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一中一级达标验收汇报材料
长汀一中座落于县城风景区——卧龙山南麓,前身为龙山书院,建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1904年创办新学,称汀郡中学堂,后历经省立第七中学、省立第四 高级第七初级中学、省立长汀中学等名称更迭,1955年定为长汀一中。办学近百年来,长汀一中培养了四万多名建设人才,涌现出大批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科技英才。著名校友包括原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上将,原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原空军副司令员何廷一中将,原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中将,原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现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道德建设委员会副 主任张存浩等。 长汀一中享有较高知名度。1956年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95年通过省二级达标验收。1995年以来先后被评为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先进集体”、省“绿化红旗单位”、省“先进教务处”、省“文明学校”、省“五无”学校、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集体”、省“综治先进集体”。近三年来,先后被评为省“先进教工之家”、“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绿色学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省“科技示范校”、省“扶残助残先进集体”。1997年以来,被评为第七届、第八届省“文明学校”。 长汀一中现有校园面积63322.48m2,劳动基地面积12731.3m2,校舍面积45192.91m2。现有教学班44个,学生2501人,教职工213人。专任教师170人,高级职称50人(含特级教师2人),中级职称70人。 我校在实现省二级达标后,一直朝着更高的办学目标努力,把创省一级达标和国家示范性高中列入发展规划。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省一级达标学校”领导小组,开始了各项筹备工作。尤其是学校新班子建立以来,确立“让每个学生获得理想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智双全、文理兼备、学创俱能、身心两健”的高素质人才,突出“改革与发展”主题,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加快学校发展步伐,一级达标工作进入快车道。县委、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我校创省一级达标工作,经常深入我校了解情况,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解决实际困难,并给予政策扶持。县城建、计划、建筑设计、土地管理等部门也给予大力支持。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我们实现省一级达标的信心和决心。全校师生认真学习定级验收新办法和新标准,统一认识,克服困难,精心准备。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细化目标,实行项目负责制,群策群力,迎检工作全面完成。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增强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性,德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和改进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设“五四三二一”工程,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即建设好五支得力队伍(党员队伍,班主任、年段长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女生管理、生活指导队伍,全体教职工队伍);四个主要阵地(班级、团队,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黑板报、墙报、专刊、专栏,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三种有效形式(“文明一中人”系列教育,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日常养成教育,时事教育);二项促进措施(学生干部组成的“五有五无”日常行为督导,政治处、年段的阶段性检查验收评定);一大立体网络(学校、家庭、社会构成的立体网络)。使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合力,把教育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延伸到家庭,形成人人做德育工作,时时、处处有人做德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注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如深化“文明一中人”系列教育活动,至今,我校已实施了共十一个阶段的主题教育活动(每年一个主题),各年段均有侧重点,通过演讲、征文、评选自创格言、主题班会、墙报等多种形式,树立典型,表扬先进,有计划分阶段地将活动引向深入,并组织专题验收。继续开展以“五有五无”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年段”、“文明班级”、“文明学生”、“文明宿舍”的评选,及时表彰,“文明一中人”口号已扎根于全校师生心中,并且内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借助“三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载体,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建立自主、自治、自理机制,有意识地锻炼、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学生全员参与,素质不断提高。学校还通过经常性的课外活动、升旗仪式、节日庆典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认真落实教职工全员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措施,即落实《长汀一中教职工全员参与德育工作的十条规定》。一是通过学科教育的有机渗透,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开展德育教育,并在教案和备课组活动记录中记载具体渗透德育因素的内容,并以此作为优质课和先进备课组评选的重要依据。二是着重对学生“一帮一”的帮教工作。采用“帮、疏、导、促”的过程教育,落实对后进生的辅导与帮教,进行有效管理和考核,并组织专题研讨和总结。通过上述措施,使学生全员思想进步。十年来,我校学生无违法犯罪现象。 突出特色教育。坚持常年开展“红旗不倒、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的“三红”特色教育活动。在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中,我们深切感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利用“三红”教育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把革命传统教育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培养红土地上的一代新人。制定《长汀一中“三红”系列教育实施方案》,组织专门班子编写出版了“三红”教育校本课程——《红旗·红军·红土地》,“三红”教育课程化,把读本发给全校学生,由语文、政治、历史老师上课,期末实行开卷考试。同时,开展“三红”教育班会和团队主题活动,如开展“网上红军行”、“昨天·今天·明天”等主题班会活动,开展“访红色遗址,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和“重走红军路,体会革命情”等主题团队活动,开展专题征文演讲比赛活动,编印征文获奖作品专辑《红土地的情思》。