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前导语设计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7-09-18  点击:2330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前导语设计

长汀一中    俞开汀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待业的工作语言。教学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和结语。其中导语是指常用于一节谭的起始和一个问题开头的教学语言。一节课的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在上课的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导语的基本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可以看出,设计出成功的导语,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

成功的导语,如同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也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此导学生竟相登堂入室。用诙谐幽默、机巧睿智的个性化语言做导语,不但能激发兴趣、活跃气氛,而且能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

事实上,许多聪明的教者就是抓住了课前导语这环节,潜心设计,使得他的课能“先声夺人”,一开课就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课文学习中,自觉地接受文章的感染。那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导语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实践,总结,把它分为四类:一是利用教参、课本上现有知识,加以改造,或是介绍或是设置悬念;二是利用与课文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把它们同课本联系起来导入新课;三是利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对教材进行发挥;四是以创新思维设计问题。但是不管哪一类型的导语设计,都要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遵循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的原则。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利用教参、课本上现有的知识就是指利用教参、课本中介绍的有关作者、作品及文章主题、背景等有关知识加以改造导入新课或者利用新旧课文的介绍,突出新课导入。比如在学习《祝福》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有由活泼可爱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这样的导语,语言简洁,从新旧知识的回忆、对比的介绍到文章背景、主题的介绍,使学生很快融入新课的内容中了。这里采用的是介绍的方法,当然也可采用疑问的方式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利用与课文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就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些幽默、名言警句、典故故事、有趣的谜语,一些道具插图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例如在讲授《陌上桑》时,一位老师一上课就说:“我先讲个外国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它用的是什么样的描写手法?”然老师讲了那则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乌鸦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前几天叼走的玉米送了回来。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有人说这是夸张手法。老师说:“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侧面描写是一种很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要好得多。现在我们学习一篇中国的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一个幽默的故事激发起来了,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又比如,学生对说明文不感兴趣,认为枯燥无味。教《眼睛与仿生学》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么一则导语,激起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教参上说,1960913,有位名叫斯蒂尔的科学家,在美国召开的科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仿生学”这个名词(板书“仿生学”)。从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定为仿生学诞生的日子。我很不服气!创造仿生学的老祖宗明明是中国人,怎么说成是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呢?而且早在多年前,我们的仿生学就成就惊人了,如何说是1960年才诞生呢?口说无凭,有吴承恩的《西游记》为证!该书的第六回讲得十分明白:孙大圣大战二郎神时,“摇身一变,变一个麻雀儿,飞在林梢头钉住”,而二郎神也“摇身一变,变一个雀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之后,孙大圣又变大鹚鸟,变游鱼,变水蛇……你们看,他们模仿本领多大呀!这是何等高超神奇的仿生学啊!当然,这在当时不过是幻想而已。在向现代化进神奇的仿生学啊!当然,这在当时不过是幻想而已。在向现代化进军的今天,幻想正在逐步地变为现实。比方说:孙大圣那双在八卦炉中炼就的“火眼金睛”,有的部分已变成了现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视觉仿生学。(板书《眼睛与仿生学》)

诸如此类,加上上文还提到的一些方法,就是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并挖掘出这些课外知识同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进行导语设计。一味地追求诙谐、幽默而脱离教材与教学的需要,这样的设计只会让人莫明其妙!

利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对教材进行发挥,就是教师根据所授课文的内容,创设意境或即兴演讲等方式导入新课。比如:一位教师讲授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恰值雪后天晴这位教师走上讲台即兴发挥道:“同学们,断断续续飘洒了近一周的雪花停止了。今天阳光灿烂,天气晴朗,在我们看来这是很美的。但是,一千多年前,有一位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好天气,他总希望大雪纷飞,朔风凛冽。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心理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那老人就是这篇作品的主人公。”这类设计,要求教师要有较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应变能力,具备较高的素质。就如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对能外物“信手捡来,为我所用”,与人对敌时,能有“折枝为剑”的高超本领。

利用创新思维对课堂内容进行处理,设计新颖的导语。例如:有位老师举行一次作文公开课,上课铃响了,学生发现这位从不迟到的老师今天居然迟到了。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老师还没有走进教室,后边听课的老师懵了头,学生也开姓产生了种种猜疑和窃声议论。五分钟过去的时候,老师高高兴兴地走上讲台,并随即布置了这堂课的作文题:“当老师迟到五分钟的时候……”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在这五分钟内的所见、所想。这个作文“导语”,是利用无注意轻化为有注意的特点设计的,是教师的一个创新,它让学生下意识地展开了积极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导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课堂在轻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教师只要能够因文、因时、因人设计出一些优秀的导语,当然不仅仅只有以上所举的四类,就能为课堂创设一种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一一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教学五一节,如果设计得好,它的作用,我们确定可以说:“青萍一点微微发,万树千枝和根拔。”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