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长汀一中课程总体规划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20-02-04  点击:1175 

一、主要任务

(一)国内外同一领域建设现状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不断适应新的形式,不断进行改革。进入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世界范围内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正在全面推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革新,致力于把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总体设置、特色课程等微观层面,力求在学校教育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发展、寻求超越。2001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当前,我国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取向愈益合理、类型层次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立足学校特色,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并放眼未来,期望通过对学校课程体系的探索,提供新的课程模式。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素质教育,强化落实学生的思想品德、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体措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福建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让每个学生获得理想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秉承“厚德 重思 至善 日新”的校训,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立足学校的办学实情,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优势,积极构建基础与发展互补、共性与特色并存的课程体系,用必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用选择性必修课程承载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用选修课程拓宽学生前瞻视野,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用特色课程彰显学校地域文化、传承客家精神,用大学先修课程促进学生与高等教育衔接,努力把学校办成高质量、有品位、有特色的示范高中,将学生培养成“五育”并举的创新型人才。

1.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方案

国家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创造性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各类课程。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形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求。

比如:语文学科,执行国家课程的必修课程。在高一学年和高二上学期完成必修1--必修5的学习。国家课程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在8学分课时内,统筹模块内容开展教学,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语言文字运用》《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国小说欣赏》,同时落实开发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要求。

音乐学科,开设必修课程——《音乐鉴赏》。在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选修模块中,根据学校实际开设歌唱、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选修课程,并实行跨班选课、分项走班教学。

美术学科,开设必修课程——《美术鉴赏》。在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选修模块中,根据学校实际开设绘画、设计、书法选修课程,并实行跨班选课、分项走班教学。

体育与健康学科,开设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在健康教育专题系列中,选择1个模块;在田径类项目系列中,选择1个模块。在球类项目系列、体操项目系列、田径项目系列、水上或冰雪项目系列、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系列、新兴运动项目系列选修模块中,根据学校实际开设足球、篮球、排球和羽毛球选修课程,并实行跨班选课、分项走班教学。对于体育特长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完成必修12学分的基础上(含视力教育),再选择5个学分进行学习。

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他在讲话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是最好的教育,劳动是一种生活,劳动是一种精神。

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制定分年级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每一位新生都要到长汀县南岩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与通用技术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制作设计和创新创造;校园卫生清洁打扫;公共社区卫生清洁打扫;共青团组织学生到长汀一中水土保持劳动基地参加绿化劳动;通过家长委员会引导家长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各学科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生态课堂”课题研究,开展“深度教学”、“深度学习”的实践,充分运用“希沃”“班班通”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引导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实践,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新模式,推动教与学方式的深度变革,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2.0行动。

2、建构与完善长汀一中双柏校本课程体系

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其中,一部分是国家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拓展、提高及整合性课程;一部分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设计的校本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1.jpg

长汀一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其渊源,远溯为龙山书院(建于清朝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属汀州八县最高学府),1904年,龙山书院改办新学,称“汀郡中学堂”,这是福建省创办最早的新学之一。后历经汀州中学校、省立第七中学、省立第四高级第七初级中学、省立长汀中学等名称更迭。1955年,正式定名为福建省长汀第一中学。1956年,学校被确认为福建省重点中学,2005年,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校。

110多年新学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客家文化及龙山书院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了崇文重教、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的汀中特色。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厦门大学内迁长汀,与学校校址紧密相连。厦大在师资和办学资源上给予学校鼎力扶持,特别是其崇尚真理、追求民主、提倡科学的办学传统给学校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及深远影响,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迅速提高,办学质量跃居全省前茅。回首百年,汀中学子始终以振兴国家为己任,崇尚科学,追求进步,勇立时代潮头。

进入新世纪以来,汀中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让每个学生获得理想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落实“厚德  重思  至善  日新”的校训,突出“改革与发展”主题,知难而进,实现跨越发展,闯出一条山区现代化的办学之路。

长汀一中的前身是龙山书院,三百多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而且长汀一中长期以来是闽西乡试所在地,种植于大唐的双柏郁郁常青。为弘扬传统,启迪后世,结合学校校训“厚德  重思  至善  日新”,故以唐朝“双柏”命名我校选修课程名称——“长汀一中双柏校本课程体系,寓弦歌不绝,薪火相传之意。

