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高考难题,反思教学不足
—— 2008理综全国卷(I)化学试题26、27、28分析
长汀一中 戴永振
理综考完,几乎的学生惊呼08年的理综化学较难。与06年、07年有较大的变化,与平时练习、测试存在较大的不同。第一卷主观题传统较多,较适应。而第二卷的4题没几题清楚完整的表达,解决问题。
一、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剖析学生普遍反映较难的26、27、28三题,从中发现平时课堂教学,练习、测试中与高考要求存在的差距。
(全国理综I)26.(16分)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制备KMnO4,方法如下:软锰矿与过量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滤去MnO2沉淀,浓缩滤液,结晶得到深紫色针状KMnO4。请回答:
(1)软锰矿制备K2MnO4的化学方程式是
;
(2)K2MnO4制备KMnO4的离子方程式是 ;
(3)若用2.5g软锰矿(含MnO280%)进行上述实验,计算KMnO4的理论产量;
(4)KMnO4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应生成Mn2+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上述制得的KMnO4产品0.165g,恰好与0.335g纯Na2C2O4反应完全,计算该KMnO4的纯度。
分析:1、能力分析,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考查学生能否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能力。本题文字较多,学生须尽快分析出本题目的:制备KMnO4,分两个阶段:由MnO2与KOH、KClO3反应生成K2MnO4和KCl;K2MnO4与酸反应生成KMnO4和MnO2;考查将试题所给的新信息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角度考查,提高学生分析处理数据,解决自然学科问题的能力。
2、心理分析,学生思维定位在平时考试的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的试题,引起紧张,影响正常发挥。本题问题(3)与(5)计算加重学生心理负担,近几年高考较少计算,平时测试、练习也较少计算,个别同学不重视计算,甚至在平时演算时使用计算器,而高考不得用计算器,在高考压力大情况下引起心理混乱。
3、知识基础分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解释制备KMnO4,问题设置以化学用语考查为载体,融合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配平和化学计算。
问题(1)(2)学生较易得分;问题(3)主要考查计算能力,运用问题(1)(2)两方程的量关系。用关系式法建立3MnO2---2KMnO4的物质的量关系。要求写出过程既考查化学用语,又分步给分减少计算结果不正确风险,提高得分率,但问题设置是递进式加大试题的难度。
问题(4)KMnO4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应生成Mn2+和CO2,写化学方程式。产物K2SO4、MnSO4、Na2SO4、CO2、H2O五种物质易造成少写物质,不能配平,写化学方程式比设计写离子方程式提高难度。考查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问题(5)计算该KMnO4的纯度。受上题不能正确写出以致放弃,但如果用电子守恒法,直接建立2KMnO4---5Na2C2O4关系列式求解,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较好应试心理,但学生由于定势思维,上题未解则下题无法解决,可能放弃。
(全国理综I)27.(15分)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部分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其中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图:
(1)5种化合物分别是V 、W 、X 、Y 、Z :(填化学式)
(2)由上述5种化合物中2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
(3)V的电子式是 。
分析:1、能力分析,考查对中学化学应该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能力。将知识点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有序地存储,有正确复述、再现、辩认的能力。考查将化学信息按题设情境抽象归纳,逻辑地统摄成规律,并能运用此规律进行推理(收敛和发散)的创造能力。该题要求学生科学有效捕获信息进行合理分解、转移、重组等综合分析,运用类归方法进行辨别和推理。在思维上要求一定的跳跃性和创造性。
2、心理分析,本题有相识的信息,也有不相识的信息。如果不能冷静运用反应原理,大胆推断,不知从何下手。V(固体)与水反应能回忆,但Y为白色固体以为难溶有干忧影响,其次V与O2的反应生成W(白色固体)+X(无色无味气体)无法突破,五种化合物原子序数之和为35过于广泛。本题没有明显的“眼”,题中信息无法统摄,受思维定势影响,无法创新。在紧张的心理下有的同学选择猜测代入可能部分对,若能代入]验证可能整体突破;有些选择放弃,或等有时间再分析影响得分。
3、知识基础分析,碳化钙的水解、乙炔燃烧、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氧化钙转化为氢氧化钙知识点体现了重点知识的考查。考查化学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
V(固体)与水反应生成Y(白色固体)和Z(无色无味气体)且气体可与O2反应,作为突破点,易重现知识点Na2O2,CaC2,Fe,F2等。难点V与O2的反应生成W(白色固体)+X(无色无味气体)无法突破,受考查化学方程式应该是高中课本中已有化学方程式影响,不能大胆推断。这点多年高考未考课外化学方程式,教师在授课时过于强调课本,约束学生思维。如果采用“连推带猜,代入验证”思路,先不推V与O2的反应,而用Z化合物含氢元素来推断V为CaC2,Z为C2H2,X为CO2,通过元素守恒,W为CaO,其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再Ca、H、O、C原子序数之和为35得以验证。在思维不灵活,时间紧,压力大引起思路混乱下无法得分或部分得分。
问题(2)已知信息为5种化合物中2种化合物生成一种新化合物,为不确定内容,较抽象,且限制性条件为产物一种物质,其次是过量CO2与Ca(OH)2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较偏,且化学式Ca(HCO3)2易错,提高试题区分度。
(全国理综I)28.(13分)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碳粉充分混合,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图连接仪器。
