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7-09-18  点击:1053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长汀一中   戴开腾

 

20069月我省实施新课程以来,经过集中培训、课外自学、课堂实践和课后反思,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更新观念,迎接挑战

良好的教师观念始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喜爱,对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清楚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教师面对迎面扑来的新课程浪潮,必须充满改革的热情和勇气去迎接挑战。新课程给不同类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从教辅的包围圈中解脱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分析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成为新课程的设计者、实践者和推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的初始阶段,一些教师留恋原有的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习惯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只注重双基教学,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固守陈规,视教学为结论性知识的传授。这种唯认知教学仅仅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但也有部分教师完全抛弃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一味追求新颖,从讲到底到问到底,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开展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不是嬉戏和好玩,而是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是对科学知识的好奇,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从事学习和思考。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开展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同时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进行钠的性质教学时,比较多的老师采用先给出问题然后再实验的方法,而我则采用先实验再进行分析的方法,这样就使得学生必须认真观察实验中的每个现象,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他们各自所观察到的现象,最后总结归纳。采用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原电池电子流动的方向是难点,我们就可设计以下实验:⑴铜片和锌片分别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⑵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不直接接触),观察现象。⑶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用导线连接,观察现象。通过分析⑵和⑶就可知道电子是由锌经导线流到铜。通过实验,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

三、开展交流讨论,努力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1、开展师师交流,实现教师的共同进步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充分说明集体智慧的重要性。萧伯纳说:“你有一条经验,我有一条经验,我们交换一下,每人就各获得两条经验。”课前教师将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配套参考书的心得进行交流,在使用教材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每个人就有较多的手段和途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教与学。课后先通过个人反思,然后再交流反思,为优化今后的教与学奠定基础。比如通过集体交流,我们发现,苏教版化学(1)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编写过程如下:首先在专题一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教学中先归纳四种基本类型后,通过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引出氧化还原反应,很好地说明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其次在专题一第三单元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教学中分析了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最后在专题二第一单元结合卤素单质的性质,巧妙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教材通过分析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置换,逐步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并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定义氧化剂和还原剂。这样就很好地地领会编者的意图,从而较好实现了“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2、开展师生交流,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从而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传递”;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简单的“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受到限制,导致学生发展的有效性丧失。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教师应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从而使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应把握“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坚持“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的教学思路。

3、开展生生交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基于此要求,我不仅仅简单利用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而且尽可能设计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给学生讨论。比如在进行化学(2)专题二第二单元中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的教学时,设计问题:实现1mol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要吸热还是放热?数值为多少?如何表示?在解答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中交流与讨论时,设计问题:完成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水的状态。通过训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①王祖浩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8

②翟远杰.化学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的挑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5

③翟远杰.化学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的挑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5

④金伯明.新课标下初中科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教学设计的构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89):15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