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一片灼热的红土地,全国21个革命圣地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的英雄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驰骋疆场,叱咤风云,书写了一部气势磅礴的“三红”篇章:红旗不倒、红军故乡、红色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汀一中人不断发掘当地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明确提出“三红”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特色,积极探索创新“三红”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三红”教育活动,随着时间推移,长汀一中的“三红”教育结出丰硕成果。
一、对“三红”教育办学特色的思考
首先,“三红”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我们的青少年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们党和人民的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满怀信心地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三红”教育作为长汀一中教育中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重要内容,我校长期坚持,对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理想信念起着重大促进作用,逐渐成为我校德育园地盛开的一朵奇葩。
其次,“三红”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之一,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源泉活水。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锻造和培育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所共同具有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创造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长汀的“三红”精神亦属其中。
“三红”精神是什么:经过讨论我们归纳为:“理想坚定、一心为公、不怕牺牲、勤奋拼搏、敢于胜利”20字。我们这个时代日益工具化、技术化、物质化、人文精神的缺失,价值理性的式微,已引起很多人的深深忧虑。正如一首诗中所说的:“人们走入了手段的王国,却迷失了人的目标;跨入了物质的天堂,却跌下了精神深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我们人类失却的精神家园,拯救人的灵魂,重塑人的精神世界,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乃是新世纪所面临的紧迫课题。青年学生也是如此,如何充实他们的精神家园,我们重新把目光转向脚下这片红土地和它蕴含的“三红”精神。
第三,长汀有得天独厚的开展“三红”教育的资源。
1983年春,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项南同志,来到长汀,激动的说:“长汀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革命历史的丰富程度来说,长汀远远超过福州、厦门。汀州城是光荣城,汀州城是历史名城,这是当之无愧的。”项南同志对长汀的高度评价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长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所在地,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在那峥嵘岁月,长汀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1927年长汀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始,一直到长汀解放,党的组织和党的领导从未间断,堪称“红旗不倒”。从1929年到1934年,长汀有两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被誉为“红军故乡”。长汀的大地曾被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现在册的烈士有6760多名,居全省之首,这是一片“红色土地”。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长汀战斗过、工作过,长汀大地上也涌现了张赤男、罗化成、王仰颜、段奋夫、陈丕显、杨成武、傅连暲等英烈、功臣。他们有的身经百战,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有的在刑场上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有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壮烈牺牲。长汀的无数革命群众,节衣缩食,出钱出力,送儿女上战场,支持革命斗争,甚至为此遭受敌人烧杀掳掠,仍毫不动摇。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为长汀一中人开展“三红”教育提供了厚实的素材。我们把开展“三红”教育,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当作办学理念,贯穿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
二、持之以恒,“三红”教育特色鲜明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多年来坚持发挥“三红”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勿忘历史,以革命前辈为榜样,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长期的“三红”教育过程中,学校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逐渐形成了“四性三化”的鲜明特色:
连续性:我们不间断地开展“三红”教育,坚持用“三红”精神哺育莘莘学子,代代学子在“红色”乳汗培育下茁壮健康成长。