实验开始时缓级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触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
(1)元素Z是 :
(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
;
(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
。
分析:1、能力分析,考查识别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考查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考查阅读能力,实验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心理分析,该题装置简单,过程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不难理解,但不知这题的实验目的,而把注意力放在MZ推断上,但又受MZ黄色粉末影响反复回想高中课本是什么物质与碳反应。问题(1)推断Z元素为氧元素,错误认为必须推断M元素的定势思维。忽略了本题重点考查实验,而不是重点考推理,中了出题的套。无法推出MO,影响问题(2)(3)造成不必要失分。平时完成实验习惯从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原理来破题,而本题的设计没有明确实验目的,推断M既没有量关系又没有明确实验现象,无法理解出题者意图。应试能力差的同学纠缠在推断上,紧张心理作用下无法找到得分点或少找到得分点。
3、基础知识分析,考查热还原法还原金属氧化物制备金属的实验原理,防倒吸原理,实验安全知识。
问题(1)由石灰水变浑浊推断元素Z为氧元素不难。问题(2)能获取题中信息“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进而理解是否断开a、b,联想防倒吸原理即可解决。问题(3)“写所有方程”,而碳的主要化学性质为还原性且存在反应量的关系。抓住碳化学性质展开分析是可解决,但本小题受不理解题意无法解答,不大胆无法作答。问题(4)尾气处理及有害气处理方式复习中强调也不难,关键是否受前面小题的影响,不能放心推测与处理。
综合分析2008年理综全国卷(I)化学部分,试题遵循化学科命题原则:“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加强对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并不完全是测试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测试的重点集中在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广泛的情境中去,以预测考生将来能够学会什么的可能性,发挥试题的选拨功能”。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注重能力考查,让那些基础扎实,能力强的考生得以发挥和表现他们的水平“。
二、为什么出现较多学生感觉08年理综(I)化学非选择题难考?
1、客观上理综三科中难度的分配,近几年来理综中化学科比物理科得分率高,今年有意提高化学科难度。而平时各种理综考试三科中化学科难度普遍比物理低,学生错误认为化学比物理易考。考试与复习在深度与广度都存在一些问题。
2、08年高考化学复习备考中存在一些误区。(1)过于相信稳,而忽略变。近几年理综化学部分题型稳定。一直考常规知识点,热点,考查题型也相对稳定。26题氧化还原反应考查,计算能力考查在平时训练与测试中比往年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训练量和测试量就少,学生产生一定陌生。27题碳化钙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虽课本不存在,但由于平时过多强调记忆课本中化学方程式,不考课外化学方程式(无机部分),学生主观上依赖其掌握化学方程式,忽略试题推理能力考查,而在抱怨出题者超纲。29题在常规实验考题中有很明确实验目的,但该题无明确实验目的,明确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无法跳出思维定势,理解出题者意图。平时测试,甚至大考试题也不够创新,对教师、学生在理念和导向存在一些问题。
(2)课堂重知识复习,少心理指导。高考要取得好成绩,不但须基本技能,包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解题技巧,解题规范等,而且必须具有良好考试的心态,即心理素质。课堂练习、考试试卷的讲评侧重知识巩固,解题方法。忽略考试心理了解与指导,解题不能解情况下心理分析。平时心理辅导不足,在高考压力下,学生在不能完成某些试题导致心理混乱,解题时相互干扰,紧张到手发抖,甚至想哭不想考。
(3)练习考试多,反思感悟少。高三下学期,认为多考多练为上策。针对各个知识点搜集大量试题,同时安排周考、月考、各级别大考。学生机械重复某些知识点、题型考查,但不能说明学生已形成高考考查的各种能力。面对试题的新情境仍然会感到束手无策,原因是深感悟少,没有抓住本质。由于大量练习和考试,为完成知识基础复习和练习、试卷的讲评,使得教师组织课堂深层次反思感悟时间少,学生为完成各种布置任务自己按排时间反思感悟也少,甚至部分学生没有自我安排,被动学习。
三、下届理综复习备考一些复习建议。
(1)认真研究考试大纲、考点、考题。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多研究考试大纲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分析清楚各考点要求,减少盲目性。精心组织练习、试题,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导向作用和检测功能。
(2)要重视基础知识掌握,更要强调能力的形成。虽有扎实基础,但不一定有较高应试技能和良好应试心理素质。08年理综化学较全面考查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和化学科中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想能力、自学能力。突出能力立意,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考查。
(3)注重稳定,不忘创新。整体稳定是大气候,创新思维是时代要求。历年高考整体稳定(试题设置,分数安排,知识点,能力要求),每年总有一些独特之处试题,备考中应注意创新能力培养。
(4)在知识辅导同时,也要重视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有助于教师了解知识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
(5)引导学生,给学生一定自我时间。为减少某些学生不懂怎么学习,教师常常支配学生活动时间与空间,上课一直讲,一直写,学生一直抄。机械重复但许多学生还是不能提高成绩。学生缺少感悟与反思,导致教师辛苦,学生疲劳。
参考资料:
1、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考试大纲的说明(化学科命题原则)
2、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化学部分)
3、颜建河,走出高考化学复习备考误区,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