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口 建构“研究性学习”新课堂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4-09-14  点击:4809 

——长汀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展“探究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及实践

 

[内容提要]

    “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式下对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的个性化要求,真正地体现“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的原则,它是实现“研究性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完美整合的有效途径,并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认知和心理调整的技能,从而更有效地优化学生的心理文化素质。本文试着从“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综合介绍了我校开展“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及实践:课题的选择,活动操作方式,实施步骤及科学评价研究成果的方法等,并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和要求,实践证明: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目前,正在兴起的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探究式学习。而研究性课程的构建更是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另一方面,作为素质教育“基础工程——心理健康教育”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正朝多元化的方面发展。它不再仅局限于只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等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学校纷纷都通过“开设心理素质训练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等形式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校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尝试着把当前的两大教育热点进行整合,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口,建构“研究性学习”新课堂,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文化素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与学生心理发展及心理问题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的教育活动,它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它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的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活动、体验为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升华和有益补充,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宗旨和培养目标,具体地说,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开放性

    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来源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只要是学生关注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同样的一个研究课题,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

    2、探究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有别于常规教育,它是一种活动性质的,即“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是上课的核心,学生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角色扮演、辩论会、心理训练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过程。

    3、实践性

    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通过组织学生对感兴趣的心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助人自助”等形式来丰富实践体验。

    4、多效性

    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采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磨炼坚强意志的能力和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

    二、我校开展“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及实践:

   (一)课题选择

    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时,我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选择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内容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校分别在高一、高二年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年龄特点选择研究内容,如:高一“有趣的记忆——记忆力的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高二“你就是一道风景——自信心训练和培养”“拥有好人缘——人际交往沟通训练和培养”等。

    2、选择与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内容

    目前,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比较普遍,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此课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危害及产生的原因,掌握排解心理困惑的办法。如:自卑问题、嫉妒问题、逆反问题、情绪化问题等。

    3、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相关的内容

    这部份的内容一般是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把这份内容作为研究的重点。如:厌学问题、考试焦虑问题、亲子沟通技巧、青春期异性交往困惑问题、网恋问题等。

    4、选择研究课题要以学生为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研究课题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研究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所以,要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教师只是提供大致的研究方向,提供必要的材料,信息,并在研究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选择的研究课题要考虑区域特点

    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展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选择上要有所区别,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状况,引导学生选择符合区域特点和学校特点的研究内容。

   (二)活动形式

    1、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我们把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划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的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例如:我校组织高二学生对“交往”专题进行研究时,有些学生组成了“早恋现象”的调查与研究小组,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要求他们独立制定了研究思路、计划,然后由他们自行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只在方法上给予指导,比如:如何进行访谈,如何编制调查问卷,如何整理,分析数据,如何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设计以解决某个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以“心理训练活动设计”来进行,由于其参与面广,气氛宽松、体验真实、寓教于乐,为此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如:在对“情绪”专题进行研究时,教师教学生制作“情绪脸谱”、“情绪阴阳伞”,并要求每个人建立了“情绪小档案”来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还利用“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游戏”让每位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讲述情绪对人生理健康的影响“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制作了一个有声动画,选择了一些学生非常熟悉的文学人物,如中举的范进、忧郁的林黛玉、暴怒的李逵和愁困的伍子胥,借助他们的言行、身体的变化,借助他们的“声音”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生动的地揭示出来,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科学的认识,并在无形中形成了“情绪记忆”,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根据研究形式的不同,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来进行: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个人独立研究一般采用“开放式作业”的形式,即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学生自定具体的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

    小组合作研究则一般由四至六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聘请一个专长的人作为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自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完成研究课题,是一种较好的研究活动形式。

    个人研究与全体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是全班学生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如:我校曾在高一开展“有趣的记忆——记忆力的训练和培养”的课题,先请学生各自收集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同时组织学生通过“对比记忆实验”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最后由班级全体学生共同交流、讨论掌握“科学记忆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实施步骤:

    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确定研究的范围或研究题目,这一目标的实现,可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提供辅助手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与教学专题相关的信息,互联网的专业心理网站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大量的咨询案例,当然教师也可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激发学生强烈自主参与愿望,为心理训练也为研究课题的确立和开展提供动力支持。

    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集成技术创设丰富、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拟真的、包罗万象的问题情绪当中获得对心理健康或是异常的感知,找到自身的问题,引起对问题的关注,激发参加心理训练,优化心理素质的内心愿望。

    再次,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自愿结组,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一定的与此专题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利用BBS和聊天室发布到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主页,一个聊天室就是一个研究课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研究性课题,选择相同研究课题的学生组成一个研究课题小组,协同合作,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以及可以采取的行动和可能获得的结果等。

    此阶段,确定合适的研究课题是关键。

    2、完成体验阶段: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第一,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价值的资料,淘汰无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整理信息材料能力,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二,学生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学生整理,分析调查数据。第三,发挥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做到任务分工明确,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协同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

    3、表达和交流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将个人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练,撰写研究课题报告,调查报告等,或采取召开辩证会,研讨会,办展览,编刊物,制成课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体验研究出课题带来的成功感,同时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分析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三、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

    1、评价的原则和评价过程:

    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过程,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为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研究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发展,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如:开题阶段主要是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中期阶段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资料的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结题阶段主要对学生的参与情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以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2、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

    评价者主要以教师、小组中的成员互评为主,还可以邀请家长参加,鼓励由学生个人或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情况加以评价,评价要着眼于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每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作用,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手段,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学生掌握方法、技能的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研究结果的评价等。

    四、反馈和建议

    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心理需求,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获取心理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的现象,掌握心理保健的常识,最大限度地或减少和避免了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使学生朝着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发展,促进了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探究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的有效形式,但由于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毕竟有限,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对问题的分析常不够清晰、透彻、深刻,为此需要指导老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才能胜任,同时要善于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的来源和表现进行深入的分析,阐释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供科学的调整方法,澄清和补充学生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总之,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口,建构“研究性学习”新课堂,是对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的个性化要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的“体验教育”的原则,并使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掌握科学认识和心理调整的技能,从而更有效地优化学生心理文化素质。实践证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活动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阵地,是新形式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邹  莹)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