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
长汀一中 丘红英
摘 要:在高三物理的第二轮复习中,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以此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关键词: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
高三物理通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大都能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一般应用。但这些方面的知识,总的感觉是比较零散的,同时,对于综合方面的应用更存在较大的问题。在第二轮复习中,首要的任务是能把整个高中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如何样才能在最后阶段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取得满意的效果。本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谈谈在复习备考中的认识和做法,仅供参考。
一、系统构建知识体系
第一轮复习已经初步建立起物理学的知识系统,但由于是分章节复习,知识点还是比较零散。第二轮复习时就要从整体的高度重新认识所学的知识,突出主干知识,抓住重点,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结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了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更为简便的方法。有了这样的分析,整个力学知识就不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有机整体。联结物体受力和运动状态改变的物理规律有五个,力学知识网络的建构如下框图所示:
二、专题复习 综合提高
高考的命题立意是“能力立意”,在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复习的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和针对性训练是第二轮复习的重要任务。围绕力、电等主干知识,突破知识分类,做好专题复习。采用归类、对比的方法,加深对双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比如物理图线,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原来分散于力学、电学等各章节,初学时一般只能就事论事,学的是一个图线的某个方面的意义。复习时若还是简单重复一遍,认识必然还是支离破碎,不能提高认知能力。我们可以搞一个“物理图线”的专题,综合一下已有的对图线的各种认识,就能从图线的意义、截距、斜率、走向、覆盖面积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认识图线的物理含义。这样,对图线的认识、解释、翻译的能力便得到了提高,再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困难也就减少了。再如,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原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且都是重点内容。单独分开来处理情况尚可,一旦综合起来常有张冠李戴、混淆不清的情况。那么,不妨将两者联系起来,搞一个“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专题,通过对比,可从带电粒子在场中的受力、场力做功、粒子运动及轨迹等几方面来比较两者的区别,加深对这两个事物的认识。并且还可进一步从已见到的问题中,小结这种类型问题如何来“制造”变化,常用的解题思路方法有哪些,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等。这样复习,既巩固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又站在更高层次获得对知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复习的效果必有质的提高。
专题大致分为以下八个专题:①力与运动 ②动量与能量 ③电场与磁场 ④电磁感应 ⑤电学实验 ⑥图象的运用 ⑦联系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⑧物理解题的数学方法
三、重视实验复习 注意开展研究性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性科学。实验能力是高考的要求也是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高考物理要求考生能掌握《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4个学生实验,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会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2004年新课程理综物理试题中,实验试题分值较大,由前几年的15分增至20分,同时实验试题突出了设计性、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宗旨之一。同学们要注重实验专题的复习,备考要以大纲中的每个实验(包括演示实验)为依托,以实验能力的要求为中心,以实验中所涉及的思想方法、实验原理为重点,认真体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实验方法。在此前提下,思考除了课本上这种方法外,还能否用所学(用)过的其他仪器来完成同一实验,能否用其他方法来完成同一实验。无论是一般实验还是设计性实验都是以基本仪器的使用及实验操作为载体的。因此,熟悉《考试大纲》中13种仪器的使用,掌握实验操作的步骤与方法,仍是实验复习的重要环节。考生要亲自动手操作,用脑思考,独立去完成实验。注重实验能力的迁移和实验设计,要了解设计原则:①可行性原则,实验方案依据的原理应当符合物理规律,并切实可行;②安全性原则,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人及仪器造成损伤;③准确性原则,尽量减小实验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度;④简约性原则,实验应当便于操作,直观易读数。电学实验还要符合连接线路简单,实验过程中节电、耗能少。以上原则通常要综合考虑。
四、培养良好的物理思维 训练规范的解题习惯
目前,客观性的选择题呈减少的趋势,而非选择题相对地增加了,增加非选择题量可以侧重对思考和答题过程的考查,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如审题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因此复习中要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使之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现在试卷上,即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切忌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资料轻教材、重解题轻应用的不良倾向,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写出简要的文字说明,包括研究对象、物理过程、解题依据,画出相关图示;
2、根据物理过程和解题依据写出对应的物理方程;
3、联立解方程,求出最终结果,必要时要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高考,总有一些考生因解题不规范而失分,从而造成终生的遗憾。考生要多加注意,在复习的后期,可参照近几年的高考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加强规范化解题训练,避免无谓的失分。
五、积极调整心态 增强应试心理素质
掌握知识的水平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是高考成功的硬件;而在考前、考中的心态调整水平是高考成功的软件。可以形象地说,高考既是打知识战也是打心理战,越是临近高考,心态的作用越是突出。考试心态状况制约着能力的发挥,心态好就能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心态差就可能失常发挥。
高考不仅是考查考生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是深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考生的心理素质对高考备考复习及高考临场发挥的影响不可忽视。有的考生平时成绩相当出色,可是一到正式考试就不行,问题就出在心理素质上;一些考生由于不相信自己的实力,首先在心理上打垮了自己,因而发慌心虚、手忙脚乱,平时得心应手的试题也答不上来。考生带着一颗平常心去迎接高考,做最坏结果的打算,然后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想问题反而能够使心情平静下来,并能自如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另外,在复习的后期阶段,尤其要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恰当地提出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实现它们,使自己在付出努力之后,能够不断地体会成功的喜悦。对于偶然的失误,应准确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使下一步的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近几年的理科综合,考试内容呈现出“浅、广、新”趋势,这些信息提醒我们,要切实遵循大纲和教材,不要随意拓宽加深,避免误入偏、怪、难的歧途,要把握好深广度,而不要去钻偏题和怪题,坚决摒弃题海战术 。夯实学科内的基础知识是根本,掌握基本规律的应用是方向,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是关键,在第二轮的复习中,应尽可能利用有限时间,取得最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