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关于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的几点思考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11-03  点击:1507 

关于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的几点思考

长汀一中   

 实验是理综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中,为此每位教师对化学实验的复习都高度重视。分析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均具有以下特点:素材选取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查重点是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物理、生物)。

综合以上特点,高考试卷中相关的重要考点有:(1)物质制备的设计型综合实验题(2)创新实验题(3)开放型实验题(4)探究型实验题(5)综合型实验题。

教师的复习思路必须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复习的课堂应从教师的讲解向学生的讨论转变;练习题必须从题海向精选转变;思维的训练必须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一、夯实基础,为实验开路

1、要夯实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近几年高考化学实验通常和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计算、化学概念和原理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验题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三条“线”的基础上,向“原理+仪器”、“仪器+技能”、“原理+技能”三个交叉。综合的层面甚至向“原理+仪器+技能”三维立体结构发展,实现化学实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考查。

基础知识,技能复习要明原理、抓变式、求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化学实验中有很多的实验原理相同,明确了原理,类似的问题都能解决。

例如一套适用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不加热型的装置,稍加改进就能用于有特殊要求气体的制备。

 

凡是有导气的实验装置,按要求装置好仪器后,均需检查气密性。

 气密性检查一般在仪器连接完之后,添加药品之前进行检查。总的原则就是,利用气体压强差,使得导管中有气泡冒出或形成一段水柱。检查的方法,归结起来就是(1)微热法(2)液差法,但总的原则是堵死一头,只留一个出口。甲的变形式中应关闭漏斗活塞,微热锥形瓶,广口瓶中右边导管上升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而乙的变形式中应盖紧B的盖子,向A中加水,使A中的水面高于B中的水面,一段时间,若A的液面不下降则证明其气密性良好。

在化学实验中同一装置可以解决不同问题,而同一问题也可用不同的装置,这关键要在具体操作变通上做文章。

 

例1:(1)利用右图所示装置收集以下8种气体:a.H2,b.Cl2,c.CH2,d.HCl,e.NH3,f.NO,g.H2S,h.SO2

①若广口瓶是干燥的,则由B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      (写序号,下同)。

②若广口瓶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        ,这时气体由       口进入。

③若广口瓶是干燥的,则由A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    

④若在广口瓶内装入浓硫酸进行气体干燥,则可用此装置来干燥的气体有

         ,这时气体由        口进入。

2)若将上述装置中广口瓶倒置后用于收集气体,则由A口进气时可收集哪些气体?            ;而由B口进气时可收集哪类气体?          

3)若将上述装置用于量气(装满一种液体),则气体应由         口进入。

4)若将A管换成与B管一样的短导管,该装置可用作          

2、夯实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研究的一种手段,承载着化学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研究和探索的任务,因此化学实验又通常和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计算、化学概念和原理等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实验复习中应将上述四部分的知识进一步夯实稳固,才能为解决实验题开山劈路。

二、有关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这是考试大纲对实验能力的一项要求,说明高考对实验的要求提高了,实验设计并不是高不可攀、无从下手,只要掌握解决关键和原则,敢于正视、冷静思考,依靠已奠定化学实验知识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扎实基础,看准题意,细心分析,就一定会获得正确答案。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1)实验原理应该正确。例如浓稀H2SO4,浓稀HNO3,稀HCl是制备气体的常用的,在具体使用时应一一区分清楚。制CO2、SO2时,不宜用稀H2SO4,前者因CaSO4微溶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后者因CH+太低导致速率偏低;制HF、HCl、HNO3时必须用浓H2SO4,而制HBr、HI时却绝对不能用浓H2SO4。又如CO2的鉴别用澄清石灰水,而CO2的吸收却只能用KOH、Ba(OH)2溶液等等。

2)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应正确。首先,要根据实验原理,选择适当的化学仪器进行组装(注意遵循“自下而上”、“从左到右”、吸收与洗气装置“长进短出”、量气装置“短进长出”、干燥管“大进小出”等原则),其次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固体及液体药品,然后仔细调控每一步反应所需的条件并进行实验。