开展“红色之旅”夏令营活动,组织学生前往古田会议旧址、井冈山等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设“三红”教育网站,使“三红”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辅导小组发展到设立专门心理咨询室机构,配备专职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确定辅导目标,每半个月出一期黑板报专刊,每月出一期校内小报《心海导航》,编印心理辅导材料,如《走进新世界》、《轻松自如去高考》。为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中的渗透,组织科任教师撰写《学生个案分析》,编印成册。每学期落实若干个专题辅导或讲座,设立热线电话,建立心理档案做好跟踪反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学校,受到普遍欢迎。两年来,共为100多名学生消除了心理压力。 坚持办好业余党校。学校自编教材,由学校领导和政治学科教师授课。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老红军、党史专家开办专题讲座,组织学员到革命纪念馆等地参观,对优秀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95年以来,共有97位优秀学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近三年来,有38位优秀学生入党。许多党员学生成为高校优秀学生干部,如学生党员兰莉芸,被评为“福建省首届十佳大学生”。 努力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制定了《长汀一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方案》。政治处制订“与文明同进,做品德高尚的人”系列教育活动方案,评选“长汀一中十佳学生”、“长汀一中百名品德优秀学生”和开展“告别不文明言行”、“现代媒体道德教育”等活动,着力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实践《纲要》精神。 二、深化教学教研改革,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向课堂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向改革要质量。 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坚持教研组会、备课组会、公开课考勤制度。落实公开课评议制度、落实教案和学生作业检查评比制度、落实备课组中心发言人制度,做到“四定三统一”。实施《单元过关指导意见》,落实单元过关训练。学校将检查考评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印发学情调查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加强教学针对性。学校领导挂钩教研组,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共同交流、探讨。 开齐开足省颁课程。以人为本,素质为重,实施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性实践课并举的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全面、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师从自身的“乐教”转向注重学生的“乐学”,从单纯传播文化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理直气壮抓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签订目标责任书,行政领导挂钩班级,要求教研组全员介入高考和会考教学工作,提优补差。实现省二级达标以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高考方面,上清华、北大等排名前10所重点大学的人数多,本科一、本科二上线人数持续增长。近年来,共有16位学生被中国科技大学等学校的少年班录取。在会考方面,近三届会考取得优异成绩,各项指标均超过一级达标要求。2002届高中会考及格率99.9%,优良率88.9%;2003届及格率99.9%,优良率93.53%;2004届及格率99.6%,优良率90.2%。大部分学科优秀率列全省前20名,市前3名。 认真落实新课程实施方案。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课程改革的纲要和计划,把适应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的一件重大任务来抓。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新大纲,认真研讨,把握精髓实质。各教研组长集思广益,撰写《新大纲研究及对策》。我们的做法是:精心准备,大胆实践,认真总结。认真落实新课程实施方案,对全校教职工形成新的人才观、课程观、质量观产生了积极作用。 努力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教研教改新路子,认真实施《长汀一中校本研究实施方案》。校长领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干,教师人人参与,正实现从理论科研向实践科研的转变。学校在课题选定,申报立项、检查验收和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要求联系学校实际,围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围绕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围绕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开展研究,循序渐进,分类突破。学校近年来申报参加的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3个,省级3个,还有市、县、校级共28个。目前,多项成果被推广。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1)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管理指导小组,每学年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确定课题后便开始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查找资料、调查访问、考察实情、写科学探索等。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校举行了“研究性课题设计”比赛,汇编成《研究性课题设计选辑》。教研室编印了《学生研究性课程结题报告文选》。同时,继续探索建立一套较合理的评价方法。(2)劳技教育常抓不懈。开全劳动技术课,使用省教育厅推荐的教材。每学期召开课程统筹会议,落实劳技教育的计划、教师、地点和物质装备。非毕业班年段每学科保证有1名以上专职教师,配备兼职教师。积极探索以学为主、动手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每年基本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进行一次实践调查,写一篇小论文。同时,联系学校实际。如高二制图课要求学生为校园设计局部平面图、制作百年校庆雕塑模型等。(3)坚持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制度。我们坚持做到“四有”(即有计划、有活动、有基地、有考核鉴定)。我们利用本县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突出“三红”特色,新生入学必须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学习、瞻仰、参观,撰写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同时,举行专题演讲比赛,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常年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助残助老助困活动。十年来,帮助孤寡老人112人,残疾老人27人,特困生1000多人。另外,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小家电维修”等服务活动。去年,高一年段配合县计生局开展“计划生育与人口”资源调查活动,调查结果得到好评。 突出信息技术教育特色。我校于1994年在全市率先成立计算机中心,把信息教育技术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遵循“适度超前、狠抓素养、重视应用、追求实效”的原则。实行三步走战略:1994—1997年初见成效;1998—2000年抓课题、抓素养、促整合,创“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1—2005年为深化阶段,力求在更高平台上发展。至今,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较为完善。