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长汀一中 吴俊锋
中学语文教学最大的困惑和盲点是作文教学,因为它一方面是缺少系统的作文训练教材,教学过程中充满盲目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了收获不大,甚至有的学生的作文水平降低了,考场上碰运气,所以每年高考作文得高分的人不见得全是平时的作文高手。近几年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一是作文分值增加了,目前福建高考作文分值是70分,几乎占了一份语文试卷总分的一半;二是对作文的内容、立意、构思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了。这说明,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作文能力。这种良好的导向,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视作文的教学,对作文状况和教学实际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把握重点和难点,抓住薄弱环节,找出规律,提供方法,启迪思维,激励创新,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学生作文常见毛病分析
学生作文大多数平平淡淡,高分不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话题作文扣话题不够紧,有游离或者偏离话题的倾向。审题不清,主次轻重颠倒,对话题和材料理解肤浅,偷换话题,等等,屡见不鲜。比如2005年福建省高考作文,给两幅图并附文字提示,要求比较后联系这两幅图写文章,而有的考生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未能对两幅图加以比较,未能展开联想或感悟,而是脱离图形和“提示文字”另起炉灶。如《退一步海阔天空》,文章中心论点“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由来就脱离了材料中两幅图的意义,也没有联系提示文字对他们加以比较,所叙内容与图形的关系脱节,主旨模糊,思维混乱,不知所云,所引用的材料处于没有联系的“孤悬”状态。平时作文训练中偏离话题或者偷换话题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把“竞争”理解为“斗争”,把“对手”理解为“敌人”,把“亲情”理解为“友情”,等等。
二是内容单薄空泛,有空架子而没有多少实际内容。写议论文时,观点模糊或者不新鲜,人云亦云,缺乏新鲜独到的见解,显得平淡乏味,老气横秋;对中心论点展开不足,观点片面,不够深刻;论据陈旧单一,不善于从古今中外找出正反面的典型人物或事例加以分析例证,也不善于把例证和引证相结合,更不善于设喻说理;说人物,好象除了马克思和居里夫人等著名人物以外就是一个比尔盖茨和几个足球明星歌星,心中似乎找不到中国自古以来各时代各阶层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似乎舍不得把许许多多的文学史学上的人物拿来作论据;说事理,似乎忘记了所学的古诗文中的大量的名言警句可以拿来用。写记叙文时,拖泥带水,无病呻吟,老牛拉破车,泛泛地叙述,角度单一,写技单一,缺乏多方面多层次生动细腻的描写,形象不够丰满;不善于联想和想像,不善于挖掘深意,思想幼稚,感情平淡,读来索然寡味。
三是思路不清,结构混乱。写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顺序颠倒,或者结构残缺不完整;各个分论点的顺序排列不够恰当;不同类型的论据的先后顺序排列不够恰当。写记叙文,不能很好地依照时间或空间顺序来写,或者角度变来变去,显得反复凌乱,模糊不清。这些,其实是写作时没有认真构思,不善于列写作提纲,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一味地考虑拼凑字数造成的。
四是虚构故事而不老练,写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凭空想像,漏洞百出,显得幼稚而缺乏真实性和感染力。目前学生喜欢写某某人甚至自己大学毕业后到某某单位求职,或者是竞选,或者是工作后的不同表现和成就,以及得到的不同的待遇。不能否认有的学生想像不错,有写得好的。但是很多人写得不令人满意。学生舍近求远,不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偏偏虚构自己没有什么生活工作经历的人或事,如果不是作文功底深的人是写不好的。因此,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倾向,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五是模仿范文,缺乏个性化。看到好文章,一味地模仿,就连思想感情,材料选择,文章构思,语言风格等等,都生搬硬套,结果是思想感情不到位,材料陈旧,构思不够新颖,风格不伦不类。自己明明是感情豪放的,偏偏假装细腻婉约;自己明明是感情细腻的,偏偏假装粗犷豪放,装腔作势,缺乏真情实感。许多学生误以为,写得越豪放,越显得大气,立意就越高。结果是文章缺乏个性,缺乏真情实感。
六是写法单一,语言平淡,缺文采。这主要是由于没有认真构思,没有充分准备,想到什么说什么,敷衍了事造成的。
一篇文章是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哪种毛病,都会影响整篇文章的完美性。
二、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主要原因
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原因是:
1、自卑心理。平时的作文水平不高,看到别人的优秀文章,大加赞赏,并且惊叹:我怎么就写不出来?赞赏之余,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实在是太差了,自己的文章实在是没有什么长处可言。于是自卑心理悠然而生。久而久之,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写作的激情。
2、畏难心理。由于平时不够注意积累,视野狭窄,写作时,脑中空空,思想贫乏,缺乏学习生活真情实感,感情平淡,没有什么话好说。于是,畏难心理油然而生。时间长了,就恶性循环,养成了畏惧心理和应付写作的坏习惯。
3、缺乏写作素材和论据。平时缺乏思考,思想不深刻,对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东西缺乏真实感受,于是觉得没有什么好的写作素材,写不出好的记叙文;不善于积累,不善于挖掘,思维片面,于是虽然对人物事件有所认识,能够提出见解,但总觉得没有什么具体恰当的论据来证明,于是写不出好的议论文。
4、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相脱节。教师不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提炼课文的精彩点,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消化吸收并用于写作实践中,结果是只学到文章表层的思想内容却没有学到写作本领,那些生动准确富于表现力的词句,那些精巧的构思,那些深刻的感悟,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对写作没有多少帮助。
三、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难,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只要认真对待,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成绩。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首先,要求学生时时处处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第一手写作材料。要求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多感悟,多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观察、分析、思考问题,做一个感情丰富、爱憎分明、见解正确的现实中的人,敢于大胆地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多注意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就会变得头脑充实,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其次,消除自卑和畏难心理。自卑和畏难心理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大障碍。教师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指导时,不仅要指出优文的优点所在,更要指出哪些优点是我们很容易学到的,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和我们自己的作文比较,消除优文的神秘感;不要把优文当作完美无缺,要让学生指出文章的不足。此外,要尽量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闪亮之处:好的词语,好的句子,好的修辞,好的观点,好的构思,等等。多指出学生作文的长处,让学生感受成功,恢复和增强自信,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第三,要求学生作文写出个性。所谓写出个性,就是写出自己的东西,不是一味地模仿,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大胆地创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和感受。可以说,个性是作文的魅力,作文的生命。
如何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来呢?
