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备考复习策略之我见
长汀一中 童秀琼
高三化学备考复习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它不仅要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规律化、网络化,而且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近一年的复习中,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兼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探索和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这一学年参加复习备考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研究“三考”,把握命题方向
“三考”就是指考纲、考点和考题。研究“三考”对我们确定复习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复习少走弯路,可以减轻学生复习过程中不必要的负担,有利于正确把握复习方向。
1.研究考纲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依据。新《考试大纲》明确指出,高考主要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了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化学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所要求的能力,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这一复习方向,认真研究这些能力要求的含义。并结合具体实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搞“偏、难、怪”试题,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可以不复习,对考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搞拓展,对考纲要求的内容要花大力气进行复习。
2.研究考题
考题是高考题型的展示,对今后的高考命题趋势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因此,在研究考纲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前几年的高考试题有利于指导我们的备考复习,能够正确把握复习内容的深浅和难易程度,做到有的放矢。从前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的能力考查来看,高考命题的走向是从知识型考查逐渐转向能力型考查,特别是近两年考题以知识为载体,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考核目标。
从试题的难度来看,自200 1年开始实行理综考试以来,这8年的理综试题的难度有一些起伏。2001年、2002年、2004年的化学试题难度相当且适中,2003年的化学试题相对来说最难,2005年、2006年化学试题难度相当且最易,2007年化学部分试题的难度比2005年和2006年有所增大。当然2008年难度又有所提高。
从化学试题的数量和分值来看,自2004年以来,题量和分值一直控制在1 2道题,共108分,选择题8道,共48分,非选择题4道,共60分。非选择题一般为一道无机推断题,一道化学实验题,一道有机推断题,一道计算型推断题或其他推断题。第1卷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第Ⅱ卷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总的命题趋势是,稳中有变,变中出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来自教学大纲,不拘泥于教学大纲降低难度,降低综合,回归教材,跳出题海,趋向能力
3.研究考点
考点是命题的导向,可以预测高考命题的趋势。因此,在研究考题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考点对今后高考命题方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从近三年的全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的考点研究发现,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烃的衍生物、化学实验等主干知识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基本上是年年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其主要考点为: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②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③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计算电子转移的数目;⑤根据质量守恒、电子守恒、静电荷守恒等解决一些计算问题。如2005年第11题和2007年第10题考查了计算电子转移的数目,2004年第8题和2006年第9题考查了用电子守恒法进行的有关计算。而2008年26题则重点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书写以及相应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夯实基础,是提高应考能力的源头活水
打好扎实的基础,是复习备考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切忌简单重复旧知识。有些教师误认为抓基础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再现,所以,往往把复习搞成了简单重复,温故有余,知新不足。如在复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几个考点时,采取按教材顺序复习,要求学生回忆什么叫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主族、副族?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如何……其结果虽然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重新的认识,并加深了记忆,但还是没有新的发现和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而我们可以采取将旧知识创设新情境,如采取:①让学生不看书就能画出元素周期表,并在表中填上主族元素的符号;②请写出10e一构型和18e—构型所有微粒的化学式或符号(把想到的都写出来)…回答这样的问题,靠简单回忆旧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第②小题,要对元素周期表、尤其是原子序数18号以前的原子结构非常熟悉,才可能答好,如有的学生把10e一构型的CH4、H3 O+和18 e一构型的HS一、PH3、C H3 OH、H2 02、H2 N—NH2、C H3一CH3等都写出来了,真是出乎预料。这样复习,不但对知识进行回忆,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知识进行了灵活应用。
(2)夯实基础要注重知识的具体应用。
在复习基础知识,特别是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时,一定要注重联系实际,多举具体实例进行应用,切忌干巴地复习概念和理论。如在复习物质构成、性质及其变化实质等考点时,让学生思考并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①一种元素可有多种离子,但只有一种电中性的原子;②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彼此的结合方式多样,决定了物质的多样性;③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都属于同种元素;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果分子的组成或结构变了,其化学性质就变了;⑥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共价键等。要求举例说明理由(答案①③⑤是错误的)。学生在判断过程中,要举出实例加以证明,其思维容量之大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也是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实际应用,其复习效果不言而喻。
(3)夯实基础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全面复习是夯实基础的重点要求,所谓“全面复习"是对考纲中规定的所有考点都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复习,不能有任何遗漏,因为任何一个考点都有可能考到。但是,全面复习不等于对所有知识点平均使用力量,采取“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复习“原电池"时,有的教师把大量时间用在复习:①什么叫原电池?②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③请写出铜锌原电池中
电极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结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不大,甚至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而我们可以采取把上述知识让学生自己复习,而把主要精力放到引领学生复习原电池知识的应用上。
三、培养能力,是提高应考能力的根本保证
知识学会学不会是一个掌握问题,而能否灵活应用知识则是一个能力问题。在新课程高考更加注重考查能力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对知识不能停留在掌握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要做到这一点,始终都要把培养能力放在首位。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复习备考时,对于用已有知识能解决的内容和问题,一定要安排学生自学,切忌包办代替,一讲到底。如在复习有机合成的推断题时,先让学生自己解决:①你学过的可使碳链增加的有机反应有那些?可使碳链减少的反应有哪些?举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请写出通过有机反应引入下列官能团的有关化学方程式:“C==C”、“一X(卤素)”、“一OH"。通过对这些反应的回忆,使学生对学过的烃的衍生物及其有机反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解答有机合成推断题打下了坚实的甚础.此时,即使解答思维容量再大的有机合成推断题,学生也感到不难,一般是水到渠成,解答正确。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大力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考中会有所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复习备考中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多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在复习备考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如复习烃类的结构特点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分子内含有6个氢原子的烃
可能有那些?它们的性质如何?这样设问可大大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他们不仅要回忆起所有烃类【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环烷烃等)的通式,而且还要想到各类烃有哪些同分异构体,以及每种烃的结构特点和它们性质的一些差异等等,其思维容量之大显而易见。
(3)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综合应用是高考能力考核的最高要求,这里的综合应用不仅仅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科能力的综合及应用、实验技能的综合及应用,同时也是学科思想的综合及应用。我们应创设情境,重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一是在复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新课程实模块教学,很多知识系统性较差,显得很零散。如果按照教材顺序复习·不进行前后联系和整合,学生感到杂乱无章,没有整体思路;若按照知识规律归类复习,注重前后联系,则效果大不一样。如复习有机物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碳碳双键、醇羟基、醛基、羧基、酯等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和互相转化,给学生提供一条有机复习的知识主线。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如在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引导学生总结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试举例分析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结果学生按金属活泼性、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物质的熔沸点等规律,写出了几十个不同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大大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然后让学生解答高考题2006年全国卷):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
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 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结果多数学生不但很容易答对,而且感到高考题不是想像的那么难,进而对高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总之,在高考备考当中,我们应多动脑,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备考过程当中,努力探索与实践适合学生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