我校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早,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入手,努力追求硬件、软件、潜件的协同发展,既重视普及,又注意提高。2000级信息技术会考及格率100%,优秀率94%,2001级优秀率99.64%。以国家“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和省级重点课题为龙头,综合新课程改革,连续制定激励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研、教改的条例。在各学科普遍开展多媒体教学,要求45周岁以下专任教师,每学年制作的课件不少于2个,每学期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课不少于20节。仅1999年以来,就有34件教师自制的CAI课件获省、市级奖励,21人获省市多媒体教学比赛一、二等奖。162位教师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我校90%以上教师能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同时,省重点科研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学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实践》获市优秀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并收入《2003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优秀论文集》。我校现有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向量”学习天地学习网站》。 从1995年至今,先后9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信息学奥赛等竞赛活动,成绩斐然,共有60多人次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省一等奖以上3人。2003年我校被确认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时,我校继续加大发展步伐,校园网和多媒体设备已完成招标,将提升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 大力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挖掘学生潜能,培养个性特长。根据学生实际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开设了供学生自由选择的52门课程。双休日全天开放图书馆、微机室,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增大阅读量。组建了几十个兴趣小组。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每项活动时间达到1个月。学生全员参与,培养个性,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年来,在奥赛、学科竞赛和各类文体竞赛中取得显著成绩。其中,黄愚同学获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一等奖,温平进同学获省物理竞赛一等奖、全国二等奖,董小满同学获全国计算机比赛福建赛区一等奖,段俊熙同学获全国高中物理竞赛省一等奖,罗晟、黄愚同学分获全国计算机竞赛高中组省一等奖、初中组省一等奖,赖成迪、罗忻晨同学分获全国英语知识能力竞赛省高中组一等奖、省初中组一等奖。同时,连续三届取得全国青少年航模竞赛第一名,修国松、程瑶同学获得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银奖,连续三年获得市中小学文艺汇演一等奖。率先在全省成立“电脑机器人工作室”,参加首届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获中学创意组第2名,机器人足球组第2名,中学常规组第3名。 三、培养名师,德能并重,增强学校发展的强大后劲 首先,突出师德建设。根据国家教委新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条标准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落实《长汀一中师德建设规划》和《长汀一中教师忌事忌语各30件(条)》,特别强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坚决杜绝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和乱收费等现象。逐步完善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制度,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形成激励机制。树立师德典型,如开展“争做好教师、争当好校长、争创新业绩”活动,评选学校首届“十佳教师”活动。每年组织开展新调入、新分配教师的上岗培训活动,以师德为中心,老教师言传身教,引导他们努力提高自身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今年暑期全县完(职高)中校长竞聘制为契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领导班子学习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目前,已形成一个年富力强、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坚持教代会制度,健全校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进学校民主建设。学校的办学方向、大政方针都经过教代会民主讨论,已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设立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开辟校务公开栏橱窗,建立工作制度。 全面实施有我校特色的新世纪园丁工程。坚持教师学习制度,利用教工大会,每月组织学习四次,两次为政治理论学习,另两次为业务学习。同时,利用教研组会、备课组会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完善导师制度,发挥名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坚持对教师的考评制度,综合师德考评、教育教学成绩、学情调查等内容,对教师作出全面合理评价,作为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出台购买电脑补贴制度,对高、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分别给予2500元、2000元、1500元的补贴,调动全校教师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制定并实施《长汀一中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长汀一中关于加强教学管理的实施意见》和《长汀一中重大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责任,增强学校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制定并实施《长汀一中各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梯度管理暂行规定》和《长汀一中优秀专业人才选拔和管理条例》。对特级教师和省、市、县、校各级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专业人才,按月给予津贴和按年给予书报费,在教育科研、参加学术活动、职称、住房等方面为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去年,评出了首批学校优秀青年专业人才16人,在全校教师中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今年初,学校教代会通过了《长汀一中教师继续教育五年规划》,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力求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原则和形式、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对新调入、新分配教师实行一学年验收和三年达标制度。每年开展青年教师创优评先活动。