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的科学复习
长汀一中 赖水莲
高考的脚步逐渐逼近,如何利用临考前的这段时间,给自己高考的成功添加砝码,是每位学生都关心的问题。在临近高考的时间里,作为家长和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心态是调节关键
“事败先败于心,效高首高于法。”从历年的情况看,总有许多水平很好的考生因心理压力过大、心理不稳定、考前学习状态不佳而导致高考失败或成绩不理想。如果说考生的知识水平是考生考取理想大学的硬件的话,那么考生在考前心态的稳定、心理平衡与轻松则是取得理想成绩的软件。所以说考生在高考前,积极调适、减轻心理压力是非常必要的。高考将至,此时考生拼的不仅是学习能力,更是精神、心态和士气。多一分从容,就会多一分取胜的把握;多一分镇定,就会多一分成功的信心!面对高考,同学们应当坚信:我轻松,我成功!、 考前的心理调适。
1、树立自信心
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入一只杯中,跳蚤一下子就能从杯中跳出来。然后,心理学家在杯上盖上透明盖,跳蚤仍然会往上跳。但碰了几次盖后,碰疼了,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心理学家再将盖拿走。却发现那只跳蚤已经永远不能跳出杯子了。实验启示我们:如果说自信不一定能让你成功,那么丧失自信你却注定会失败,因为你已丧失进取的勇气。我想这与中国的一句俗话的意思大抵相同:“哀莫大于心死”。因此,树立自信心是高考成功的第一秘诀。
我们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好样的,我一定能行!”“我今天精神很好,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紧张是正常的,面对高考大家都紧张,做个深呼吸,我放松自己。”“我觉得我有能力,一定能答好这些题。”“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这一天,我喜欢考试,喜欢同别人比个高低。”
2、调节情绪,不要紧张
高考临近,有些同学常出现紧张和惧怕心理,晚上睡觉时总是害怕一阵子,“高考万一考不好,怎么办?”每晚总是高度紧张,总是与惧怕相伴进入梦乡。花很多时间去担忧未来,这不仅白白消耗极为宝贵的时间,而且会出现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面对高考,压力肯定存在,但关键是你如何对待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增加战斗欲望,促使你兴奋起来,更好地迎接考试,但过大的压力则影响发挥。对待高考,应泰然处之,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所谓藐视就是对高考充满必胜的信心,想到自己高三一年来的复习,对高考相关、相似的题都已训练过,考点都已熟悉,没什么了不起的,要把高考当作平时的训练。所谓重视即在做题的过程中,要认真审题,会做的题目一定要做对,难题不轻易放弃,能做一步是一步,能得一分是一分。
考试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良好的情绪和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在大考之前缺乏信心,心境不佳,处于生理低潮,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将会严重影响复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3、切莫松懈
跟一些同学相反,有的同学认为自己为高考作了很长时间的准备,拼了那么久,最后几天要彻底放松,所以去打游戏打得天昏地暗,或者完全抛开所有的学习,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我想大功将成勿松懈,已经走了九十九步,距离胜利仅一步之遥,高考拼的就是毅力,现在是到使用韧劲的时候了,咬紧牙关,打好决赛前的热身,正确的应考策略是一如既往、有条不紊、有计划、有安排地进行复习备考。
4、适度焦虑,激发动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成倒‘U’形关系。无焦虑或焦虑水平过低,学习无紧迫感,对什么都无所谓,肯定学不好;而焦虑水平过高,人的精神极度紧张,又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只有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同学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变压力为动力,学习效果最好。”所以,我们应保持适度焦虑,客观地认识自我,在学习中扬长避短,讲究学习方法,为实现理想而持之以恒地奋斗、拼搏。但不能过度焦虑,有些同学过分的想考好反而考不好,不特别在意成绩反而考得更好,正如道家所讲的“无为而无所不为”,越刻意追求某种结果反而达不到,而真正做到“无为”则在无意中什么都得到了。其实,世界上很多事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太阳不会因为我们的意志而改变升起的方向,客观世界如此,我们的主观世界同样如此。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理现象。如受到批评就会不高兴,考试、比赛时就会紧张,这些都不会因为我们不喜欢就不出现。你只需做到不过于贪玩,注意学习技巧,不打疲劳战,劳逸结合,在生理及心理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投入学习就够了。至于考试成绩如何,你不要过分在意。也就是说多注意过程,少注意结果。事物是辩证的,如果你真能做到这些,考试时往往能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也就是达到了“无所不为”。如能将这种态度应用到你生活的其他方面,那么你承受挫折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心理更健康,生活更愉快。
5、家长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创造一个和谐的、宽松的,消除紧张的家庭氛围是家长对考生最好的理解、关心和支持。具体的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下:
第一、家长的关心要适可而止,尽量不要给学生施加压力,不要增加学生的思想负担。在态度上既爱护又不护短,既信赖又不吹捧。在行为上既支持又不放纵,既理解又不迁就。在方法上热情支持,但必须是合理的,明确地告诉他在这样一个年龄阶段哪些该干,哪些不该干,哪些是坚决不能干的,尤其是临考前不能干的即可。没有必要走一步盯一步。其实,临近高考,考生的心理已处在焦虑状态,一份关爱,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就足矣。