时代性:“三红”教育与时俱进,长汀一中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教育内容、方式,使“三红”教育为学生乐于接受,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层次性:思想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开展,我们注重“三红”教育的层次性,如:初中学生侧重对“三红”的感性认识,高中学生侧重“三红”的理性认识。
实效性:“三红”教育的开展有明确的目标,有实在的效益,使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在教育中升华,许多学生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95年以来有97名积极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学校的整体文明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先后被评为第七、第八届“省级文明学校”、“省绿色学校”。
系列化:系列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三红”教育系列化是我校长期坚持的德育手段之一,学校确立总的目标,年段定主题,班级具体实施,有步骤、系统的实施“三红”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
课程化:有教材、有教师、有考试。我校“三红”教育进入课堂,规定每个年段要确保课时,使“三红”教育有教材、时间、师资、评价的保障。
多样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载体,是“三红”教育有生命力的保证,学校全体教职工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如近年来引进现代媒体制作“三红”教育网站,重走红军路等,体现了开拓创新精神。
三、与时俱进,打造“三红”教育品牌
“三红”资源是永恒的,时代是变化的,学生也是变化的。我们适应变化的需要,以创新的精神运用“三红”资源,与时俱进,对学生开展“三红”教育活动,今天“三红”教育依然生机勃勃。
(一)“三红”教育的活教材
1998年5月4日(星期一),长汀一中的高三(5)班教室,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爷爷——胡久保同志,正在给学生讲传统:“我是19岁参加革命的,当兵31年,参加过长征、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当兵走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其中我在辽宁住了30年,辽宁省的25个县(市),其中15个我呆过,1975年才回家乡——长汀,长汀是红军的故乡,我非常热爱我的家乡。”一位同学问:“当前许多人对革命传统淡漠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已是遥远的过去,这一切都成为历史了,对此您有何看法?”胡老回答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对此很难理解,今天过上了好日子,怎么就可以忘记过去的苦难日子呢?现在政府要老一辈革命家写回忆录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是很愿意经常对青少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也希望同学们听后能多宣传。现在我是长汀师范、中区小学等许多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我很乐意去做。”
当时胡老年岁已高,体弱多病,但他仍常年奔波在校园和各个革命遗址,用自己丰富的革命经历将青少年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岁月,因而他被誉为“三红教育的活教材”。在长汀,像胡老这样的老红军都成为学校编外“园丁”,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任。
(二)在“红色小上海”的摇篮里健康成长
长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中央
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保存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和许多旧居和旧址。如今,长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央红色医院前身——福音医院;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辛耕别墅;中共福建省委旧址——中华基督教堂;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云骧阁;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张家祠。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瞿秋白烈士纪念碑;中共福建省委第四次反“围剿”紧急会议旧址——朝斗岩大雄宝殿。还有县级革命遗址保护单位9处。1992年福建省政府在长汀县举行“省苏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这些旧址被整修,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体系,我校与这些教育基地签订共建协议,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长期以来,我校与这些基地开展“手拉手”活动,双休日、节假日、课余闲暇,学生们就近到旧居旧址打扫卫生、清理环境;清明节、革命纪念日,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凭吊英烈,缅怀历史,组织新团员到基地举行入团仪式,组织高中学生到基地举行18岁成人仪式,少先队开展主题队日活动。于是,幽静的旧居旧址热闹了,经常有一群群胸佩团徽或戴着红领巾的青少年,他们或打扫卫生或搞活动,在革命旧居旧址里展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只是一次到云骧阁了。”
早晨,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踏着青石台阶,伴着这条路特有的“清晨交响曲“,又一次来到云骧阁。
我沿着木阶梯走上二楼。二楼的正厅挂着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画像。一位位革命家飒爽英姿,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在两侧的陈列室中,摆放着伟人当年用过的生活用品。泛黄的草席,破旧的油灯……它们记载着伟人在此日理万机,废寝忘食,为了人民的‘光明’不懈奋斗的情景。”
