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抓基础、重方法、求规范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11-03  点击:1297 

抓基础、重方法、求规范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的体会

长汀一中  罗春春

 高考总复习是高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已经学完了中学物理的全部课程,所以在复习时教师便不要简单地对物理知识机械的重复,而应该重新归纳、整理,让学生对中学生物理知识有一个系统地、全面地了解。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采取“三轮制”的复习法,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灵活地运用知识。高三的第一轮复习是一个点一个点,把地基整得坚实牢固的阶段,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都能把以前不懂或理解不透的知识点弄懂、弄透,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本人在连续四年的高三(高培)班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四点:抓基础、重分析、讲技巧、求规范。下面就以上四点谈谈个人的体会,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抓基础

抓基础,就是要着重基本概念、规律、定理、定律的复习。就是要把考纲中列出的131个知识点一一梳理,个个过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基础题占了80%以上,所以在总复习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认识一个物理概念,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它的定义,而应对它的内涵在广度和深度上加以理解。如“功”的复习,首先要掌握它的定义和它定义式 ,然后再从多方面指导学生理解这一物理量。“物理意义”:功是表示力对空间的积累,是能转化的量度;“两个必要条件”:作用力F和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S;“几点注意”:①能用上式来计算功的力必须是恒力,要计算变力做的功须用动能定理。②式中的位移S严格来说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它必须是对地位移,即应选择地面为参照系。③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只是表示该力在物体运动过程中起动力还是阻力的作用。④式中的 是表示作用力F的方向与位移S的方向之间的夹角。⑤要计算多个力的总功时,只需计算出各个力做的功,然后取这几个力做功的代数和即可。

对于物理规律的复习,除了要记住它的内容外,更要了解它的适用对象和适用条件,否则,就不能算真正掌握这些规律,学生在应用中就会盲目地“套公式”,能力便提高不了。所以在复习物理定理、定律时,既要讲解它们的内容,更要讲述它们的选用对象和适用条件,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如:“动量守恒定律”的复习,它的内容是:相互作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的外力和为零,则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研究对象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一个系统,对单个物体是没有意义的。守恒条件有三种:一是理想守恒(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二是近似守恒(系统所受的外力远小于系统的内力,比如:碰撞、爆炸、反冲等。)三是在某一方向上守恒(系统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所以要求学生在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时,首先要判断系统的总动量是否守恒,若不守恒则不能使用。除了这几点外,还应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它的“四性”——整体性、矢量性、相对性和瞬时性。通过这样复习,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深刻地了解,运用起来也就会轻松自如了。

高三复习时间长,前后内容复习的时间跨度大,如果没用直推式方法复习,学生易产生复习后面内容而忘了前面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记忆曲线,宜采用滚动式复习,在复习中要对那些相近内容、相似方法、相同规律前后照应,复习前面的知识要想到后面的用途,复习后面的内容要回顾前面的方法,只有前后呼应,滚动发展,才能实现减时增效,稳步提高。

我们认识和掌握规律的目的是要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还应配以相应的例题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二、重分析

在讲解例题或练习时,应重视对题目的分析,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过程分析等等。尤其要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很多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学不好,主要原因就是不会分析物理过程,不能分步列式求解。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并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复习中选用的例题要典型,有代表性。如“子弹打木块”模型是高中力学部分的一类典型题目,在高考试题中也很常见。这类题目的求解要用到力学的五大定理、定律,解题的方法也很多。选择一个例题详细讲解、分析,并布置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对这类题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后遇到相似的题目也就不在话下了。

要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高三课堂教学模式也要实现由讲授型向探究型转变。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引入到课堂上来。当前我校高三复习普遍存在讲风过盛,统得过死的现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学习空间过于狭窄。看来抓得很紧,实际效果太差。对那些不讲学生也会的知识坚决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也不能讲,留出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在规律,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自行总结等主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消化知识,形成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讲技巧

讲技巧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题。也就是说要选择思路最清晰,过程最简捷的方法求解。

解题的技巧和方法不是一、两天就能掌握的,它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所以本人认为,在指导学生的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就应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如:整体法、全过程法、极值法、等效法、图像法等等。)当然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也是高考中的能力考查之一,同时也应要求学生认真学好数学,毕竟数学是物理的解题工具。

在复习完“动量”一章后的一次小测验中,本人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例: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有两个物体A和B,质量分别是 ,A与B相距 ,A以 的初速度向静止的B运动,与B发生正碰后分开仍沿原来的方向运动。已知A从开始运动到碰后停止共运动了6s钟,问碰后B运动了多少时间停止?已知两物体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 ,取 ,且不计碰撞的时间。

从当时的评卷情况看,全班有99%的学生是采用分步列式,即先求出A和B发生碰撞前的速度,再运用动量守恒和A的时间关系求B获得的速度与B的运动时间。这说明学生的过程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但也看出学生的解题技巧还比较缺乏。其实,此题如果运用整体法对系统的全过程用动量定理则可迅速求解。遗憾的是,只有一位同学能够想到。从中说明,在第一轮复习时给学生讲解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是很有必要的。此题的解法如下:

解:以A、B为一系统,此系统在整个过程中水平方向只受到摩擦力作用, 。由动量定理可得:

解得:

在复习中,做题是一个重要环节,但切不可搞题海战术,题目要精选精练,精的标准是以一当十,一题多变,举一反三。通过精练,达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和规律,培养仔细审题、冷静答题、临阵不乱、灵活机动的心理和思维品质。提倡每做一题,要从如下五个层次进行处理,第一,这道题应该怎样做?第二,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做这道题涉及到的知识和方法有哪些?第四,还有哪些方法(途径)求解,哪种方法最佳?第五,改变角度设问,如将已知条件改为未知条件,将明示条件改为隐含条件;将会变成什么样的试题,如何解答。这样从五个层次做一道题或讲一道题比盲目做五道同类的题收获要大,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求规范

学生往往会忽视答题的规范性这一环节,他们认为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了。其实不然,结果正确固然重要,答题的规范也是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考对物理计算题的解答有明确的要求:“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数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物理试题量小分值大,动辄十几分二十几分,体现物理科高考从过去的重视知识容量向重视思维能力方向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考查学生逻辑推理和文字表达能力。这要求学生在解答计算论证题时更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否则,即便答案正确,但推理过程零乱,书写步骤不规范,语言表达不准确,同样会引起过失性失分,得不到应得的分数。

从历届高考阅卷情况看,“丢三落四,叙述不完整;言不达意,表述不确切;公式拼凑,缺乏连贯性;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不规范的解题是部分考生失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规范解答物理试题既是物理学科考试内在的能力要求,也是保证阅卷中取得应有分数的需要。

在现阶段,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如何做对”比“如何会做”可能更重要!

物理规范化解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

1、必要的作图与作图规范

2、规范书写字母、符号

3、必要的文字说明

4、规范列式

5、规范表述解题结果

规范解题不能光靠指导讲解,要靠平时的针对性训练与养成!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