2、安全性原则

实验操作顺序(如加热的先后顺序)、试剂加入先后顺序,实验方法,使用顺序等等要充分地从防污染、防氧化、防倒吸、防爆炸、防泄漏等角度考虑。

3、可行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所选用的化学药品、仪器和方法在中学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得到满足,但仪器试剂、方法不一定拘泥于课本上介绍的,重在实效。如O2的制备可以有如下11种反应原理:①2KMnO4 K2MnO4+MnO2+O2

MnO2

②2KClO3      2KCl+3O2

MnO2

③2HgO 2Hg+O2

④2H2O2        2H­2O+O2

2HClO     2HCl+O2

高温

⑥2KNO3        2KNO2+O2

2Cu(NO3)2 2CuO+4NO2↑+O2

撞击

⑧NH4NO3      N2+O2+H2O

2Na2O4+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11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O2

但根据实验室通常采用的反应条件(不宜用高压、低压和低温)转化率高,便于收集且安全的实验手段,我们应从中选择原理①②④⑩加以使用。

4、简约性原则

“简约”顾名思义就是用尽可能简单的实验装置,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例题]如图燃烧匙中用脱脂棉包住约0.29gNa2O2,锥形瓶中装有CO2气体,可观察到脱脂棉燃烧起来。利用以上简约的反应装置,就可探究Na2O2与CO2的反应。

根据简约性原则,还可鼓励学生多发掘一些微型实验。如利用井穴板的多孔可同时进行多个实验,特别适合进行多个实验,可使学生在小范围视野内同时观察对比不同实验现象。还可利用滤纸完成工业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药品用量少,产物检验简单,现象直观,节省时间。

5、创新性原则

高考化学实验的考查角度在不断创新,这是高考实验改革的一个大方向,实验题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验装置的创新。这种命题思路是在教材中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常规实验拓展为非常规实验,通过创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来考查创新意识。

如对测定乙醇结构实验中排水量H2体积的量气装置进行创新改进来测SO2气体的方案,经过学生探究得到如下可行方案:排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排某些有机溶剂、排强酸溶液、水面加油层后排水等。有关的量气装置如下: 

②考查形式和内容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将验证性实验的考查转化为探索性实验的考查。如证明Cu和浓HNO3的反应产物含有NO气体。

③背景材料选取的创新。这种命题思路注意选取生产和生活、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素材作为题干内容来创新。

[典型例题](2004年黄冈)欲在室温和1.01×105Pa条件下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请利用下图给定的仪器(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组装成一套实验装置(每种仪器只允许用一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制气流方向为左→右,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的先后顺序为(用小写字母填写)      

2)连接好仪器后,要进行的操作有以下几步:①待仪器B中的物质恢复至室温时,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若假定将测定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为VmL);②擦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假定其质量为mg),并将其投入试管B中;③检查各装置的气密性;④旋开仪器A上分液漏斗的活塞,当镁完全溶解时再关闭活塞。上述几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3)根据实验数据可算出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其数学表达式为      

4)若未将试管B冷却至室温就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5)若未擦净镁条表面氧化膜就进行实验,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评析)根据题目给的装置,完成此实验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镁跟盐酸要充分反应;二是排水法准确量得产生H2的体积。

三、规范化训练——为实验把关

一些学习好的学生为什么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就是答题的规范程度、熟练程度不够,尤其是在化学用语和文图表达方面丢分严重。如果以为这是一点小问题不在乎,真正高考时会自觉重视起来,那就想错了。好的习惯养成在于平时的严格要求,因此课堂除了进行揭示思维的教学外还应留足时间进行规范化训练。

1)进行电子式、结构简式、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等化学用语的强化训练并及时反馈矫正。

2)进行实验基本操作和现象描述等简答题的强化训练,如闻气味、分液、气密性检查、沉淀洗涤、离子检验、测PH值等等,提高科学、准确、简明的文图表达能力。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