这是1999年暑假长汀一中“访红色遗址,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主题教育活动作文竞赛获奖作品《永远的云骧阁》片断。为了让青少年树立“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建设明天”的远大理想,长汀一中经常开展这类主题活动,利用“三红”精神,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悟时代的壮丽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比较系统完整的“三红”知识呢?我们开展了“三红教育进课堂”的活动,确定从教材、师资、课时上予以保证。近年来,我校组织人力自编了长汀一中校本课程《红旗·红军·红土地》一书,规定由历史、政治、语文老师或班主任授课,学生学完后要进行开卷考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跨越历史的时空,透过重重尘雾,与逝去的英烈对话,一位学生在读后感中写道:
“为什么花儿这样红,为什么枫叶是这样红,我问你,问你那悲壮的历史,曾记否:当瞿秋白临刑时还镇静地说:‘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与世长辞为真快乐。’;曾记否刘恩德一家的‘七尸八命’案;曾记否戴五嫂的那句:‘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是这些,是这六千多烈士的血,把花儿,把枫叶,把历史悠久的长汀染红了。时间的飞逝,并未褪却这永恒的红,滚滚的江水,并未卷走这永恒的红。 这时代的红,是世纪的红,是人间最美的红,它那富于人性的情感热衷于这片天、这片地,这祖祖辈辈流淌的河,积累的美丽是‘红色小上海’的骄傲。”
“‘三红’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长汀人民把当年支持红军的热情用于支持现代化建设,我们看到汀州豆腐干,河田鸡产业,远山农业、长汀针织等产业的腾飞,我们也会看到明天长汀的腾飞。”
(四)挖掘身边的“三红”教育资源
每当清明节来临时,长汀一中组织师生代表前往校友张赤男烈士纪念碑前凭吊。张赤男烈士1923年毕业于长汀一中,1927年以省立汀中教员的身份作掩护,领导地下革命斗争,后领导工农红军队伍,打漳州,夺兴国,浴血奋战,1932年率部攻打赣南新城时不幸牺牲,年仅26岁。像张赤男这样的校友烈士还有:刘宜辉、丘潮、段奋夫、黄继烈、王仰颜、钟飞涛等;许多一中的校友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事业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共和国的将军,他们有:杨成武、刘亚楼、傅连暲、何廷一等;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部史诗般的辉煌人生。我们得用这些身边的“三红”资源开展教育。主要措施有:一编写他们的生平事迹介绍,给学生学习;二校史展览再现他们的事迹;三组织观看反映他们事迹的影视。使学生从母校的优秀典型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
在学生干部培养上,我们突出用杨成武将军的事迹教育他们。青年时代,杨将军在长征路上就担任了团政委,抢战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参加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成为一代名将。以此鼓励学生干部们,要磨励自我,锻炼才干,承担大任,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他们成为学校管理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很多同学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突出,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五)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2001年5月10日,长汀一中科学大楼正在进行“做红土地上的新一代”演讲比赛。学生李强:“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长汀革命斗争时期,有多少英烈在为人民解放的奋斗中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啊!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们出生入死、为国捐躯;有的越过皑皑的雪山,穿过茫茫的草地默默地倒下了;有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烈们谱写了长汀革命乃至中国革命斗争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学生王丽娟:“我们这代青年人,蒙历史的厚爱,健康地成长在长汀这方红土地上,担负时代的重托,更需要发展长汀前程似锦的将来。知恩必报!我们将在追随先烈们筚路蓝缕的生涯中引出联想,悟出道理,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中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演讲者声情并茂,滔滔不绝;听讲者群情激昂,点头称道,整个会场弥漫着一种热烈而又不失庄严的气势。这是我校开展“三红”教育主题活动的一个片断。
主题活动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我校“三红”教育的主题活动多种多样。首先,以班会、团队会为主要载体;开展“三红”教育最佳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比赛;录制典型班会录像向全校播放;其次开展演讲、征文、革命歌曲歌咏比赛;再次,利用现代媒体开展教育,制作“三红”教育网站等;第三,组织学生干部到上杭古田、江西井冈山等地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三知道”:知道烈士先贤爱国救国的战斗史;知道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知道青少年一代肩负的历史重任。
四、“三红”精神结硕果,校园盛开文明花
正确的理论,一经运用于实践将产生巨大物质力量。近年来“三红”教育的开展,其追求理想,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克服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坚贞不屈的精神内涵,已成为我校办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内化为推动学校前进的动力。
1.文明新风满校园