1、选择个性化的写作材料。写记叙文,,不仅要吸收他人的选材长处,更要有自己的眼光,善于发现新视点,新事物,新材料,从新的角度来观察,来切入,来思考,描摹事物的特点,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写议论文,善于选取典型而又易于被普通人忽视或者忘记的事例来作论据,或者选择他人不易于采用的事理名言来作论据,等等。总之,要新颖,不要追逐时髦,不要人云亦云,保持你自己选材的新视野,新角度,保持你自己的个性。
2、采用个性化的表达手段。选择最适合于你的文章体裁,选择最适合于你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选择与众不同的文章结构,运用个性化的表达技巧,选用个性化的语言,等等,都能使自己的文章放射出异彩。从文体结构上来说,比如散文,文中可以套用诗词,也可以套用书信,还可以套用其他的应用文体;又如小说,可以小说中有小说,小说中有寓言,小说中有童话,小说中有诗歌,小说中有请假条,等等,它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富于变化,增强表现力。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可以突出使用成语短语,可以突出引用古诗文名句,可以突出使用修辞手法,可以突出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突出使用讽刺性的语言,等等,丰富多彩。
3、写出个性化的思想感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显个性,出新意。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教养不同,性格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敢于写出自己的真实见解和真实感受,才能以真情感人,文章才会有生命。
4、展现个性化的文章风格。文章的风格是和个人的思想性格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思想性格,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个人际遇,产生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也形成了不同的文章风格。你是个心胸开阔者,粗犷豪放者,欣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又何必勉强自己去模仿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你是个感情富有者,细腻婉约者,欣赏柳三变的“执手相看泪眼”、“杨柳岸晓风残月”,又何必勉强自己模仿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写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写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文章才显得真实,自然,流畅,不会有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虚伪感。
第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辩能力。学生爱写议论文,但往往认识肤浅,分论点缺乏,思路闭塞,逻辑思维不够严密,难于展开分析论述,以致常常观点不够新颖或者认识偏颇,说理不力。在教学中多做思想观点的分析,多做写作思路的分析,多做论辩性的训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从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去分析论辩,对于提高思辩力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培养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平凡小事和课堂学习中获取写作素材和论据的能力。学生写作文,往往以为写作素材和论据都来源于课外不平凡的人物或事件,于是忽视了自己熟悉的平凡小事和所学的知识。写记叙文,或者是编造故事,或者是在无奈之际记录自己的三点一线式的没有多少深意的流水账,不善于小中见大,不善于描写亲情,不善于写景状物,不善于借景抒情,不善于托物言志,显得浅显平庸乏味。写议论文,不善于从古诗文和历史人物事件中吸收材料作为论据,结果论据贫乏,缺乏说服力。其实,山水,人物,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都是值得去写的。历史人物和典故,作品中的人物,作家的思想和人生经历以及成就,古诗文名句,都是很好的论据。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吸收材料,进行归类,积累储存论据,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比如苏轼的仕途不顺和他的知不可为而努力为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的性格,他的“为报倾城随太守”的词句和收获,都是很好的论据。有人在写作“成才与环境”这个话题的作文时,引用课本《报任安书》中的句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来论证“逆境也可以出人才”的观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六,提醒学生写作时千万要列写作提纲,思维要全面,重视技巧。比如写记叙文,应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描写。可以是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衬托;也可以是正面和反面相结合;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可以是议论,也可以是抒情,或者综合在一起,等等。写议论文,除了合理安排分论点以外,选择论据时,应该特别注意记住“古、今、中、外、正、反”和“事例、理论、成语、诗文名句”等字眼,找到充足的具有典型性的各种论据。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观点鲜明,有深度,而且论据充分有代表性,内容充实,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第七,指导学生优化语言。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或者是其他文学样式,语言都应该优化。怎样做到优化呢?一是指导学生摘录和吸收教材里出现的生动的词语和短语,特别是成语,并且尽量多记忆成语词典里的成语;二是尽量引用古诗文名句和成语;三是多使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比如要说一句平白的话,想想是否可以用比喻?说了一句话,想想是否还可以再说一句句式相同字数相等的话构成对偶?有了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想想是否还可以再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四是要善于“翻译”,即在写文章时,要把平白无文采的思维话语“翻译”成比较有文采的书面语。以上这些方法综合使用,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八,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联想和想像是作文的翅膀,是创新的源泉,是成功的保证。中外众多的文人学者,都非常重视联想和想像的作用。没有联想和想像,就没有诗人;没有联想和想像,就没有散文家;没有联想和想像,就没有小说家;没有联想和想像,就没有戏剧家,就没有一切的文学家,就没有任何的发明创造……
当然,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培养高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把握审题的方法,扣住话题,认真写好每个字,等等。
总之,如果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可以较快地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