实行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结构工资制,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和导向激励作用,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和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至今,有66位教师参加了全国、省、市骨干教师培训,146位教师通过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90%以上的教师能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两位青年教师完成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职函授学习。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教研和学校行政管理的中坚力量。通过努力,我校已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由省、市、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干的精于教学、勤于育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四、构建人文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充分挖掘我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教育资源。我校办学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人才辈出,群星璀灿。抗战期间,厦门大学迁至长汀,许多厦大师生在我校兼课,提高了我校办学档次。校园内还建有纪念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的“秋白亭”和有动人传说的“双柏亭”。学校以勤于治学、勇于探索,以天下、国家、民族为已任的汀中精神,不断激励莘莘学子发扬光大,为民族、为国家再立新功。 构建现代化育人网络,提高育人质量和实效。发挥校园广播电台、校园广播有线电视网络、校园局域网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电台由学生负责信息采集、栏目编制、节目播放,每天利用电视课和课间时间播放国内外时事新闻,宣传国家政策,宣传校园好人好事,介绍科技知识,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 科学规划校园布局,加大建设力度。近三年来,扩大校园面积,购置原少体校和原县燃料公司办公楼。完成了主教学楼和图书馆的外墙装修和改造主教学楼前广场,改造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主干道路等。投资1000万元的现代教育中心大楼已封顶,进入装修阶段,该中心的建成,将提高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硬件水平。新增绿地近2800平方米。同时,挖掘我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教育资源,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切实用好用活校园育人资源,做到“花木有声、墙壁说话”。我校建有“秋白亭”、“双柏亭”、“读书亭”、“奋飞雕塑”、“振翅铜雕”、“荷花池”等富有教育熏陶意义的纪念建筑。同时,在珍贵树种、参天古木上悬挂说明牌,校园内竖立或悬挂文明用语、名言警句牌,自然与人文景观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五、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我校在通过省二级达标后,认真制定整改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向一级达标目标迈进。新世纪伊始,学校新领导班子决定加快学校发展,全面实施《长汀一中五年发展规划》,广筹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投入硬件建设,教学设备的添置和校园的绿化美化,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具体如下: 1、扩大校园面积,购原少体校360万元,已支付240万元。 2、校舍建筑(含大型维修)490万元。 3、购置图书资料33.26万元。 4、购置实验设备器材77.60万元。 5、电教设备器材115.10万元。 6、电脑、网络、多媒体教室131.64万元。 7、课桌椅、讲台、黑板、窗帘等25.10万元。 8、绿化、美化、道路、球场、水电改造、校舍围墙维修、修建单车棚、消防设施、铺设广场砖等198.30万元。 9、办公、生活、教学用具(学生床、橱、桌、图书、实验、电脑桌、椅、橱)48万元。 10、其他设施(生活、文艺、卫生设备、体育器材)12.00万元。 11、兴建现代教育中心大楼(含钢网架工程),目前已投入514.60万元。 以上实际投入为1885.6万元,加上购置原燃料公司办公楼65万元,已完成投标的校园网和多媒体设备,投入155.2万元。这样,我校在经费困难的条件下,多方筹措资金,倾全校之力,总投入将超过2100万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尤其是近三年来,购置原少体校,兴建现代教育中心大楼,兴建校园网和购买多媒体教学展示台,购置燃料公司办公楼,添置电教、实验教材,购买图书,校园改造、绿化、美化等,总投入将超过1800万元。 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明确目标,实现新跨越 通过创达标,上等级工作,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实验、示范和辐射作用,开拓新思路,再创新业绩,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意识”: (一)“汀中精神”意识,发挥丰富的文化底蕴,弘扬以天下、民族、国家为已任的汀中精神,激励莘莘学子发扬光大。 (二)以“人为本”意识,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质量意识,以教学为中心,牢牢把握教学质量的生命线。 (四)“名师工程”意识,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 (五)高投入意识。倾全校之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依法治校意识,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相比,应看到不足之处,同全国先进名校相比,存在差距。如下列方面:(1)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学校办学理念一以贯之方面有待加强。(2)教育科研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的步子有待加大。(3)综合实践活动有待拓展和深化。(4)筹措资金的渠道有待拓宽,投入力度有待加大,特别是扩大校园面积和建立标准运动场。 我们决心正视存在的问题,深化改革,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实现新世纪新跨越: (一)坚持教育教学创新,解决学校发展的核心。加大新课程实施力度,优化必修课程,拓展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建立科学的教师和学生评价机制。 (二)坚持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创新,解决学校发展关键 加大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力度,全面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教师全员聘任的用人机制,完善校内结构工资制和岗位责任制,形成激励机制、创设“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投资体制创新,解决学校发展的难点 改革投资体制,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变单一投资为多元化投资,吸纳企业,社会资金,适度超前贷款融资,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四)全面实施《长汀一中五年发展规划》,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力争早日迈进全国示范性高中行列。 我们坚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指导,有上级领导、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有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有长汀一中师生的团结拼搏,我们一定能克服前进中的困难,砺志进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向全国示范性高中大步迈进!二OO二年十月
(钟超、赖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