存的统一体。语言学习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不考虑到这一点,它怎么能算基础学科呢?

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能言他人所未言,言他人所想言。伟大的作家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们表达出了千千万万人最复杂的心理感受。于是,才有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伤感,才有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凄苦,才有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慨叹,才有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诉说。

人人都有思想,人人都有感受,但并没有人人都当了作家。虽然生活中,有的人读书不多,却也能说会道。这是由于一方面他们的语言中枢发达,天赋使然,犹如歌星生来一副好嗓子;另一方面,他们对生活吸收力强,对语言的感悟力强,表达力强。但总的来说,他们也主要是曲折地间接地学习来的,还是靠学习。

人的发展不可能整齐划一,有的偏重思考,有的偏重行为;有的擅长抽象,有的擅长具体。语文教育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和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把不大会听、说、读、写的人培养成能听、说、读、写的人。语文教育的任务是“提高”而不是“造就”。中学语文学习是给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而不是终极目标。只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够文从字顺,才能够准确体验,才能够有独到的见解,才能够有新的发展。

一句话,语文教育仍然要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这就是语文工具性的要求。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造就有健全人格和有知识技能的人,教学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应该受到重视,语文的知识学习过程应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把“学生的需求”作为一项根据,突出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突出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强调了人格养成,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该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在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应尽可能避免单纯地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造成的对人性的漠视。高中学生具备相对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较完整的基础,身心发展更成熟,他们在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有更高的文化渴求,考虑到这一事实,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课程设置、学生活动、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充分顾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

语文的人文性还体现在课程标准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人文性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和体验。

这种人文化的学习方式包含几点内容。一是自主性,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则由“传道受业解惑”的高高在上的指导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和推动者。“教”与“学”具有对等的权利。传统教学中片面强调“教”,是对学生民主权利的漠视,忽视了人文的关怀。要达到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就必须在“教”的过程中充分强调学生的“学”。二是探究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可以依赖自己已经形成的能力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继续发展自己的能力。三是体验的个性,任何自主的探究过程中都必然有着独特的体验。我们尊重并鼓励这种体验。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感性、情感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发展与健全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当然是重要的,但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过程更重要。过程不仅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和形成,而且关系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而语文的人文性正是通过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

语文教育的关键是什么?我们以为不是怎么说,而应该是如何去操作实施。新课标说得明明白白,“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语文教学要重视实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以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精髓,这,就是我学习新课标的一点体会。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以此为指导,这应该是确定无疑的。但是,有新课标中也有一些提法,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比如,它提出的针对知识教学的“五不”政策,即: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提法,似有矫枉过正之嫌,试想,一门学科连必要的知识都淡化了,它还能成为学科吗?没有一定量的语文知识积累,语文素养怎么可能提高?

可见,对新课标,我们的态度也应该是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