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课堂问题意识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长汀一中 葛 桥 林
回首世界科学史,无数重大发现都始于问题。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的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什么玩艺使壶盖跳动”开始的。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哈佛大学师生中也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下,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呢?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如何渗透课堂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分析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上学期,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承接了福建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问题意识”的子课题研究。为了更进一步推进研究实践活动,我们首先开展了面向学生“语文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在问题意识和自主能力学习上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不想问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结论性教学,让学生只需要接受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想,久而久之也懒于想了。对于部分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的学生,碰到问题时就更不往下想了。所以当问及“你想提语文问题吗”时,67.3%回答“偶尔想”,21.2%回答“没想过”,而只有11.5%的回答“想”。
2、不敢问
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他们普通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教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所以19.2%同学“敢”,34.6%“有时敢”,只有13.5%的同学“敢”也就不足为奇了。
3、不善问
课堂上由于时间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再加上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够,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所以学生几乎无疑可问,更不用说提什么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了。学生没有什么问题可问,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
总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无法提出具有思考性、实质性和深入性的问题,我们不由要问: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哪去了?如何唤醒和挽救学生正在失去的问题意识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呢?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有意地渗透问题意识,以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解决办法和实践。
首先,要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教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敢问?很多学生在问卷中回答说,“希望教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常常与学生接触”,“耐心、乐此不疲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多鼓励”。从学生的这些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希望老师能放下“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架子,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既做他们的老师,亦做他们的朋友。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自己当成平等的“首席”,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主动提问。一旦学生有质疑表现时就马上给予机会,鼓励他们敢于表达、敢于发问。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这样意识这颗种子就有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认知上的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这就需要教师彻底摒弃过去一“灌”到底、填鸭式的做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可以多设置悬念,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自己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文本,这样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习更加专注,效率也得以提高。同时可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探究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寻疑质疑的习惯,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再次,要传授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技巧。我总结了以下方法:
1、“任务驱动法”。课前教师布置字词音义、文言字词句解释翻译、课文主要内容等的预习任务,让这些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这些作业相对比较容易,问题显而易见,无非是如何注音,怎么解释,概括大意等。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养成勤奋查字典,多阅读文本的好习惯,学生就可自行解决。
2、“新旧知识比较法”。在教授李清照“声声慢”时,问本词的词眼是什么,学生不难回答出“愁”。接着引导学生纵向比较提问,这首词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结合作者的背景命运,学生可以理解,“醉花阴”写的是少妇时期思念丈夫的闲愁,而“声声慢”写的则是国破、家亡、夫死,忧国忧民忧己的深愁,一淡一浓一比就知。还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提问,“前面刚学辛弃疾的词里也有愁,二者有何不同呢?”读诗词离不开“知人论世”,分析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可知辛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表现的是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忧愁。提问还可以继续,搜集大脑知识储备,回顾所学知识,还有多少关于“愁”的诗句呢?这样一步步生发出去,学生文思如泉涌,大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大大培养。
3、“合作学习讨论法”。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同学间合作交流学习。“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学习有利于群策群力,互相激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发现并解决一个人难以察觉并解决的问题。我把全班学生分成8人一组,共七个学习小组,每教完一课,就让大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就课文文章主题思想、作者情感、人物形象,以及一些句子的深刻内涵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提问,然后讨论解答。学完《苏武传》后,有些小组就提出很多问题,“缑王与虞常为什么要谋反?为什么拉张胜而不是苏武一起叛变?”“谋反叛变与苏武无关,为什么他在得知后,两次自杀,而单于把他流放到北海那么恶劣的环境,几乎无法生存,却不自杀?”“李陵那番劝说苏武投降的话有没道理?在当时情况下,李陵投降有没有可以原谅的地方?”“苏武十九年不忘汉朝,执节放牧,是真正的忠诚还是愚忠?”“单于为什么听完汉使者所说雁脚上系帛书一事,就把苏武放了?”……这些问题有些显得稚嫩,有些却颇有深度。但学生们或讨论交流,或翻阅典籍,或请教教师,最终都获得满意的答案。这么做,学生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让自己的思维能力、解疑答惑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4、制作“问题卡”法。让学生在预习或自学中设立“问题卡”,记录自己难以理解力、学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并先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的讲解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
最后,运用评价机制,使学生善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评价,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与赞扬,要极力保护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同时引导学生自己评价:一节课里我提了几个问题,哪几个有价值、有深度,这些问题该怎样处理。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勤学、爱问、善问,勤思爱学的好习惯,让他们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当然,问题的提出离不开广泛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没有阅读,提问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脚,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他们把不理解和存在疑问的地方大胆地说出来。有时他们提出来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班的问题,这时我们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结论。
早在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力倡导主体性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主体性教学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尝试渗透问题意识的教学,极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