长汀一中双柏课程体系分两支—— 一支主要体现“德育”:“厚德 至善(德)”;另一支主要体现“育才”:重“重思 日新(才)”,寓意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当然,这两支不是彼此孤立的,德育是基础,是前提,有德才有才,德才要兼备。德育和育才可以同时进行、互有交叉,在德育的同时,也在育才;在培养学生才能的时候,也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德:厚德 至善——校本特色课程

在闽西客家首府—— 千年汀州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影响下,我校立志传承传统,开拓进取。长汀一中立足校情,开发优质特色课程。

“三红”教育课程。

借助“红色小上海”的众多红色历史遗迹,开发“三红”教育校本课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是福建省苏维埃所在地。有博物馆、毛泽东故居、福音医院、辛耕别墅等众多红色遗迹,学校可以用实地、实物和故事给同学们开设生动的“三红”教育课程。

客家文化课程——龙山文化、耕读文化(卧龙书院)课程。

长汀地处福建省西部,是客家首府,自然环境优越,文化遗产丰厚。客家文化历史悠久、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著名影星成龙捐建的“卧龙书院”,展示的是客家人的耕读文化;长汀博物馆保存的客家文化,八禧馆展示的客家民俗、大夫第以及民间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等,很好的展示了客家人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体味“千年历史,客家首府”汀州古城的历史积淀,开设客家文化校本课程,让客家文化代代相传。

生态文化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从千里赤地到绿满汀江,长汀人民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就是项南同志、习近平同志等一任任领导积极倡导、全力推动,一代代长汀人民锲而不舍、攻坚克难之路,就是长汀人民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以“滴水穿石”精神成就了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之路,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的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之路。习近平在中央调研组报送的《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长汀一中依托“河田世纪生态园”,把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一代代永流传!

生态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的高度,“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要从中学生抓起。为了让学生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我们依托长汀水土保持园,开设系列校本课程。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汀江源流域保护和生态环保实践,体验生态保护的艰辛;另一方面普及生态保护的知识,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④社团活动课程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是很重要的。社团是在校共青团组织领导下,由兴趣相同的学生组成的。社团组织首先要求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在此基础上,成为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团体。长汀一中囊括了全县最优秀的学生,学校历来重视社团建设,让各有所长的学生,能在不同的社团有归属和展示,为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发展打下基础。长期以来学校组建了如卧龙山文学社、合唱团、英语角、机器人、街舞社、乒乓球、篮球、动漫社、网页制作、科创社等社团,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2)才:重思 日新——校本拓展与提高课程

兴趣拓展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学校开设兴趣拓展类课程,包括文化类选修课程、运动类选修课程和艺术类选修课程,实行走班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养。

思维提升课程

为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应对学生学科能力提升需要,我校开发思维提升、竞赛类校本课程。学校将常态开展诸如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竞赛类校本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科综合能力。面对体育、艺术特长生开设专项培训课程,实行走班教学。英语、物理等部分课程建设成为普通高中优质在线选修课程。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在思维提升类课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建有功能完善的心理辅导中心,有一批富有经验的心理指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辩证面对社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有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让每一个学生身心两健健康成长。

适应学生自主招生和学业发展需要,组建长汀一中生涯规划教研组,开发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拟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包括心理指导教师和企业人事资源干部,开设职业发展课程。一方面,介绍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不断诞生的新的行业和职业,预测社会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学生潜能和个性化发展倾向,思考设计未来个人发展规划。

学科应用课程

针对山区校英语口语和英语阅读薄弱的情况,开设学科应用课程——英语口语、英语报刊阅读等选修课程。闽西山区的孩子,接触英语迟,机会少,英语底子薄,针对这个情况,学校开设口语和阅读的选修课程,让从农村初中学校毕业的学生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尽快提高英语水平。

新闻评论与写作。新闻评论与写作是语文学科延伸应用的一门课程,有很强的运用价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对新闻写作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新闻周刊、新闻快报、时事与新闻等新闻报刊的阅读,扩大知识面,对高考应试写作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新闻评论的特点、基本规律和方法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新闻评论水平,鼓励学生把学校举办的活动写成新闻,还有对一些热点问题写成评论向报刊和学校网站投稿,获得新闻评论的实践应用经验。

