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总结规律 举一反三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11-01  点击:1247 

总结规律  举一反三

——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方法举隅

长汀一中  王如胜

 

高中新课标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可以看出,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积累很重要,摸索出一些规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着重谈谈推断词义的一些方法。

一、利用汉字的构造特点推断

此为“望文生义”法。汉字本身就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如“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其中的“啖”字以前或许没有学过,但从它的构造上可知与“口”有关,再加上“彘肩”“切”的语境,不难猜出“吃”的意思。2000年高考文言阅读材料中有“自放驴,取樵炊爨”的句子,其中“爨”字也不难猜出是“烧火做饭”的意思。2004年福建题“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中的“纺”字,由它的偏旁也可推出是“用绳子绑”的意思。《伶官传序》中“系燕父子以组”,用什么绑?用“组”,由偏旁可推出“绳子”。

二、利用文言文句法特点推断

文言文中排比句多,对偶句多,并列结构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其实,不少成语就保存了这一特点。如,“童山秃岭”,由“秃”可推知“童”的意义;“求全责备”,“责”也就是“要求”;“提纲挈领”,“挈”就是“提”;“背井离乡”,“井”就是“乡”、“乡里”。这是词义相同的例子。“党同伐异”,“伐”是动词,可推出“党”也是动词,但意思相反。

再举几个文章中的例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和“箭”相对应,“箭”是名词,可推出“奔”也是名词,“奔跑的马”。“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胡瞻尔庭有悬特兮”“胡瞻尔庭有悬鹑兮”,“貆”“鹑”都是动物,根据句法特点,也不难猜出“特”也是一种动物。《过秦论》中“宁越、徐尚……之为之谋,齐明、周最……之通其意;吴起,孙膑……之制其兵”,“属”“徒”“伦”都是“类”的意思。“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和“用”同义。

三、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

文言文中多义词占了相当大比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要准确地理解某个词语,必须兼顾上下文,要学会观前顾后。

“绝食者千余家”(1999年全国试题)中“绝食”一词是否跟现代汉语一致?一看上文“郡界大水,人灾”便知,是郡里发大水,老百姓受了灾,一千多户人断了粮。“豪民气尽”(《书博鸡者死》),“气尽”是断气了吗?根据下文“以额叩地,谢不敢”,方知不是“断气”,而是“气焰全无”。“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往聘孟尝君”中“上位“是什么官位?既是“以故相为上将军”,当然是把“相位”空出来了。

四、根据相关的事实背景来推断

文言文中对一些语句、文意要作出合理的解释,常需要调动相关的知识积累。比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中有这样的句子:

“昔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注:昔人,卞和)

“楚王诛之”的“诛”是“杀”的意思吗?只要回忆一下和氏璧的故事,“献之厉王,刖其左足;献之武王,刖其右足;至文王,才使玉人攻之,得宝。”就知是“惩罚”的意思。可见,积累是多么的重要。

五、根据基本的人情事理来推断

基本的人情事理是我们理解文句的重要参照依据。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论积贮疏》)几乎所有的译本都把管子的话翻译成“老百姓粮仓充实了就知道礼节”。“粮仓充实”和“知道礼节”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理解太牵强了。其实历史上许多人干违法犯罪的事,并不是不“知道”,不“懂得”礼节,而是由于生活所迫。粮仓充实了,老百姓自然就能“遵守礼节”了啊。

《屈原列传》中有这么几句: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诸多版本注“夺”为“夺取”,“与”为“给”。粗粗一看,也没问题。但揆情度理,就感到有问题:起草宪令是怀王交给屈原的任务,上官大人“夺取”它干吗?这不是过于莽撞而又毫无意义吗?也不符合他的身份啊!其实,“夺”和“与”都还有另外的常用义,“夺”即是“削除”,“与”即是“赞成”。屈原起草的宪令是“未定”的草稿,上官大夫看了之后觉得有的条文与己意不合,或许是故意找茬,要求“削除”,屈原“不赞成”,于是上官大夫“谗之”。这样理解才合情合理。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举手视公子”一句,很多译本都译成“举起手来看着公子”。晋鄙与信陵君面对面站着,晋鄙看信陵君为什么要“举手”?既无礼仪上的说法,也无事理上的根据。原来,晋鄙接过信陵君那一半兵符与自己手中的一半相对验证,“验证”的时候是必须低头的。所以“合符”而“疑之”之时,就得“抬头”才能打量信陵君。“手”即“首”。

高三册《项脊轩志》中“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课本是这样注释的:偃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显示豪放自苦。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而“借”字来注,几乎所有的译本都把它译成“借阅”之“借”。这些解释均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违背了基本的人情事理。归家可是书香门第,下文有“吾家读书久不效”一句。“借”书是可能的,但有“满架”之书都是借来的道理吗?童子所读之书,绝非珍本秘本,连这样的书也需要借吗?况且,“借”来满架之书,这个归有光还不好好读,而是“悠然自得”,或“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显示什么“豪放自若”,这不是一个顽童,一个差等生的形象吗?实际上,一查《康熙字典》便知,“借”是个通假字,“音积义同”。“偃仰”,是头之俯仰;“啸歌”是高声吟诵诗文,这是描写他投入地诵读诗文的情景。“冥然兀坐”也不是呆坐,是说他有时静静坐在那儿思考。

可见,引导学生要有“质疑”的精神,老师必先学会“质疑”。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尽信书”,说不定就会误人子弟。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