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2008年第6期(总第009)
修德 勤学 和谐 共进
一、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序列四
7、陈晓兰 无私无畏坚守医德
陈晓兰,女,55岁,原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因此被央视评为2006年度“3·15质量先锋”。目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正式聘请她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颁奖词】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8、罗映珍 用爱唤醒“沉睡”丈夫
女,27岁,中共党员。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2005年,罗金勇探亲途中因与毒贩搏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中苏醒过来。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颁奖词】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9、李丽 轮椅画出爱心轨迹
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4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被人们誉为“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颁奖词】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10、孟祥斌 年轻军人舍己救人
男,28岁。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
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靠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3时40分,被打捞起来的孟祥斌被送往医院急救,但是却没能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颁奖词】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11、群体 “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在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更难能可贵的是,“嫦娥一号”,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感动语录
他听说获奖后,称“不敢当”,他只是恰如其实地做了一点工作所能做的事,伟大的是中国人民。
——蒋瑛(钱学森妻子)
我很幸运。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我跟我的同事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闵恩泽
做人要讲良心。—谢延信
我很不安,我只是一个渺小的人,一个普通的公安民警的妻子。 ——罗映珍
常怀感恩的心,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李丽
获得这个荣誉是大家对我的认可,其实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好。——陈晓兰
二、高考奇迹的创造
2008年高考过后,黑龙江省公布了高考成绩,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23班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全班参加高考的41名学生,最高704分,最低 606分,平均664分,全部被本一院校录取,其中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有11人,3人考入香港高校。未参加高考的5名学生,1名赴牛津大学就读,2人考取美国大学,2人赴新加坡就读。
“当一名高中生拥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时,也就具备了‘要做得更好’的原动力。因为失败而投入战斗,是悲情英雄;为了荣誉而去战斗,那是热血沸腾,谁也挡不住的气势。”班主任“小崔”(崔轶楠)的心得。
提到自己的班级,小崔和学生们都称这个集体是“童话家园”,因为在这里,高中三年不是以高考为唯一目标的枯燥生活,而是充满了乐趣的共同学习,相互团结,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气氛与班级凝聚力让一切变得简单。
小崔经常对学生们说,把团结的学习变为乐趣,什么都不难,如果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为班级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每个同学就都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大家肩并肩手挽手地大步向前,而不会落下一个人。
23班建立了学习擂台,以大组为单位参加评比。每次考试之前,学生必须制定学习目标和赶超对象;考试之后,对照目标进行考评,不仅奖励完成目标的个人,而且对成绩出色的大组进行奖励。
为了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及时的反馈,小崔坚持每次考试之后,都逐个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坚持每次考试之后都召开家长会,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每次家长会,都根据当时情况,制定《家长意见反馈表》,一方面向家长通报学校安排和学生学习情况,一方面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在家的表现,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小崔还就最容易被现今学生们忽视的问题提出要求:要有礼貌。见到教自己的老师要问好,对不教自己的老师更要问好。有意见可以提,但态度一定是平和的,靠耍脾气来实现目的,就一定不会成功。
小崔鼓励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锻炼能力和素质。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崔轶楠一堂体育活动也没“下放”,尽管学生们对此异常不满,可小崔深谙“一鼓作气”的道理,越是临近高考越要“憋住”劲儿,绝不能放松,所以,直到上课的最后一天,都没有学生缺席,也成就了08届23班的这段“童话”。
