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一中 高二(14)班 赖荣青
(指导教师:谢有亮)
虽说长汀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唐大历四年间,当时建筑材料就以土、石、木为主了,门楣台阶,门框门槛,大堂立柱均用石板、石柱,但再灿烂的艺术文化也要有后人继承发展才能得以发扬。然而,我们勤劳智慧的长汀人民未曾卸下这光荣的历史责任,把长汀的建筑艺术一直发展到今天,创造了几许辉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汀的建筑突飞猛进发展,向前迈进了历史性突破的一步。
建国初期,房屋因陋就简,建筑不多。1958—1977年间,除县府有三层楼房外,工厂和其他企事业建筑都不超过两层。居民很少建房,虽维修时多砖墙楼房,但尚无规划,建筑的随意性很大,颇觉零乱。
1978年长汀成立了县城建办公室,制订城建规划后,建房速度加快,建筑能力显著提高,已能为龙岩、清流及江西瑞金等县设计各类建筑。使建筑与美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实行统一规划,局部布局,建筑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大大提高。
房屋形式向实用、美化方向发展;街巷道路,除保留一条唐代古道100余米外,均为混凝土路;主街兆征路路面基本上已形成24米宽度;各大街两旁,多是4~6层建筑;中心坝居民住宅区,采用单元式构造,整齐划一,尤具现代居民住宅特色。公共设施改善,大街小巷入夜灯火通明,并且有园林设置,面貌一新。
水东桥原名为济川桥。北宋元丰年间郡守有诗句“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1959年,人民交通出版社的《中国石桥》及197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桥梁史话》均当作祖国骄傲编入书中,1934年因战乱,桥面遭破坏。改革开放后,因为桥面太窄和二边坡度大陡而拆毁,重建石拱石墩桥,桥宽10米,桥侧装设桥灯。整个重建后的水东桥,不仅便于了交通,而且其本身设计优美,给汀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建国初年,仅设有环境卫生管理站,每年都要举行爱国卫生运动。但由于种种原因,街道卫生总搞不好。改革开放以来,拆除了两溪旁及要道处厕所,建砖砌混凝土板公厕17座,露天垃圾箱89个(至1987年),拆除河旁、街道显眼处旧厕。这不仅给汀城的卫生事业作了巨大供献,更重要的是为汀城的建筑的和谐统一优雅向前迈进了一步。
园林绿化方面,汀城人民修建了塔山、霹雳公园、云骧阁、卧龙山公园,培植花卉。绿化从建国初无计划,街旁种树随种随废到改革开放今日合理布局,水东街、营背街、环城东路、环城北路、环城南路及兆征路均成绿荫道。
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且在某一方面折射出长汀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变化。建筑艺术不断在长汀发展,长汀的经济、文明各方面在不断发展,这是勤劳的长汀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党的正确领导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