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后进生 贵在“点”字功
长汀一中 谢有亮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每一个班级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后进生,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客观地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如果不慎重对待后进生,他们往往对班级的安定构成威胁,成为班级破坏的“导火索”。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曾经有句名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它深深地启发我,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点”字功。
一、感情投资“增加”一点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在我们的果园里,不独喜欢早结果实的树,也应喜欢那些晚结果实的树。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它可称赞的季节,尽管季节迟一点,毕竟它的生存没有白费。”对于后进生这棵晚结果实的“树”,就应在感情投资上增加一点,即增加一点“爱心”和“耐心”。大家知道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师爱”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的纽带,具有无限的鼓舞力量,而对后进生来说“师爱”就更重要了。因为后进生学习成绩差,自制力弱,逆反心理强;常常违反校纪班规,在他们的心目中总认为别人对自己藐视和不公,社会对自己厌恶和遗弃。所以后进生对自己的前途往往感到渺茫。如果老师对后进生不多施加一点“爱心”,要想促其转化是不可能的。老师对后进生的“爱心”应体现在发自肺腑的尊重、信任、关怀和给予。在生活上要时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要经常帮助他们,充分看到他们的潜能所在,坚信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师爱还表现在语言和行动上对后进生不是简单粗暴的讽刺、挖苦和训斥,而是不断给他们鼓劲打气,如“你能行”、“你一定会进步的”。唯有这样才能使后进生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不息。可以说“师爱”是促使后进生转化的催化剂。赞可夫说过:“老师这个职业要求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自制’”。这种“自制”就是“耐心”,对普通学生如此,对后进生更应如此。因为后进生具有活泼好动,情绪波动大,自我约束力不强,智力发展水平较低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细致入微、锲而不舍,多施甘露少下风霜,不怕重复不怕失败。
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了后进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二、学习指导“优先”一点
首先,要优先指导后进生端正学习态度。因为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知识提高成绩的有力保障。同时,好的学习态度还可以弥补学生智力的缺陷。如何培养后进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关键是加强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堂堂正正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做事,踏踏实实地求知。”
其次,要优先指导后进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魏书生曾说过“最重要的方法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后进生一般行动懒散,缺乏专心听讲、勤记笔记、书写工整、按时完成作业、勤学好问等优良习惯,更缺乏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优先指导后进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要正确引导,以习惯好的同学作榜样,促进其不良习惯的转化;二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检查落实,敦促到位;三要实施赏识性评价,促其觉醒。
再次,优化指导后进生还体现在传授知识方面。一是老师要适时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后进生“开小灶”,弥补他们知识的缺漏,为其全面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在平时传授知识时力求做到深入浅出,不使他们出现新的遗漏。对后进生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后进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最多只能维持15分钟,所以,要集中后进生注意力,老师必须做到善于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络点”,努力把新知识建立在“具体事物或现象基础之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善于引导后进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也要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从而真正克服自卑感,迎头赶上。
三、锻炼机会“多给”一点
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差,知识漏洞多,课堂上锻炼机会少,因此科任教师应积极主动创设条件,增加他们锻炼的机会,有计划分步骤地促其转化,并在一段时间内,适当地降低他们的要求,别的学生一步完成的任务,可让他们分两步甚至多步完成。这并不是迁就他们,而是因材施教,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使后进生有机会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意愿,施展真我的风采。同时,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应从较低的要求着手,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后进生思考回答,在他们“小试牛刀”尝到成功的甜头之后,再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形成渴望进步的内驱力。
四、表扬奖励“宽松”一点
在许多教师的潜意识里,后进生就是“垃圾”、“笨蛋”、“渣子”,一无是处。他们对后进生往往采取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做法,结果使后进生变得越来越差,给社会增添了沉重的负担。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后进生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在他们的身上落后的、错误的东西较多,正确的闪光的东西往往被掩盖着,甚至埋得很深,若不注意观察,不从细微处寻找,是很难发现其积极的一面。为此,作为教师不能用“有色眼镜”去审视后进生,应用“放大镜”去探索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适时、适势、适度地对他们进行褒奖,真诚地为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而喝彩,与他们共享每一次成功的愉悦,让他们克服自卑,找回自信,勇敢地摘掉“后进生”的帽子。对后进生的教育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但决不能姑息、袒护其缺点和消极因素而降低要求,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把爱的雨露洒向后进生心灵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出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信任,是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从而使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又迈出新的步伐。
五、多方配合“紧密”一点
转化后进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单靠某个教师的孤军奋战难免显得顾此失彼,力单势薄。所以,各科任教师要拧成一股绳,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并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凝聚力量,鼓励其他学生多接近、多关心、多帮助后进生,让后进生觉得自己没有被遗忘、抛弃,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集体的大家庭中,感受集体的温暖,享受师生的友爱。当然,转化后进生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教师要经常走出去与后进生的家长沟通,共同制定转化对策,以便“对症下药”。必要时,我们还可以将那些教子有方的家长或社会上教育心理专家请进来作经验交流报告。这样,会让后进生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都能感受老师、同学和家长对他们的尊重、信任、帮助和爱护,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决心。
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后进生需要一个过程,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给后进生奉献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我认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是师爱,爱是师生之间最有力量、最自然的连接点,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实践证明:“受害的花朵更爱春天,后进生更爱教师的温暖。”概括我的体会是:
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
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
转化后进生,全靠献爱心;
贵用“点”字功,顽石变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