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浅谈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所起的作用
长汀一中 李晓薇
【摘要】本文是在新课程大背景下写成的教学实践感触,体现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的问题意识,浅谈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所起的作用。全文从作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注意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等三个方面阐开论述,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问题意识;质疑精神
【正文】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疑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开端,学贵有疑,正所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作为学生必须具备质疑的精神,因为,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成为他们思维的动力,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思考乃至发明创造。所以,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在新课程大背景下的教学,呼唤的是“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于全无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反而更具有发挥其作用的舞台,不会受一些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因此,我就仅一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切身的感受和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作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维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首先得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上下功夫,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因而,一些教师总认为他们只是沉闷呆板,在课堂上显得毫无生气的学习机器而已。其实不然,例如,我在教授《苏武传》这篇课文时,就深有感触。分析苏武被单于关押在大窖中,寒冬之日,不给饮食,他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靠着雪水和着毡毛吞食,生活了数日未死。一个学生突然喊了一声“不可能”,他自主站起来发表他的观点:“我认为这样写在逻辑上讲不通,既然是关在地窖中,如何得来雪水呢?地窖会有窗户?这是史书,用了虚构的手法,虽然可以有文学色彩,但也要遵照最基本的思维逻辑。”当时,其他同学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并相继附和着。作为老师,我想我当时的反映是有点悲哀的,一时哑然,无从应对。但在内心深处也为这位学生鼓掌,为他的思维敏锐感到欣慰,为他的质疑精神喝彩。后来事实也证明,不止这么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其他的班级同样有学生这样质疑,可见,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不是外界所认为的日益萎靡,丢失殆尽,只是,有没有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发挥的空间与平台。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刻鼓励学生质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他们的个体差异,不断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作为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在不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总会不自觉地设计很多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把他们引导到自己预定的教学重难点中去,而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时间与实践的空间。这是受着传统教学中串讲串问的模式影响,没有更新观念,要知道提问不是老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还有些教师因害怕会解决不了学生的疑问影响威信而扼杀学生的质疑心理,这是错误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
首先,给予学生自由与主动
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热烈讨论或师生共同研究、各抒己见。比如,在分析《张衡传》这篇课文时,就有学生质疑张衡在政治生涯上的贡献,学生认为他在政治上显得懦弱胆小,因为害怕得罪宦官而选择沉默甚至是逃避,这样的人能谈得上什么贡献呢?这个质疑一提出来,全班同学都兴奋了,有人附和,有人反驳,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还能从中发现许多颇具闪光点的答案。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
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领悟程度不同,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甚至会提出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教授《囚绿记》一文时,有学生提问:“常春藤长什么样的?怎么可以爬到房间里面去?”这个问题确属与文章主旨没多大关联,但不能因此而拒绝回答这个学生,于是,我展示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给大家看,这时候就不需要过多言语来解释了。我始终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地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的关键前提。
再次,积极作出适当的评价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讲,都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及时表扬肯定,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也就更能激励学生去大胆地提出问题。因此,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充分给与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而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久而久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个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三、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题的发现,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疑问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深入发展之际。因此,训练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使学生敢问乐问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精神的重要手段。那么,该采用哪些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首先,鼓励学生的好奇心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品格的时候,不凡先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因为,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而好奇心的突出表现就是质疑问难。当好奇心转向探求科学知识的时候,好奇心便会升华为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注重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那么,质疑品格便自然养成了。
其次,指导学生寻找质的“疑”
从文本中寻找出质的“疑”,方法很多,可以从题目入手,从课文内容入手,从一些重难句入手,甚至可以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入手等等。例如,我的学生在看到《错误》的题目时就会有疑问,“诗歌中说的错误是指什么错误呢?”“谁的错?”“错在哪了?”在学习完《苏武传》后会问,“苏武是不是太傻了点?”“这样不是显得愚忠吗?”在分析《小狗包弟》时,学生会觉得作者把小狗送给别人,不也是一种残忍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总而言之,教师应当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训练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能力。
再次,启发如何释疑是关键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难”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而如果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释疑,把问题交给他们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这样得出的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教师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同时也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因此,对于学生的疑问一定要给予释疑,这样才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四、结语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质疑问难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启发,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在保持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思维活动的质和量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思维素质有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