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激发兴趣 加强指导 落实中外名著阅读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7-09-18  点击:2267 

激发兴趣  加强指导  落实中外名著阅读

长汀一中   刘远荣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学生课外必须阅读的文学名著,近年来语文高考题中常涉及中外名著的考查,特别是2007年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说明文化名著和文学名著考查所占150分之20。这一举措,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状况并不乐观。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基础教育大多是封闭的教育,学生阅读的范围仅限于课本或教辅读物。为了考试过关,学生不得不陷身于“题海”之中,只要对考试有利,不管所读书籍是否合于自己的胃口都得读,阅读带有相当的强制性、被动性。调查显示,只有 28.7% 的学生认为有时间读书, 56% 的学生认为只能在节假日里读点书; 76.8% 的学生没有阅读计划,经常写读书笔记的学生仅占 22.5% 。调查表明,中学生疏远文学名著的现象相当严重,这也说明了中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品位的退化。阅读的退化导致青少年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阅读名著的深层价值和意义在于启迪人的心灵,熏陶人的品德、人格,丰富人的人文素质和精神世界,优化人性的家园,美化社会精神文明。不读《论语》未必不知道孔子,不知道保尔·柯察金也未必就成不了第二个比尔·盖茨。但是,不读《论语》就很难了解二千年前孔子的智慧和贡献,就难以理解儒家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念;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丢失的也许正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阅读退化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素质的退化。阅读缺乏或阅读减少,热衷于时尚杂志、卡通漫画故事,因而疏远文学名著和科技书籍;热衷于流行音乐、港台影视而冷漠书刊。长此以往,基础文化素质赖以发展的阅读渠道萎缩,必然造成提供“营养”的文化知识的不足,进而导致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下降。

针对中学生疏远文学名著的现状,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和指导,使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活动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读出成效。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一) 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文学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他们的精神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文学里。通过文学,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了解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文学,由于它引人入胜的形象和动人心弦的情感内涵,对于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决定它们的人生道路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文学名著是因其自身特有的价值得到读者公认的著作。它们作为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标志、文化智慧的结晶。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它们哺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文学名著之中蕴藏着时代精神的价值、文化智慧的精华,具有人文的教育功能,如读孟子的“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会得到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 . 阅读名著是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时代精神,启迪和发展心智的有效途径。古人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塞缪尔说,好书可以引为诤友;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和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浩然正气,为开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为战胜艰难险阻和可能遭遇的暴风骤雨而自立成才和无私奉献;培养他们的文明气质,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采用间接法和诱导法,充分利用个人已有兴趣的迁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关注学生感兴趣、乐接受、易理解的生活热点现象,以此为切入点,诱导学生“移情别恋”自主地阅读有关书籍,满足学生积极 向上的心理、认知需求,享受阅读名著的快乐。例如可以针对从学生热衷的影视、音像文化入手,如中央台<百家讲坛>播易中天品三国,因势利导地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感受战火纷飞三国鼎立汉末社会图景;利用于丹讲<论语>,引导学生读原著,先睹为快,适时举行讨论,畅所欲言,分享着读书的快乐。这样既时尚,又能体会古典文化文学名著的魅力,学生喜闻乐学.

(三)利用悬念法,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新课程内容有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课程内容综合化,便老师在教学中联系课外读物造成悬念,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关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使关切的心情变成阅读的兴趣。

例如讲授《荒岛余生》时,学生了解鲁滨逊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他为什么会陷身荒岛?”“他如何度过28年的荒岛生活?”因为对鲁滨孙的命运极其关切,学生掀起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热潮。由此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讲授《绿色蝈蝈》时我向学生推荐《昆虫记》的内容,学生兴致很浓,很想了解得更多、更深,我抓紧机会向学生说:“你们还想知道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吗?如果想那就请阅读《昆虫记》,走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吧!”学生的好奇心变成了阅读的兴趣,主动去探索书中的奥秘了。

二、课内外结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一)把名著阅读引进课堂。

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界限,落实以下措施:

①时间落实。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具体课型有:a、推荐读物课  b、阅读方法指导课  c、自由阅读课  d、阅读汇报课  e、阅读欣赏课

②读物落实: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书籍,也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购买新课标规定必读的中外名著,便于学生自由借阅或交换阅读。

