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文个性化课题研究下改作小得
长汀一中 胡碧虹
众所周知,高考语文150分,而作文就占了70分,可见作文的重要性。作文是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水平的一项重要环节。而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一件既重要又不容易的事情。对
那么,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呢?
而这一观点,恰好和中央教科所提出的“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相符合。我校于2005年加入此课题的研究。基于此,我对如何改变“古老的传统”,改变作文批改中教师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们自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了一番探讨。
一、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
初试这个方法的时候,发现最大的问题居然是学生很乐意欣赏别人的作文,但是看完以后却提出:“老师,我不会改。”我把作文本发下去,要求学生自改,收起来却是原封不动;开展作文集体互评互改活动,也冷冷清清,大家你推我,我拉他,就是没人肯说。
第一次作文自评课就这么夭折了。放学后,我找一些同学了解了情况,再仔细的思考了这个问题,究其原因,大致是以下几点:一、从前的作文批改
但是,学生毕竟是存在着很大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的,如果可以激发他们的这一特点,将其变成奋发求知的上进心,那么一切就更好办了。于是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开始着手考虑具体的实施方案。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其实内心对自己批改作文还是挺感兴趣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改。于是,我先给他们将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再给他们制作了一张适合他们的评分细则,在上作文课的时候投影给他们看,让学生按照评细则来打分。(附06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自评作文评分细则)
①06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
一等 (50--41) |
二等 (40--31) |
三等 (30--21) |
四等 (20--0) |
切合题意 |
符合题意 |
基本符合题意 |
偏离题意 | |
中心突出 |
中心明确 |
中心基本明确 |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 |
内容充实 |
内容较充实 |
内容单薄 |
没什么内容 | |
感情真切 |
感情真实 |
感情基本真实 |
感情虚假 | |
结构严谨 |
结构完整 |
结构基本完整 |
结构混乱 | |
语言流畅 |
语言通顺 |
语言基本通顺 |
语病多 | |
字体工整 |
字迹清楚 |
字迹潦草 |
字迹难辨 | |
符合问题要求 |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
不符合文体要求 | |
发 展 等 级 10 分 |
深刻 |
丰富 |
有文采 |
有创新 |
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
4、材料丰富 |
7、语言生动,句式灵活 |
10、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 |
2、揭示问题产生问题 |
5、形象丰满 |
8、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
11、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 |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
6、意境深远 |
9、文句有意蕴 |
12、有个性特征 |
②自评作文评分细则
等级 |
一 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五等 |
分数 |
70——63 |
62——52 |
51——39 |
38——21 |
20分以下 |
审题立意 (15分) |
紧扣题意立意新颖 (15-13) |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13-12) |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12-10分) |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10-5) |
文不对题 (5-0) |
内容 (25分) |
充实 (25—22) |
较充实 (22-16分) |
尚充实 (16—11分) |
单薄 (11-6) |
空洞无物 (6—0) |
结构(10分) |
严谨条理清晰(10分) |
完整条理清楚(9-8分) |
基本完整条理尚清楚(7-6分) |
不够完整条理不够清楚(5-4) |
杂乱无章条理混乱 (3-0分) |
语言(20分) |
简洁流畅有文采(20-18分) |
规范通顺 (18-16分) |
基本通顺偶有语病(16-12分) |
欠通顺语病较多(12-6) |
文理不通或全文不足500字(6-0) |
其他:
①没有标题扣2分
②凡有一类属五等者,最高不超过20分
③错别字满三个扣一分,至多扣5分
④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⑤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就有据可依了。
2、解开心结
由于学生长久
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放开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了。
二、自改过程
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大致可分为五个环节:学生交换改作文、相互审查批改情况、推出本小组在改中发现的优文、全班评“优”鉴赏、作者反馈批改情况等等。
1、学生交换改作文。
第一次尝试是让同桌互改,可是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因为都是自己比较亲近的人,于是一些比较松散的同学便嘻嘻哈哈的笑闹。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让两个班的学生相互交换改,这样一来,课堂秩序就又井然有序了。
同时,要求学生要做到胆大心细,但是在不确定的时候可以征求老师以及本组组员的意见,在打下分数时要能够自圆其说,有理可依。例如中心是否明确突出,材料是否典型;处理材料是否详略得当;篇章结构好不好,好的与不足的各在哪里……再根据不同的体裁、不同的题目,强调不同的侧重点。最后再打分,评改人签名。
不过,在让学生改作文之前,还是应当先好好的给学生分析这次作文,在每次改之前也教学生审题、如何把握材料的主旨,这样,就让学生改得更加的得心应手了。
2、相互审查批改情况。
评改结束后,同组的同学之间交换批改的作文,以当审查。我要求审查人必须把原作和评改评语认真看一遍,然后用一两句话肯定评改人评改的优点,提出不足。审查人也要签名。
3、推出本小组在改中发现的优文。
由小组评选出本组中的优文在全班展示,以供大家鉴赏学习。由于时间关系,我采用了小组轮流推选的方式。
4、全班评“优”鉴赏。
把小组推荐的优秀作文,在全班展示,由评改人和审查人说明自己为什么这么评价,然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一起分析这篇文章的长短。最后由教师总结。
5、作者反馈批改情况。
在评改和审查结束后,作文交还交给原作者,原作者可针对评改评语和审查评语提出自己的看法。关于这一点,作者可以在作文上写下自己的看法,然后下次课再把文章交给评改人和审批人看。也可以课后商讨,若有争执,可由教师评定。
三、教师评改
当然,说由学生自己评改并不代表着老师就可以完全脱离批改,当个清闲的甩手掌柜。在学生评改完以后,老师应当认真的审查学生的作文和评语,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以及发长情况,对于不正确的看法和评语应当及时指出,并且在作文上写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学生就有一个标准可以学习。
四、总结
早在1982年,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其实,在学习中,学生才应当在教学中起主体地位,这与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精神也是相一致的。
过去的作文批改是教师全批全改,然后讲评总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而这种学生自己评改的作文批改方式,就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动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方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总结,我们班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普遍提高,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他们已经能在鉴别文章的优劣的同时,去发现问题,去改正问题,在修改他人文章的基础上,自我修改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渐渐的,我发现我们班部分学生不再看到作文便发愁了,越来越多学生甚至开始期望下次作文课的到来。不过,我深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尝试,只是我在教学生涯上的初步探索,同时,也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我将我的实践与大家分享,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边实践,边学习,边进步,希望可以更大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形成他们自己的自觉的个性行为,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