学校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当·创·建”活动,即当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建文明学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开展十二个阶段的“文明一中人”系列教育活动。由学校政治处进行组织和管理,第一在检查、每周小评、每月大评、每学期总评,以推动全校德育特别是“三红”教育活动的正常、健康、蓬勃开展。学生中有95%人被评为“文明学生”,对形成良好的校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抓好“文明学生”的示范作用,通过专栏、广播、校报、报告会,让每学年评出的“长汀一中十大学生标兵,长汀一中百名品德优秀学生,省市县校级三好学生”的事迹得到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整个校园盈溢着浓厚的文明氛围。
近年来,学校得到不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设施不断完善,校园环境绿化、美化、优化,荣获省文明学校、省“五无”学校、省绿色学校、省综治先进集体等多种荣誉称号。
2.传承革命精神,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三红”教育的感想中,有学生写道:“我们要学习先辈们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信仰是人的灵魂,支配着行动,什么样的信仰,产生什么样的行动;什么样的信仰,带来什么样的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信仰,就会在茫茫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无所作为。我们熟悉的方志敏烈士曾说过:‘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为什么他能视死如归呢?因为他有着坚定、正确、科学的信仰,产生了无坚不摧的力量,焕发出了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他虽身陷囹圄,仍矢志不渝。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一切为中国革命英勇斗争的先辈,无不有着坚定、正确、科学的信仰。革命战争年代如此,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亦如此。”
共产主义的理想在长汀一中得到传承。92年起长汀一中成立了学马列小组,93年在学马列小组基础上,成立了学马列协会,94年学校创办了业余党校。目前业余党校有教材、有辅导员,定时定点,进行集中学习,有结业考试,有学员档案。95年以来,1000多名优秀学生向党提出入党申请,97名优秀学生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莘莘学子,国之英俊,共产主义方向明”,老一辈的期望正成为现实。97届学生党员郑晓奕大学期间曾带队赴香港访问,毕业后任新华社记者,99届学生党员邓志莲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学生会重要职务。接受共产主义信念,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加入党组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理想和追求。
3.爱是永不止息的奉献
“三红”精神的源头是先辈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振兴中华,拯民于水火”是先辈的理想,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提出“博爱”思想。今天,这种爱心得到实际的弘扬。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我县是贫困县,有些学生因家庭变故经济十分困难,难以坚持学习。因此,我们从92年开始,便在校内实施“小希望工程”。这一做法,不仅弥补了社会机制的薄弱环节,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真、善、美。《每天节约一分钱,不让贫困同学辍学》、《爱心献同学,真情暖校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蓝天下的爱》……一年一主题,感人肺腑。多年来,全校师生共捐资10多万元,资助特困生,我们的活动通过新闻媒体的介绍感动了社会,华能福州电厂捐助20多万元,为我校设立了特困生基金,特困生在扶助下,都胜利完成了学业。厦门建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吉龙先生,今年资助我校高一5位同学学杂费共4675元,他们半期考试成绩均有明显进步。96年开始岳海应先生每年资助20来个特困生,每人每月给予补助50元从未间断。此外,考上大学的特困生有特殊困难也给予资助。九年间,两项合计资助特困生金额20万元。同时受资助的特困生,不忘学校、社会,爱心回报社会,受岳先生资助的特困生余永阳同学,虽自己仍在大学〈安徽炮兵学院〉就读,但他在岳先生影响下,每月从自己的伙食费补贴中挤出50元,寄回母校资助一个特困生。95届5班高中毕业接受特困生资助的谢东阳,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今年写信回母校说:当年,在母校得到资助,完成学业的情景历历在目,现在经济宽裕,愿意资助母校的一名特困生。自九十年代始我校不间断的组织特困生“爱心小分队”,长年扶助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他们的行为得到社会各界赞誉,2002年学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称号。
4.弘扬“三红”精神,谱写教育新篇章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已跨入21世纪。新世纪的“三红”教育应当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呢?长汀一中人在思索,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是我们的回答。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长汀一中人以此为载体深化“三红”教育,从学生的基础文明道德素质抓起,广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岗敬业”的基本道德规范,开展“与文明同时,做品德高尚的人”、“天下为己任,规矩成方圆”等主题教育活动,呼唤道德,呼唤文明,用道德规范切实雕塑“文明一中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贤才!
忆昨天,有今天,展明天,我校坚持打造“三红”教育这块德育品牌,用先辈们的光辉思想、革命业绩和优良传统鞭策、教育代代学子,这一教育思路我们今天坚持,明天依然坚持,使之成为我校思想教育永不褪色的品牌。
(吴富林)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