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往事(一)
——回忆我在长汀一中的美好时光
杨 鹏
福建省长汀第一中学(简称长汀一中)是我的母校,它位于风景秀丽、紫气岚光的卧龙山南麓,创办于1904年,前身为建于1681年的龙山书院,历经汀郡中学堂、汀州中学校、福建省立七中、长汀第一中学等校名更迭,弦歌不断,不易校址,是一座古木参天、环境优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百年老校。
我怀念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它们承载着我珍贵的少年记忆。每当我回想起在那里度过的岁月,以及每一位老师、同学,心中总是涌动一股暖流。正如其校训“厚德、重思、至善、日新”所言,它是一所崇尚思考、鼓励探索、启迪创新的中学。在那里,我学会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创造,它是我鹰击长空的起点、梦想起航的港湾。
一场意外的“爆炸”
初中一年级时,由小学生突然变成中学生,我对学校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与不可思议,尤其是踏入长汀一中实验室的那一刻,仿佛步入了科学的圣殿。眼前是一片我以前只在电影和书里看到过的新奇景象:实验室的架子上,摆满了试管、烧瓶以及各式各样的仪器,它们在透过窗户洒落的明媚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这些实验仪器深深吸引了我,心中的好奇和兴奋,如同被春风吹拂的野草,肆意生长。下课铃响,同学们陆续离去,我却对教室后面垃圾箱里那些废弃的试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带几支回家去,尝试那些我在《居里夫人》连环画中看到的科学实验。然而,生物老师发现了我的小心思,她严厉地制止了我,告诉我这些试管可能残留着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我只好放弃,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从此以后,每次去实验室上课,我都像过节一样欣喜。
初三时,化学老师带领我们去实验室做实验,这是我第一次做化学实验。终于能够使用那些我心仪已久的试管、烧瓶和其他实验仪器,我的心情激动无比。在我看来,化学老师就像一位拥有超凡能力的魔法师,而那些被放在那些容器里的化学药品,就像是魔法师手中的神秘药剂,隐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当老师演示完一个实验,让大家按照课本上的流程自己动手做时,我急切地将各种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心中燃烧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奇异结果的渴望。然而,就在我将最后一种药品倒入实验瓶的一刹那,一场意料之外的小型“爆炸”发生了,玻璃碎片和液体四处飞溅。实验室内的空气似乎凝固了,老师和同学们都惊呆了,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停滞。
幸运的是,这场小“爆炸”并未造成任何伤害。老师并没有责怪我,只是罚我在课后打扫教室,并将这次意外作为教训,提醒全班同学在实验中要格外小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多年后,当我开始创作我的系列科幻小说《校园三剑客》时,我将这段经历当素材写进了故事中。主人公之一的张小开,是一个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少年,也经历了一场类似的实验事故,这场事故甚至导致了一种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有可能会导致世界毁灭的可怕生物诞生。
哈雷彗星来的那一天
1986年,我上初二,那一年,我在长汀一中期刊阅览室翻阅杂志时,从一本少年科普杂志上得知,哈雷彗星,这位在周武王伐纣的那一年就被中国古人记录的神秘天体,每隔76年,便会穿越浩瀚的宇宙,来到我们的世界。现在,它正像一位久违的老友,风驰电掣般朝着地球奔来!
这个消息激起了我无穷的想象,让我心驰神往。我从小学开始就是一个科幻迷,最热衷于阅读的杂志是《飞碟探索》《少年科学》《我们爱科学》等科普杂志,还有《飞向人马座》《银河铁道999》这样的科幻小说,以及《铁臂阿童木》《星球大战》这样的漫画和连环画。与哈雷彗星亲密接触的渴望,让我每天傍晚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在夜幕降临之际仰望星空,或者在晚自习的间隙,第一个冲出教室,展开幻想之翼扑向校园上方那片璀璨的星海。
春季的夜空,星星点点,像是无数颗钻石镶嵌在深蓝色的天鹅绒上。银河横贯天际,仿佛是一条流淌着星光的河流。我的目光寻寻觅觅,虽然哈雷彗星还未到来,但我的心中,却早已流淌着熊熊燃烧的期待。
我又从那本少年科普杂志上,看到了手工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办法。那是一种简单却充满魔力的装置,只需要两片磨好的镜片,就能将遥远的天体拉近到眼前。我想象着,如果能亲手制作出这样一个望远镜,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那时候,我从连环画《伽利略》中得知伽利略就是自己磨镜片,最后成为了看到月球环形山的第一人。于是,我每天放学回家后,拿着玻璃片在石头上磨时,心中很有伽利略的感觉,甚至想象自己就是伽利略……
不过,有些遗憾的是,磨镜片这种事情,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课业越来越重的初中生所能完成的:镜片磨了一个多月,手指也被划破好几次,最后磨出来的镜片竟然连面前的人都看不清楚。
不久之后,哈雷彗星如期而至,我的镜片却最终没能磨好。但那些晚自习前和间隙仰望星空的夜晚、磨镜片所做的种种努力、寻找哈雷彗星时看到的划过天际的流星……都成为了我心中永远的记忆。虽然我没有看成彗星,但那一年的星空,却照亮了我的青春。
……
敬请关注《母校往事(二)》
杨鹏,笔名雪孩。1990年长汀一中高中毕业,中国首位迪士尼签约作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少年科幻创作领军人物。曾经担任和正在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签约作家,全球华语少儿科幻星云奖主席等。出版作品100多部,计1000多万字。主要作品有:《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总发行量超过4000万册)、《校园三剑客》(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幻想大王奇遇记》(总发行量超过400万册)等,动画片《少年狄仁杰》(104集)、《千千问》(128集)、《福娃》(52集)等,中国首部大型科幻话剧《带绿色回家》等,理论专著《卡通叙事学》、《科幻类型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中国》等,创作翻译影视同期书:《新黑猫警长》、《快乐星球》、《变形金刚》等,创作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动画片《福娃》、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童话《海宝》等。曾多次获官方文艺最高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另外还获儿童文学界最高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科幻界最高奖——“银河奖”、中国科普界最高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图书界最高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电视最高奖——“金鹰奖”、中国动画最高奖——“美猴奖”等各类国家级以上大奖20多次,有10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输出至美国、法国、日本、摩洛哥、越南、俄罗斯、新加坡等国,以及输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在海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