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探出头的那支红杏
——如何应对高考“诗歌鉴赏”
长汀一中 胡碧虹
摘要:诗歌鉴赏题因其较高的文学要求一直是高考备考的难点,近几年,高考“古诗鉴赏”越来越侧重于考查学生思维的过程,尤其是考查其语言的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我们能认清学生解答这类考题时思维存在的盲点,对症下药,采取必要措施,则我们的备考应该能够有明显的收效。交代古诗鉴赏的答题用语,理会一些鉴赏述语,介绍一些鉴赏技法是培养学生应对“古诗鉴赏”试题的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古诗鉴赏 解读技巧 方法与对策
一、探讨“古诗鉴赏”命题特点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古诗文阅读”方面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个要求与往年没有多大区别却对学生思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见仁见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达,这就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近十年的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思维的结果。变成主观题后,侧重考查学生思维的过程,尤其是考查其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二、“古诗鉴赏”的解读技巧
1、 题目是切入点。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2、 意象是关键。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所以从意象入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例如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例如: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等等。
3、注释很珍贵。
在高考古诗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解,其实却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意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是命题人给我们的隐晦的提示,所以千万不能忽视。
4、题干隐含提示信息。
也许由于古诗鉴赏题较强的主观性,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给出一点揭示,这些提示或者指定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对于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三、“古诗鉴赏”的应试对策
1、设计古诗鉴赏的主观题
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面对主观题型不慌不忙,从容自如,教师必须在考前找些优秀的古典诗词,设计一些主观试题,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
2、交代古诗鉴赏主观题的答题用语
为了让学生答题时做到用语规范、准确,学生必须掌握一些答题用语。比如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这里所说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像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
对诗歌语言特点的赏析,就需要弄清下面一些用语: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丰富,语言清新生动。②平淡。即朴实。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使用白描手法,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就是如此。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华丽的辞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④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如白居易的大部分诗歌。⑤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回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就是如此。⑥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五律《题李凝幽居》,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住处的环境,并暗示其隐者的身份。而对古诗词表达的技巧的鉴赏,则需要学生理会下列述语。
(一)抒情方式
①、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以抒情的对象。②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③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①衬托。可以是人衬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人的反应来衬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闹衬静,如“僧敲月下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更多的是以物衬人,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衬托出词人怡然欢快的心情。②用典。古诗很讲究用典,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丰富诗歌内容,更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与含蓄性。如杜甫〈〈江〉〉中的最后两句“古来有老马,不必以长途”就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借以表达自己虽然年老,但有报国之才。③虚实。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物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达到很好的意识效果。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此外,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赋、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对比等等。
(三)介绍古诗鉴赏技法。
①朦胧会意法。学生熟读一首诗词后,对基本思想内容总会有一种朦胧的理解,因此鉴题前,须将原诗反复读几遍。②诗题引路法。学生可以凭借诗的题目将自己的思路引进诗境,因为诗题就是整首诗内容的集中概括,它统率着全篇。如〈〈送督少府之任蜀州〉〉送别友人;〈〈忆江南〉〉,留恋旧地;〈〈西施咏〉〉,咏叹人物;〈〈望月怀远〉〉,怀念爱妻。由于第一步已经朦胧会意了,再加上第二步的诗题引路和对词句的理解,诗的内容便变得清晰起来。③风格指向法,根据诗人的总体创作风格,去揣度诗作的总体倾向,去把握诗人的情感流程。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李白,藐视权贵,诗风豪放;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辛弃疾、陆游、岳飞,忧国忧民,一心想收复失地,诗风悲壮,充满爱国激情;王昌龄、高适是边塞诗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一展宏图大志,诗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