第二、要让学生注意学习的劳逸结合,及时提醒学生休息,饮食方面多补充一些营养。同时给考生一个独立的房间,使他可以避开他人的视觉独立地学习、做事。
第三、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要在最后阶段突然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反而会打乱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律,给学生造成压力。
第四、让孩子有安全感,晚上不要让其单独在家,也不要前后左右的陪在他身边,让孩子在自己独立的房间学习。学累了可以陪他说说话。上晚自习晚了接接他,以减少他的孤独感。
第五、高考时没有必要在考场外边等着接孩子。因为有些容易分心或特细心的考生,人在考场心在外,一边答题一边还担心父母会不会被太阳晒得中暑?答不好如何给父母交代?这样更不利于考生的答题。
二、学习内容有侧重
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对知识内容的复习要有所侧重,要进行细致的安排。
1、 查缺补漏
经过近一年的复习,考生对各科知识都已形成了基本的网络结构,但不可避免的是,各科肯定存在着不足之处,如何尽快找出并找准自己的不足,有两种方法可以借鉴。一是对照考试大纲上的知识考查范围或教材的目录,逐条落实,检查自己对哪一部分知识点还不熟悉或不扎实,重点记忆和理解;二是浏览一下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并通过选做例题,找点做题技巧,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立即解决。也可以利用以前的练习本、试卷,把不懂之处、易错处、常错处、常考处一一总结归纳,使自己对自己的情况胸中有数,便于利用有限的时间弥补弱点。化学方程式内容多,要花大力气才能记住。可将一些常见的都抄在一个小本子上,一有空就拿出来看。
2、回顾错题
经过近一年的复习,每一位同学都做了许许多多的试题,在最后阶段的复习要更有针对性,应该把做过的试题再认真看一遍,特别是之前做错的题目要重新做一遍。如果又做错了,那可得问老师或同学,好好弄清,不然再靠类似的问题还会继续出错。对于摸棱两可的题目,还是有有必要想个透彻的,尤其是涉及到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你不搞懂,高考出现这些问题时,你根本就束手无策,只能白白失去这些分数,那就太可惜了。
3、坚持做好练习
在临近考前的时间里,要不要做练习上许多同学比较关注的问题。我想俗话说得好,“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唱口生”。只有不断的做题,考试时才不会感到生疏。但题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难,找些难度适中的基础题目或课本中的例题,特别是老师选编的一些“查缺补漏”的试题。每天坚持做几题,做到每日一练,必定大有好处。
4、回归课本
考前一个月进入备战阶段。这时运用题海战术显然是不明智的,应该回归课本,把课本内容重新咀嚼一遍。每天得找点空闲时间,看看课本,对照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把书本中的重点知识重新看一两遍,理清各部分知识的脉络,结合做过的试题,将这些知识铭记在心中。这样去参加考试会更有把握,更能发挥出实力。因为高考题主要是围绕课本做文章,偏题、怪题不多。一味地花力气“啃硬骨头”是得不偿失的。
5、加强实验复习
化学实验题目可以考查考生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科生的高考试卷中,化学实验占很大分量。但考生的答题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在距离高考还有20多天的时候,加强实验复习非常必要。如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分析处理数据的准确性,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很关键。其具体的复习方法是:
第一、整合和拓展课本中的基本实验,做到实验操作细致入微。
考生应抽时间回归教材,吃透教材,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一味在考前追逐新题而丢掉最本质的教材实验。例如:2004年北京理综卷第28题,整合了课本中铵盐的分解和氨气的催化氧化的两个实验,穿插进去气体的净化和气体的燃烧的基本实验操作,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力和化学平衡知识等。
第二、变定性实验为定量实验,加强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考生需要积极运用已有知识,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创新分析,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从操作的可行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最佳方案。譬如,可以把验证氧化钠中是否含有过氧化钠改为测定氧化钠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将乙醇和钠的反应设计为定量测定推断乙醇的结构。
第三、展开实验方案的设计,强化创新能力。
考生应注意从课本实验设计作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注重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设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注意使用正确的、简练的语言表达说明实验现象、结果和结论的能力;注意创新设计和优化评价等。如从课本的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案选择延伸到硝酸铜或硫酸铜的制备方案选择,从乙二酸的性质实验拓展到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的改进。此类试题既能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又能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能力,同时也是高考实验改革的一个方向,考生们应多加关注。
总之,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学生要尽可能的调适出自己的最佳状态,自信地踏入考场,定能发挥出色。要坚信:成功将非你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