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策略之我见
长汀一中 陈雪梅
高中试验修订本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显著的特点是新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利于学生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选拔国家人才的高考,自然也体现了这一宗旨。从这几年的高考来看,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能力的培养。高考把着眼点放在能力的考察上,突出能力的覆盖率,包括读图、理解、判断、归纳、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注重知识灵活运用,基本上取消了靠死记硬背知识点得分的现象。(2)强调综合,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突出学科特色,注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以及初高中地理的有机结合。以跨学科综合为辅。(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高考试题将能力考查与解决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自然地融合在一起。(4)强调基本技能,突出应用能力。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高考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在于重点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注意改变复习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在地理高考复习中应采取哪些对策呢?下面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复习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
由于高考地理总复习内容较多,传统的复习方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其核心是复习过程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复习课的主宰,学生围着教师转,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述的内容。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又使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渠道极大扩展的今天,这种复习方式已极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我们应该在复习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要多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复习课的主体,同时要多倾听学生的即时反映,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复习过程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
例如,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区域地理所占比重较大,《世界地理》中有十二大分区,《中国地理》有四大分区,它们在知识结构和地理特征的编排上都有相似之处,主要包括三大块: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其它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矿产等)经济地理特征(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区域地理复习,如果单凭老师按部就班地对每一个分区进行机械地复习,一是时间上不允许;二是学生没有兴趣和耐心听;三难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联系;四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鉴于以上原因,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我们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只要选择其中1—2个区域进行深入地解剖、分析、综合、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在联系图上总结各要素联系的一般规律。其它区域的复习,教师尽可以放心地交给学生解决。实践证明,任何的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动手动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纵横联系,提高综合能力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是一个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综合体,综合法历来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在地理总复习时,要加强知识纵横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纵横联系指的是在地理复习过程中,既要加强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联系以及地理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沟通,又要注意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的结合。
1、加强初、高中知识联系:对于使用高中地理试验修订本的考生来说,《高中地理》必修内容和《高中地理》选修第一册,属系统地理,而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基本上属于区域地理。加强高、初中地理的联系其实是加强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区域地理。复习重点放在系统地理,当涉及区域地理知识时,要适当地补充,拓宽和引伸,要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中,去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复习高中地理中自然带非地带性因素时,让学生分析南美洲南部东西两岸不同的自然带及其成因,就要从这里的大气环流状况,地形的分布等初中地理知识入手。
2、理论联系实际:文科综合考试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从地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北方的沙尘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台湾的地震,水土流失,酸雨,旅游与假日经济等。同时,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特别是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学科发展的新成果等。如:西部大开发、长江三峡工程,林业生态工程,伊拉克问题、海洋开发与保护等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寻找一两个热点进行示范,教会学生如何收集多种重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提取,归纳、整理和加工,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去分析、评价自然和社会发生的事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地理学科知识与政、史学科知识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在高考总复习中,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或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的学科问题,逐步提高自己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巴以矛盾的形成就涉及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我们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成因。
三、加强训练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业训练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地理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复习课时,教师应精选一些有价值的典型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同时教给学生训练的方法,使他们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
1、加强读图方法的指导,提高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读图能力历来是地理教学中首要培养的能力。目前的中学地理课堂普遍都比较重视地图教学,在高考复习课中大多有特别开设“地图专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上步于就图论图,对于具体地图的分析比较透彻,但没有将形形色色的地图归类、归纳,然后模式化,即没有在教学中形成完整的地理图像系统,因而导致学生在做读图训练时往往没有形成“章法”,看到一点、读一点,图文转换过程不完整。上述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教师对读图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各类图形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带领学生归纳出各类图形的基本读图要领。例如:在进行“等值线”判读训练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这类图判读的一般过程是:(1)判读是什么地理数值(2)判读等值线的延伸方向、分布情况(3)判读等值线数值的变化趋势(4)判读等值线的凹凸特征等。这样,学生经过适当的训练,便能熟练地掌握读图方法,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注意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们不仅仅是在语文课上要培养的东西,而是在任何课堂上,任何时候都要教会学生的重要能力,因为它们分别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和展示自己知识储备的重要渠道,无论两者中哪条渠道不畅通,都会阻碍一个人的发展。
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可借鉴其它学科教学的分析思路。如:(1)用逐句分析法从文字中获取信息。(2)用主题大意法,从文字中获取重要信息。(3)用联想法挖掘文字中的隐性信息。在复习课中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并配以适当的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较大提高。
地理表达能力则需要地理教师长期地有目标地耐心培养,最好是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可在复习的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表达层次:第一阶段:最准确的表达,第二阶段:最完整的表达,第三阶段:最简洁的表达,第四阶段:有理有据,多角度、多方位、科学简洁的表达。例如:巴拿马运河在国际贸易中所起作用分别表述为:最准确的表达是“沟通了两大洋”;最完整的表达是“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极大地缩短了它们之间的航程”;最简洁的表达是“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经过多次训练以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重视实践活动,培养应用能力
高中试验修订本教材与原教材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增设了“活动”这一板块。“活动”栏目让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地理图件、地理数据、动手制作、操作实验、交流讨论。它是形成地理应用能力的好材料,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培养兴趣,提高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地理观。但由于这个板块放在课后,往往不被老师重视,特别是高考总复习,许多老师认为课内知识点都无法顾及,哪有时间去管课外活动。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高考总复习中,重视“活动”栏目,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暑假旅游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日内完成多个旅游景区的游玩,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这一个活动使学生对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交通线、点的分布,以及旅游景点的分布更准确地掌握,并加以灵活应用。这样的活动是对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直接检验,也是地理能力的综合体现。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总复习应适应新的形势,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科学训练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取最佳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