在全班协作编撰的班刊《蘸着阳光写童话》里,记录着这个积极向上的集体的点点滴滴;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全班同学合唱了原创班歌《我们的童话很精彩》,获得艺术节最佳班级的称号;班委会组织了超级男生和超级女生两次歌唱比赛,让每个同学都能站在舞台上唱出自己的青春心声;在首届校园戏剧节中, 23班排演的英文剧《歌剧魅影》在美妙悠扬的歌声中诉说着用真爱感化心灵的传奇,荣获英语剧一等奖;中文荒诞剧《等到戈多》情节离奇幽默却深藏含义,荣获中文剧十佳剧目奖。此后,同学们又把这些美好瞬间刻成光碟永不消逝,并在全班同学的支持下把出售光碟获得的收益全部捐给患白血病的学生,让爱传递,让这美好成为更有意义的永恒。
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关爱,才有温馨的氛围。端午节,小崔煮了三锅鸡蛋带到学校,全班同学热火朝天撞鸡蛋时,彼此已经成为了家人;中秋节,小崔为他们每人买一块月饼,来证明班级的团圆;圣诞节,小崔又买回《细节决定成败》,《要有认真的态度》等励志书籍,每人一本。
当小崔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时,孩子们的热情也让她热泪盈眶。高考前最后一天上课时,小崔收到全班同学的一份“大礼”——一挂五颜六色的祝福 “鞭炮”。打开来一看,原来每个鞭炮上都写满了同学们对她的留恋与祝福。刘畅同学写到:“也许您无法估量,您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对于学生有多重要。真的很开心,我的花季有您相伴。愿您继续做打动人心灵的天使。”
小崔说:“一直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牺牲奉献,是蜡烛燃烧。可我现在却深深体会到一种神圣,如果自己的教师生涯充满乐趣,那么,一定会培养出乐观向上的学生。享受教师这个职业,享受辛苦,享受付出,自然也就会享受桃李满园的芬芳和幸福。”
三、成长之路 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
注解:要会“装”,要持续的、不间断的“装”,装久了就成了真的了,就成了习惯了,比如准时到会,每次都按时到会,你装装看,你装30年看看,装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
四、于丹谈奥运
1、奥运会开幕式——很中国的文化仪式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却让人“感动连成片”。
当小女孩用稚嫩的声音独唱《歌唱祖国》时,让人感受的是,孩子如同对母亲的认知一样在认知着祖国与民族;当舞蹈演员用肢体在水墨长卷上作画时,我们解读到了中国文化意味,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无缝对接;当活字印刷真的“活”起来,演员露出灿烂笑容向观众挥手致意时,看到了对文字、文化的尊重与对人的尊重。
更大的感动源自姚明和小林浩的携手出场。在四川大学有一首写小林浩的诗歌:“九岁的男子汉,当900吨的水泥块向你压下来时,你用脊梁扛着,转身去救别人,你就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擎天一柱。”这两个人走在一起,不仅富有仪式感,而且可以令人思索人的“小”与“大”——“姚明是体育上的骄傲,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巨人;而小林浩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巨人,他体现了我们民族面对困难时的修复力。两个人都是中国魂!2008年中国的主题词是‘苦难’与‘光荣’,他们的携手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希望。”
2、谈银牌——也是冠军
奖牌的背面其实有很多的眼泪。比如丘索维金娜,她也30多岁了,她是16岁就在世锦赛上拿了自由体操冠军和跳马亚军,17岁在奥运会上拿了团体的冠军金牌。然后她结婚了,生孩子了,像一个正常女人一样她退出体坛了。体操是个小孩的项目,我们现在看到的何可欣、杨伊琳,那都是十几岁的小女孩,而且都只能冲击单项,谁都不冲全能,丘索维金娜30多岁出来冲全能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儿子得白血病了。
这就是一种母性的爆发,一种奇迹。什么叫更快、更高、更强?不是在跟别人比,都是在跟自己的生命比。母亲可以为孩子拼一切就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说她拿了银牌她也是冠军。
3、谈海外兵团—— 奥运精神是各国优势融合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教练出国执教,形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海外兵团”。于丹说:“乒乓球女团决赛,刘国梁的哥哥带着新加坡女队与中国女队争冠,我的第一反应是:领奖台上都是华人,当我们为刘国梁所率领中国男队加油时,我们就不应该为刘国梁的哥哥喝彩吗?”
当仲满击败法国人夺得男子佩剑金牌时,他的教练就是个法国人。其实,真正的奥运应该是各国最好的技术和最好的精神之间的融合,“如果我们在海外没有教练,说明我们的实力弱,而完成这种技术输出,说明我们强大了。”
4、谈文化融合—— 奥运带来的不仅是体育
奥运的到来也让不少人开始反思文化和体育的关系。生于西方的奥林匹克,来到东方文明古国,这会萌生何等传奇呢?这就好像柏拉图遭遇孔子。
孔子的时代,中国称为六合并不知道外面别有天地,而今天,我们处于多元共生的文化中。奥运带来的不仅是体育运动与体育精神,更是人类文明和谐开放建设的态度。
5谈后奥运文化——让中国更贴近国际规则
2008年年初时,于丹提出了后奥运文化的概念,奥运对中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因为奥运能带来新的观念。
“比如我们学会了看比赛。网球开赛之初,李娜曾很愤怒地朝着观众席上吼‘不要拍照’。这就像是中国人刚开始听交响乐,一到高潮就有人鼓掌,指挥特愤怒,因为听众习惯于戏园子的叫好方式。现在中国听众就不会了,我们学会彰显热情,但我们也学会了安静。后奥运文化让我们更认同国际规则和更文明的秩序。”
6、 2008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坐标
2008年,最多的看到了国旗:一个是苦难,一个是辉煌。由于地震和奥运离得这么近,所以从5月到8月,我们是一片国旗的海洋。我们看见很多孩子的头上绑着“为中国加油”,小脸蛋儿上贴着红心,手里摇着红旗,身上披着国旗,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四五面国旗在同时招展着。
5月份6月份我们看见打出的红旗上写着“中国挺住”,写着“四川加油”,然后到8月我们看见“奥运加油”、“中国加油”。做这些事情的很多是年轻人,这些孩子可能从来没有像2008这样,把他自身和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血液中的那种因为苦难而刺痛的伤痕,和他因为光荣而激发出来的骄傲,都在这个年度,变成他血液中一种燃烧的质地。
2008,我们有理由站在历史中缅怀它。尽管它付出过代价,但是它重塑了中国人的精神坐标。这是完成了一种公民意识的内在环境。这一次家门口的奥运,唤醒了公民意识。就是每一个人都觉得:你与这个民族相关,你与这个时代相关。你所呈现的一切,不仅仅是你个人,你是一个公民。这件事情的意义不仅仅在年轻人,对年轻人来讲特别重要。但是普遍意义上来讲,它是针对全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