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往事(三)
——回忆我在长汀一中的美好时光
杨 鹏
老校长的期待
1990年7月,高考的序幕在炎炎夏日中拉开。我踏上了前往考场的道路,在经过校园那两棵苍劲挺拔,虽经历了八百年风雨依然枝叶繁茂的双柏树时,我看到在古树被阳光投下的宁静、斑驳的光影里,站立着一位拄着拐杖、身形佝偻、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看见我,就向我招手。我走近一看,竟是我敬爱的小学校长——蔡瑞庚。记忆中的他,总是腰杆挺直,银发闪耀,红鼻头下是一张坚毅的面孔,军人出身的他,总是那么刚强。然而,时间的流逝是如此残酷,六年的光阴,竟将这位曾经伟岸的男子汉变成了一位羸弱的老人。
记得小学最后一年,我的主科成绩开始下滑,虽然不算太差,但已不再是顶尖。父亲担心我考不上重点中学——长汀一中,考虑将我转学到另一所口碑更好的小学就读。另一所小学的手续都办好了,就差回原来的小学去让蔡校长签字,但蔡校长在了解情况后一口拒绝了我爸爸:“我们的学校条件虽然有限,每年能考进长汀一中的学生也是屈指可数,但我们的老师都是好老师,他们已经倾注了五年的心血,将你的儿子培养成优等生。我们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好苗子。”在他的坚持下,我留在了原来那所小学,继续我的学业。
半年后,我不负众望,考入了长汀一中。
“蔡校长,您是特意在这里等我吗?”我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蔡校长微笑着点了点头,伸出那双布满皱纹、干瘦却有力的手,与我紧紧相握。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他传递给我的信心和力量。然后,他挥手示意我快进考场。后来我才得知,一年前他中风后,失去了语言能力。
“蔡校长,再见。我一定会尽力的……我向您保证!”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但我坚定地走进了考场。
在那三天里,每天清晨,蔡校长都会站在朝阳下,等待着我们——那些从他担任校长的小学毕业的考生。他用坚定的目光送我们进入考场,为我们加油鼓劲。
蔡校长的坚持和鼓励,成为了我回忆往事时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谁是第一名
高考结束后,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根据老师公布的标准答案,进行估分。我对自己的成绩估算比较准确,只和后来知道的真实成绩差2分。
当父亲问我估分是多少时,我如实告诉了他,记得他当时非常地失望,因为平时学习成绩和我差不多的同学,估的分都比我高很多,有的比我高二、三十分。我父亲觉得我考差了,很替我担心。
不过,我虽有些忐忑,但总体比较平静,并有一种从此以后要远走高飞、心里有些空落落的预感。
成绩还没有公布时,我周围同学的家长,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了自己子女的成绩。在官方(教育局)的成绩张榜公布的前一天,除了不知道文史类第一名是谁,第二到第十名的成绩几乎都被曝光了。大家纷纷猜测谁将拔得头筹,奇怪的是,我周围的人,从老师到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猜到是我。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很自信地觉得,我就是那个可以填补空缺的人——但我不敢说,我怕别人会笑话我。
终于,当官方成绩披露,我得知自己是第一名,旁人都用惊讶的目光看我时,我突然有了一种胜利者的感觉,我仿佛看见远方有一面旌旗在飘扬,世界变成了一部交响曲在为我歌唱,不过,我也为竟然没人预测到我就是那个“第一名”感到稍稍有些失落。
我印象很深的是,成绩公布后,我的一个同学的爸爸竟然跑到我家来,问我爸爸是不是教育局给弄错了,把我和他的儿子的名字给搞混了,问我爸爸有没有地方可以去查——他觉得他的儿子才应当是第一名。把我和我父亲搞得啼笑皆非。
不久之后,我了解到:我是1990年福建省长汀县高考文史类总分第一名,超过了北师大当时的录取分数50多分,另外,我还得过地区三好生一类的荣誉,高考是可以加分的,因此,我实际上是超过了录取成绩60多分。这个成绩,为我在长汀一中的学习与生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长汀一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创造。学校宽松、包容、勇于探索的氛围,让我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依然保持着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这些宝贵的品质,为我后来成为全国知名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母校,感谢那些给予我知识和力量的老师和同学们,是你们,让我的少年时光如此精彩,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