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7-09-18  点击:1126 

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

长汀一中   李火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进行着,原因是旧的教学模式已适应不了新的发展形势和竞争格局,而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我国的课改工作也正在全面地铺开,新的课程标准满载着时代的气息已向我们走来,如春风扑面,令人耳目一新。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较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要求。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对新的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下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供同仁们参考。

一、教师的角色准备

所谓教师的角色准备指的是教师如何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基本特征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就必须从传统的权威角色向平等的学习者角色转变,教师在教学法中除了作为教学目标实施的组织者外,还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亲的激发者、辅导者、合作者,甚至生活上的朋友。为此应做好如下两种准备:

首先是心理准备。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角色对待学生。现代信息社会里,学生的视野开阔,性格活泼,知识丰富,往往性格脆弱。他们的心里有许许多多创造的火花也有千千万万难解的疑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会是轻易可驾驭的对象。作为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仁厚的爱心和海样的宽容是不行的。

其次是知识的准备。作为化学教师除了要有坚实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外,还须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法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 及信息技术,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把新的理念用于课堂教学,不断追求,不断创新。

二、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宽而不纵,严而有度,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事实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 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所要求的教学过程要素。事实亦证明,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勤于思考,敢于探索,也只有这样的教与学才能共融互进。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法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应以“对话人”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尊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自学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这里,化学教师要有两种意识。第一是民主意识。即以师生完全平等的心态积极地参与探究,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教学法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第二是人本意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努力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志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树立牢固的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由此点出发,教师依据每节课的特点创设合适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情绪,让学生感到上化学课的乐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交流、吸取知识,在高昂的激情中体验思维的创新的思想的升华。

三、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的展开和课程目标的达成有赖于恰当的教学方式的选择。化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知识相对零散。如果在新课程标准化下仍完全按传统的灌输、训练、讲评、巩固模式进行教学,就会落后于形势,达不到目的。如果有创新,却千篇一律,套用一种模式也将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出必须多样,随机变换,适当创新,重在创设情境。

在高考仍作为评价教学成果的重要方面的今天,学生能力的培养早已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方向,但不可否认知识的传授还占重要位置,没有坚实完整的知识,能力也是无从谈起的。因此,我们往往对新课改有些疑虑、热情不高,满足于传统的方式,满足于现状,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情境创设。其实这是对课程标准的意义没有充分认识的问题。化学教育的目的一般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领域。在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观念指导下,化学教学法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态度形成被忽略了,化学教学法过程最终被演变为化学知识更新的传授过程。教师把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变成各种习题,以解题技巧为主反复进行训练,练得学生心烦气躁,甚至心灰意冷。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大多数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的密切关系,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建立化学中最基本、最本质的概念和观念,减弱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负担。因此我们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法模式,根据教学法内容,以课本为载体,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

情境的创设可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实验情境、问题情境、话题情境、生活常识情境、新知识新科技情境等。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去伪存真,从而获得知识,从中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的意识和科学的态度。如氮气性质的学习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得知:氮分子中存在NN键,其键能很大,因而其分子结构很稳定,性质不活泼,通常情况下,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大气中的氮气才能和氧气共存。如果仅此而已,不加解释、渲染,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哧,失去兴趣。如果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情境空间:假如氮分子中没有NN键,也没有N=N键,请想象一下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同学们将会被这个问题带入想象的天地区性:没有叁键和双键的氮气性质非常活泼,可以迅速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进而又迅速生成二氧化氮,地表被硝酸所充斥,大气中弥漫着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一切生命将不复存在,地球就会象其它没有生命的星球一样一片沉寂……。这就比单纯地强调“氮分子中有NN键,它的结构非常稳定”的效果要好得多,不但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境创设应注意:(1)尽量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2)尽量能够提供不同情景、素材。不同的情景、素材可以让不同学生借助各自的学习经验、感受化学。(3)情境必须与本节课内容有本质联系。(4)情境必须尽量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思考性。

四、课程实施的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1、实施新课程标准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传统模式,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培养和形成能力的载体,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仍要重视“双基”的落实,比如要重视必要的模仿性、巩固性练习,要求学生规范、熟练地进行常规基本操作等。

2、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应注重效果,注重落实,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帮实施新课标时更应突出学法的指导,使我们的“教”最终达到“不教”。

4、处理好容量密度的问题。一般说来,课堂教学应有一定的知识容量和密度,但这不是评价一堂课好坏的关键指标。只有知识没有思维,只有灌输没有消化,这样的教学只能事倍功半。按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应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容量和密度,只有达到一定的思维容量的密度,教学法才能相长,学生装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5、处理好评价方法多元化与考试评价功能的关系。新课标教学目标多元化理应要求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与之相对应,惟有如此才能使全面的化学教学评价落到实处,但考试这种独特的方式仍极其重要,只要试题灵活,题型全面,它就能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努力使化学教学评价多元化的同时仍应重视考试的评价功能。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