创新实践课程

适应未来人才需求,开设活动类课程,就是创新实践活动课程。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高,我校将会突出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协作、实践,课程涵盖互联网信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前沿科学知识,成立“科创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我校开设的创新实践类课程,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个人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3.开设大学先修课程

在条件成熟时,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与高校合作,开设大学先修课程——通过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MOOCAP://www.moocap.org.cn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4.探索实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实现路径

⑴积极探索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特色课程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发挥我校物理和英语学科作为福建省优质学科建设基地校的优势,引领示范学科教学改革发展。

⑵“学科是所有青少年人格的全面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教学形态”。学科课程是国家课程最主要的样式,学科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的知识内容。

学校通过教工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教研组会、备课组会等学科会议讨论明确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主要要通过学科教学加以落实,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学校以每学期课改基地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为展示平台,各学科开设围绕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讲座和公开课。开讲座和公开课的教师有本校和外校的教师,其中各学科至少有一位教师是本校的。讲座和公开课结束后,还有安排一节课的评课,教师围绕讲座和公开课的内容,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进行深入的讨论。还有外请专家面向全体教师开讲座,提高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论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每次活动结集汇编论文。学校在活动中探索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途径。

二、进度安排

(一)启动研究阶段(20181---201812月)

1.成立课程体系改革实践领导小组,申报“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制定《长汀一中课程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2.各教研组、备课组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我校实际, 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完成《长汀一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指导意见》。

3.打造长汀一中双柏课程体系,并初步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优质课程。完成《长汀一中课程总体规划》《长汀一中双柏课程体系》《长汀一中学科奥赛和自主招生激励方案》。

4.利用长汀一中智慧校园系统基础平台,引导各备课组将日常教师已有的资源导入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资源优化,完善落实《长汀一中双柏课程开发与建设规划》,引导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初步建立长汀一中双柏课程体系。

5.启动大学先修课程研究机制。

6.探索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开展《核心素养下的生态课堂研究》课题申报

(二)初步实施阶段20191---201912月)

1.初步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国家课程方案,逐步完善《长汀一中课程表》。

2.初步打造精品校本课程雏形,使我校的校本课程朝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完善《三红教育课程》《客家文化课程》《兴趣拓展课程》《思维提升课程》建设。

3.我校特色优质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形成初具模型,完善《长汀一中试行大学先修课程意见》。

4.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德树人,重视学科育人。

5.持续开展《核心素养下的生态课堂研究》课题。

(三)深入推进阶段20201---202012月)

1.形成比较完整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国家课程方案。

2.学校特色优质课程建设卓有成效,完成《生态文化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学科应用课程》《创新实践课程》建设。

3.依托长汀一中智慧校园系统基础平台,基本形成多门类多层次的双柏课程体系,每个学科基本形成1门以上精品校本课程。

4.符合学校特点的大学先修课程基本形成。

5.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研究。

(四)总结验收阶段20211---10月)

1.学校形成基础与发展互补、共性与特色并存的课程体系。

2.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方案,长汀一中双柏课程体系完善。

3.学校三红教育课程、客家文化课程、生态文化课程等学校优质特色课程体系健全。

4.学科核心素养实践卓有成效,优质学科引领教学改革实践。

三、预期成效

一是形成完整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国家课程方案。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依托长汀一中智慧校园系统基础平台,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方案。

二是形成多门类多层次的长汀一中双柏课程体系。学校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善,每个学科形成1门以上精品校本课程。

三是彰显学校优质特色课程,建设极具学校特色和乡土特色的双柏课程群:三红教育课程;客家文化课程;生态文化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兴趣拓展课程;思维提升课程;学科应用课程;创新实践课程。长汀一中双柏课程的开设制度化,使学校文化丰富多彩。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出德才兼备、“五劳”并举的优秀中学生。。

四是形成符合学校特点的大学先修课程。通过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推进学生学习发展与高等教育衔接。

五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卓有成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用优质学科精品建设引领示范学科教学改革。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