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走进新课改的体会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7-09-18  点击:1406 

走进新课改的体会

长汀一中   童秀琼

 

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到这场意义深远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从岗前培训到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理念和关注上有转变,实现了从过去的“如何教”到指导学生“如何学”;从过去“教得如何”到“学生学得如何”的转变。实现了教学方式更多样,课堂更活跃、师生更多交流互动;实现了教师积极探索,开展各具特色的校本研究活动,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在我们近一年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了相当的困惑及问题,表现为:课堂活跃,但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不牢、作业质量效果较差、不会考试;课堂纪律和组织教学较难控制;部分学生积极性、参与性较难调动;课时数明显不足,特别是实践、探究活动难以开展;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广度、深度难以把握和操作;备课量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处理新课改的评价与教学成绩质量的关系;如何处理新教材教学与高考要求的关系……等等。面对新课改,每位教师都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尽快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呢?本人就学习和使用新课改教材中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的角色应发生深刻的变化

1、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建立民主、平等合作、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必须改变;认为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也必须改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与创造性密切相关,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2、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变为引导者。所谓引导,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引领而不是强制。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例如:专题2氯气的性质一节中,活动与探究涉及到的是探究氯水中的成分,通过学生自主实验,他们已经能很快写出氯水的成分,后来,我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氯水中含有的H+ .Cl-,HClO,,结果学生写出了很多种方法,比如检验HClO,学生使用干燥的红纸片,有的使用PH试纸,有的使用品红溶液,有的用鲜花,还有同学提出是否可以用硫酸铜溶液,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如果褪色也能证明氯水中含有HClO,于是我带来实验所需的试剂,结果发现硫酸铜溶液并没有褪色,从而对这个实验的结果引起了强烈的兴趣,然后我分析了褪色的原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氯水漂白作用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

3、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新课改大大增加了教材实施的不确定性,教材的灵活性和弹性加大,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元化等等。在新课改环境下,教材的不确定性使教师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力,有了创造新内容的空间,同时也有了决策的责任。新教材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决策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

二、新的学习方式将带来新的挑战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加而轻视知识构建和方法的掌握,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教师只需要将知识进行讲解,实验进行演示甚至讲解,学生也只需记忆、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权利,其培养出来的所谓好学生也只不过是些应试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这种方式已无法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化学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教材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景中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电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利与弊以及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体系能量的变化,引导学生建立新思路,提出新的探究任务: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怎样才能实现这个转变?接着提问: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变为电能,要设计怎样的一种装置?(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例)围绕这个问题,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反应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2
、锌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氢离子的?
    3
、想什么办法使锌与氢离子分开,不让氢离子直接在锌表面得电子?
    4
、如果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再平行插入同一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推测氢离子到哪里得电子?导线中有无电流?如何知道导线中有电流?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大胆地推测、猜想,讨论和交流,并画出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图,进而动手实验探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现了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形成了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又如在《化学2》第三章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中,我先按教材P593-6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此时,我及时设问:这种气体是不是烷?请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检验。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形成以下四种方案:
    1.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2.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观察溴水是否褪色;
    3.
收集一瓶气体,与氯气混合后光照,观察气体颜色和集气瓶壁是否有油状液滴;
    4.
在导管口点燃,观察是否能燃烧。

接着学生分组实施上述四个实验方案并作好实验记录。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发现,方案1和方案2说明该气体中含有与烷烃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物质,这时学生心里热切希望知道这种与烷烃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物质是什么,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接下来教师介绍乙烯的化学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新课程改革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以化学课为例,在学习“合成材料”时,先布置学生调查常用塑料的品种、性能、主要化学成分、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和价格,了解识别不同塑料的方法。然后到课堂上结合教材进行交流、讨论,以对塑料有更科学、更全面的认识。这样的化学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化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也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4、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科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化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三、教学策略将发生明显变化
   根据新课程改革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可见,走进新课改,不仅仅是如何用好新课改教材,更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各种各样的新变革。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