③笔记落实: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写读书笔记(摘抄式、提纲式、感想、评议等)。

④指导方法落实:安排略读速读精读训练,教给学生运用“整体式阅读法”、“浏览式阅读法”、“寻找式阅读法”、“鉴别式阅读法”,进行阅读。

⑤活动落实:老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连续性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同时,制定有效措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态度,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二)把名著阅读内容引入课内。

大量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当这些知识与课内学习内容相关时,不失时机地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理解名著。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和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引入课堂, 也能把刘心武讲<红楼梦>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课后布置阅读拓展作业我心目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引导学生延伸阅读,并随机抽取作文让学生读、让学生讲、学生评、学生议、学生总结、学生写评语。由于学生做了点评的主人,他们主动参与、踊跃发言、个个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热情空前高涨,也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中外名著入选教材还不少,若能一一拓展阅读,那功莫大焉.

三、自主交流,质疑解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阅读。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要想学生读书收获大,就要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惑。

(一)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存在小组合作滥用或合作流于形式没有解决实质的问题,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行合作探究阅读,教师实时指导。如:

①同质分组:分好、中、后进生组(适合分层的读书活动)。

②异质分组:优、中、后进生混合编组(适合优生带动差生的读书活动)。

③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适合小型的份量不重的综合性读书活动)。

④自由分组:适合选择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读书活动。

(二)鼓励学生读书生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明确阅读探究的目标,也是实现小组共同探究,全班作交流的必要条件。我安排读书组长每天收集同学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对提出有讨论价值问题的同学给予奖励。例如学生提出:1、《水浒传》的女人地位遭遇与《红楼梦》中地位的遭遇有何不同?2、刘备论武艺比不上关羽、张飞,论计谋比不上诸葛亮,好像没什么过人之处,为什么能让那么出色的人忠心耿耿地为他打天下呢?3、日本商人为什么掀起“三国演义”热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值得表扬的。这一措施鼓励学生敢问、会问、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阅读活动更深入,参与大更广泛,达到培养学生读书生疑,形成自主探究的心理愿望。

(三)合作解疑。

学生的疑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让学生在交流解疑。小组解答不了的,由小组代表质疑,全班共同合作解决。这个自主交流阶段,应该促成学生广泛思考、发言、甚至形成讨论和争议的局面。

例如学生阅读《水浒传》后提出三个很好的问题:

①、武松、鲁智深、林冲三人的相同点有哪些?

②、武松、鲁智深、林冲三人上梁山的原因各是什么?这与他们的出身、性格有关系吗?

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这来自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探究思考。先组织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时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情节进行逻辑思考,再把结果表述出来。这种讨论,大大活跃学习气氛,更丰富了知识,让学生把名著读“厚”。由此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究阅读的热情。

四、注重评价与展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

(一)、注重评价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次活动没有一个公平科学的评价,会对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因此,评价时我力争做到以下两点:(1)注重对学生阅读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而不只看阅读活动的成果。例如:评出最佳合作奖,最佳问题奖,最有创意奖等一系列奖项。(2)坚持让学生做评价的主人,以改变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只能被评价而无法参与评价的状况。

(二)、展示阅读成果   

根据激励和反馈原理,我注意架起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展示阅读成果,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主动的去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肯定的态度容易形成学习动机,否定的态度容易消退学习动机。对学生的评价,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成果对学习动机有反馈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的知识,取得好的成果的喜悦,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开展“评选读书积极分子”的活动,树榜样,使学生有成功感。(2)开展新书推介、“每日新知,与你分享”的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及感受。这一活动使学生介绍新知识时,得到大家的赞赏,这种成功的喜悦可以强化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独到见解,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在书籍中去探宝。(3)办手抄报,学生的杰作真让人眼前一亮,如“我与曹操对话”“鲁滨逊只求生技能”等。(4)“名著知识知多少”竞赛(5)举办“与名著人物对话”的语文活动课。让学生打开名著,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劳苦百姓,引导学生与他们心灵对话,与前人进行交流,由此贯通华夏千年,通晓世界发展史,其乐无穷。(6)依据高考题型设计阶段检测过关题检测验收.这一系列的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活动中合作无间的关系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

这样开发利用了名著阅读资源,学生阅读的范围广了,知识面广了,就更能享受阅读的快乐,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人生伴侣。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