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汉”的教学
——开设选修Ⅱ课程心得体会
长汀一中 李晓薇
2006年起,新课程在全省范围内开始施行,我校选修Ⅱ课程在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优势资源,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优化的条件下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实施。合着契机,本人已连续两年开设《新闻与写作》这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感触颇深,在此浅谈其中的得与失。
本着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新闻的基本知识,进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的目的,开设《新闻与写作》。或许出于对观看新闻短片的兴趣,选课学生超出了预定人数。为了保持他们对这一课程的兴趣,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穿插短片的播放,有热点新闻追踪,有纪实实况转播,有触动人心的新闻故事,有面对面的人物访谈等,节目丰富多彩,变化多样。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体验中了解到了该如何言简意赅地表述新闻,怎样择取有效有用有趣的新闻素材,怎样判断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趣味性,如何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等等。另外,实践运用理论知识是少不了的,例如,写一写“班级趣闻”“校园新闻”“社区一角”等,更受学生欢迎的是进行现场模拟采访,学习做一名优秀记者的提问技巧。
就这样,首次开设的《新闻与写作》课程在毫无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结束了。尽管学生的反映良好,受到他们的一致欢迎与好评,但仍存有许多不足,甚至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经过总结,我归纳出如下几点原由:
一、与所学的专业知识距离甚远。
虽然在决定开设这门课程以前,已大量阅读了新闻学的相关知识,但是,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还是相差甚远,只能涉及皮毛,作为“门外汉”,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底气显然是不足的,知识系统性也是欠缺的。
二、与所定的教学目标距离甚远。
开设本课程是以学生能借着写作新闻的训练来提升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是,一个学期以来,课时数极为有限,无法面面俱到,再加上学生的兴趣更多在于观看短片和现场模拟采访,导致写作上的训练少之又少。因此,与所定的教学目标也是相差甚远的。
三、与所讲的理论知识距离甚远。
选修本课程的学生都对新闻媒体这一行业感兴趣,他们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日后能从事这一行业。但是,在冗长的理论学习中,他们渐感枯燥,我时常反思,究竟有没必要在中学时代就灌输如此理论?亦或是,只需涉及最浅显的?或者,只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毕竟,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离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太远了。
初步探索,困难重重,将如何改进,如何让这一课程更贴近学生实际,成为我不断反思的主题。就在犹豫是否继续在已升入高二的学生中开设《新闻与写作》时,获悉消息,2009年高考题型讨论稿中初设一类“时文评说”。令我灵光一现,茅塞顿开,何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设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呢?将重点训练学生写作新闻的能力转变为教授学生写作新闻评论文的能力,既可贴近语文教学,又可及早做好应对新题型的准备,既能让学生继续了解新闻学的浅显理论知识,又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四得。几经修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再次开设了《新闻与写作》课程。
以教会学生写作新闻评论为目的,促进学生了解当下热点新闻或新闻故事,增长知识面,能对新闻作出敏锐的观察与思考,得出独到的见解,并能用流畅而犀利的语言将其表述成文。在这明确目标的指导下,新学期选修Ⅱ课程的教学显得得心应手。
由于学生之前对新闻评论的认识几乎为一片空白,因此,我将近三年新闻界评选出来的优秀新闻评论文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能有较清晰的认识。接着,着重介绍新闻评论文语言的特点,即要有逻辑,有力度,有深度,同时,为降低学习难度,将学生写作评论文字数控制在400字左右。
这个学期的教学避免了冗长的理论介绍,避免了学生因此产生的厌烦情绪,仅用两个课时交代清楚相关理论,绝大部分的教学课时都用于实践操练。课前为学生找好时长25分钟左右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教育意义的新闻短片,例如“网瘾上年”“寻母记”“花季少女艰难的成长历程”“天价理发的幕后黑手”等。每次学生观看完后总有许多看法要发表,情绪较为激动,表述成文较快,预留给他们20分钟的写作时间往往太多,而文字又会相对显得粗糙,这就需要进行修改,不断进行语言的润色。当然,并非每个星期都用于写作,有时,直接让他们口头表达观点,并进行讨论,这样能锻炼一些同学的胆量以及培养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
反复操练,不仅不感枯燥,反而每次上课都充满了新鲜感,学生们都很期待所要播放的短片内容,经过观看、讨论后,思维开拓,思路清晰,顺理成章。一个学期以来,写作的评论文章多达十余篇,大量的训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开拓了知识面,学会了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相较于去年的选修课教学,本学期有了许多改进之处,无论是目标上的设定,还是教法上的改进,都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这也是我一直探索和思考的,既然已开设了选修课程,就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果所讲知识距离太远,无疑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也让老师们无所适从。因此,我认为选修课的开设要有一定的张度,也要有一定的合度,是否开设选修课的老师非得让自己成为“门外汉”?若能与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