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浅谈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亲和力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7-09-18  点击:1700 

浅谈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亲和力

长汀一中    黄世林

 

新教材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展示数学的发展过程,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的激情。中学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练的数学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数学概念、方法与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你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作用,以及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你就会发现它的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这将有助于大家的学习。

例如:新教材中函数概念的引入,先举三个实例:炮弹发射、臭氧层空洞面积、恩格尔系数,让学生领悟两个变量的关系,然后很自然引出函数的概念,道出函数的本质(揭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悟到函数就在身边,日常生活、生产中处处可见函数的影子,采取这样方法学习函数的定义,既自然又有亲和力,

又如,新教材中立体几何初步与旧教材的立体几何内容相比,本模块立体几何的体系结构有重大改革,以往立体几何内容,常从研究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础要素:点、直线和平面开始,讲述有关公理、定理,再研究由它们组成的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体积、表面积等等,基本上按照从局部到整体原则,,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按传统立体几何教材教,实际上提高了立体几何学习入门的门槛,降低了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使部分学生对立体几何望而生畏,根本就谈不上什么亲和力。而新教材的立体几何初步,是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使学生对图形有个整体认识,培养其空间观念,在对空间几何体有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研究构成几何体的点、直线、平面等要素,按照整体到局部,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这种安排遵循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因为空间图形:柱、锥、台、球在现实生活中随时可见,学生对此感到非常亲切,使学生真正懂得数学起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又可以服务于生活、生产、科学和技术中。

教学亲和力是一种协调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与传统师道尊严背道而驰的,是新课改理念下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所谓亲和力,指的是一种亲切和谐的力量,它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个性的关爱、情感的维系、理性的开拓,从而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进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特级教师李吉林认为:儿童具有无法估量的潜在的智慧,这是孩子身上沉睡着的力量。如何将儿童身上的潜能激活并唤醒?这必须靠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去实现,教师必须在充分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调动情感、活动、美育、创造等因素,激活学生的自主与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和顿悟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一、在教学调控上要重视亲和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要求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在我们的课堂上,目前缺少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时间和方法。教师管得过死,讲的时间过多,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为此,教师在教学调控上要重视亲和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首先,在时间安排上,要淡化讲授,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而教师则在教室内巡视,帮助有疑难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其次,教学气氛要生动活泼,要拉近师生的距离,克服学生的畏学、厌学情绪。教师要带着微笑走进课堂,要以变换型的语调艺术讲授,要以牵而弗达的方式进行点拨。在课堂上,教师一般要同时扮演演员的角色、导演的角色、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特意营造的亲切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就能够放松紧张的心理,克服畏难情绪,进而主动学习,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以自由度,要让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辨,无所顾忌。一种新见解的萌芽是艰难的,作为教师要以亲和力去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能为了面子、权威而压制或排斥学生难能可贵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在教法选择上要渗透亲和力

教学有法,又无定法。但在教法选择上必须显示亲和力,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适合学生的口味。在课堂上,有经验的高明的教师总能利用各种有效手段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乐学善学。情境教学法倡导以创设情境来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中,通过人情来激发学习动机,动情来强化学生的感受,怡情使学生领悟体验,抒情来强化语言训练。在教学中,让情感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强化情感体验来缩短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教师创造的环境如果不让孩子能动地活动于其中则是敌对的与他们疏远的。和谐教学法认为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要始终处于一种亲切、和谐、平衡的状态。如准备阶段学生身心的放松、导学阶段学生的自学讨论、应用评价阶段的激活练习的重要性。教法的选择必须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教材而精心设计。比如,在问题设计时,要具有趣味性,要能吸引学生;要具有启发性,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既不过易又不过难,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学情,因材施问、因时施问;要具有渐进性,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显出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切忌一步到位让学生无从下手,挫伤学生的信心。

三、在教学语言上要体现亲和力

·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过:在人的大脑里好像有成千上万个,也许还是成万个键子,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在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来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头脑里回响起来。这段话十分精要的道出了语言艺术的重要。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体现教学亲和力的最重要的形式,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一面镜子。如果讲课时教师语言干瘪无味,缺乏情感、文采,学生就会毫无兴趣,听课昏昏欲睡,也就达不到语言训练的要求。教学语言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比如说,内容要准确科学,遣词造句应简洁明了,说话态度宜亲切自然,表达感情要朴实动人,声音语调讲究抑扬顿挫,速度节奏力求张驰有致,语言格调庄重得体,又要诙谐风趣……总之教学语言要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启发性、诱导性、可接受性等等。教师直观性的语言,能够为学生理解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讲得通俗浅显,使学生易于接受;枯燥乏味的,描述得生动有趣;学生没见到的情景,描绘得形象逼真,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复杂纷繁的,分析的条分缕析,如同在X光下透视物体一样。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如同一块磁石,把学生紧紧吸引住;如同一把钥匙,开启学生思维使学生豁然开朗,兴趣盎然。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只用几句幽默的话就引得学生开怀大笑;有时,通过范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个个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可见,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最有表现力的,最有感染力的,最有亲和力的。

四、在教学评价上要提高亲和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具有成长潜能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利用评价对学生前一次学习活动作出评定,并启动学生下一次学习活动。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评价缺少亲和力,教学评价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怎样提高教学评价的亲和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呢?我认为要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力求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从死记硬背、题海训练中解放出来,不再成为考试的奴隶,成为高分低能的受害者。其次要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评价要改变由教师单一评价学生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自评他评的机会,要提倡评价的开放性、合作性。再次教师的教学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要因人而异,要客观公正。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参与,帮助其提高;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应重在激励他们创新,让其百尺竿头,再上一步。评价时,决不能以学生的成绩高低为标准,决不能以学生行为的优劣为前提。

亲和力是新课改理念下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是协调师生关系的调节剂,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兴奋剂,是构筑学生知识大厦的粘合剂,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用爱心、情感、智慧来酝酿、发展、壮大这种亲和力,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不竭动力。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