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会课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9-03-31  点击:1407 

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会课

           ——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长汀一中  李龙辉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思想层出不穷,这种社会振荡也势必反映到学生群体中,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具复杂性、多变性,已不是老式班会课所能胜任。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我们中学班会课进行一次变革。

班会课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班主任是这块阵地上的主力军。

不同的老师在对班会课认识上,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班会课是再简单不过的一节课,是自己随意掌控的一节课。他们在班会课上谈谈班级建设计划、传达学校的有关通知;或者把上一周来所发生的班级问题一一罗列出来,然后下达“死命令”,责令学生今后避免此类错误。一堂课下来,几乎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一言堂”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有些班主任“开明”一点,让学生干部代替自己的角色,充当自己的“传声筒”,实质是“换汤不换药”。殊不知学生听得兴趣索然,甚至产生反感。这样的班会课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更有甚者,根本不把班会课当作是“课”,随意地把班会课上移作它用,或索性让学生自习。诸如此类的做法严重背离了现代教育理念,与班会课的设置目的南辕北辙。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们所理解的“课程”往往仅限于教学课堂,很少有人想到作为德育课堂的班会课也应该是这场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德育的课堂上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的形成,必须以被教育者内在积极因素的调动为前提。像上述的班会课,老师说得再多对学生而言也是如“过眼云烟”,教育效果甚微,有时甚至是徒劳无获。只有通过对学生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关注世界,观照自我,进而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深处的触动,才能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

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执行者,必须与时俱进,对我们的班会课进行彻底的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中,我们首先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

我认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生对于学校班会主题安排“知情权”的回归。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学校对于一个学期的班会课内容往往在开学初都有初步的安排。但由于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和灵活性,这些主题往往比较多,比较宽泛,再加上一些无法预测的因素,一个学期内不可能把这些主题都落实到班会活动中。对于这种现象,班主任往往容易忽视,认为只要按照学校每周的德育工作安排,上好每周的班会课,就完成工作了。殊不知塑造青少年心灵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仅靠有限的主题班会活动很难完成。虽然一些主题活动不能开展,但班主任也要把学校班会主题安排的“知情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校安排了哪些班会主题,有哪些现象值得自己关注和思考,有哪些问题需要自己解决,有哪些品质需要培养。对于高中阶段而言,这一点显得尤其必要,因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辨别能力,但心智又没有完全成熟,如果老师能及时地予以引导,他们就会对这些班会主题有一定的思考,我们的德育工作就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这比把学生“蒙在鼓里”接受主题班会教育要强得多。

我在每学期初,都会把学校政教处对本学期的班会主题安排张贴在教室的宣传角,组织一次简单的宣传和学习,让学生对这些主题有所了解,并进行一定的思考。这一做法不仅为今后的主题班会做了较好的前期准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班会主题活动次数有限的不足。

二、学生对于班会主题选择权的回归。

学校对每周的班会主题有一定的规定,也可能检查各班的主题班会开设情况,这是“面”上的工作需要,良好的教育效果还需落到实处的“点”——各班具体的主题班会活动来达成。班主任不要被学校的要求和检查束缚了手脚,严格按照有关的要求千篇一律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这样做实际上是对班级实际情况的视而不见和对班级个性的擅自抹煞。开设班会的主要目的是实施德育,德育是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要把这项工程做好,不是说哪一节班会课围绕哪一个主题开设就能完成的。只要所选择的主题具有时代性、必要性、实效性,又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安排的大局,能让学生感兴趣、有收获,班主任没有理由不去尝试,尽可放心地把班会主题的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属于他们自己的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把班会主题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决不等于撒手不管,不闻不问,教师要关注本班的主题活动是否会影响学校和年级工作的大局,也要对学生的选题情况心中有数,并有及时而科学的指导,才能避免班会活动南辕北辙或流于形式。

我们学校是一所以寄宿生为主的高中。高一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学生一时很难适应独立的生活、紧张的学习氛围,有的女生甚至流下了委屈的泪水。为此我召集了班干,初步了解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指导班干制订了调查表,询问学生目前最需要开设什么主题的班会活动,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由学生决定班会主题。最后首先以“学会生活”为专题,开设了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活动,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生活常识、生活技巧严重缺乏的问题。

三、学生对于主题班会组织权的回归。

有些年轻的班主任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一起组织班会课,为了精益求精,往往在班会课的设计方面提出不少自己的主张。学生出于对班主任的尊重,大多是接受和服从老师的安排。这样精心“打造”的班会课,留下了班主任太多的痕迹,可能还未必是学生喜欢的形式。

我们的班会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也应该成为学生大胆展示自我、能力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的舞台和阵地。班主任把主题班会组织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策划组织、搜索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上属于自己的班会课。

有一次学校安排的班会主题是“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学生也觉得这一主题非常有必要,决定以此为主题开设一节主题班会课。在和组织这次班会的学生交流之后,我把这次主题班会的组织权完全交给学生,对这节班会课充满了期待和信心。班会课上学生们不出所料地给了我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他们采用辩论会的形式,把全班同学分为正方和反方,双方选派代表参加辩论,其他同学为己方代表提供辩论材料并加油助威。虽然辩论会的形式比较朴素,辩论技巧略显稚嫩,但学生兴趣高涨,人人参与,精彩的观点和攻辩不时出现。通过这节班会课,学生对于网络有了更清醒、更深刻、更辩证的认识,思考问题的能力、论辩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获益匪浅。

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在把主题班会组织权交给学生的前后,始终都不能作壁上观,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了解班会课的设计方案,充分估计该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并给予合理的指导。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班会课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还应包括学生“全民参与权”的回归、自我反思的回归、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的回归等等。

看似一堂简单的班会课,却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班级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德育工作、班级建设的主体,无疑都是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与主体作用,班会课才能进入到一种良性循环,取得良好的成效,我们的育人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