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无我、有我、假我、真我、小我、大我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8-10-10  点击:1238 

无我、有我、假我、真我、小我、大我

——学生作文中“我”的缺失

 

长汀一中  李炳林

 

07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考试作文题:我忧我思(命题作文)。结果大约有1/3左右的学生置“我”不顾,写成了圣人、贤人、仁人、名人、志者、学者的忧思,令改卷者大跌眼镜。08年福建省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检查考试作文题:给点阳光,让我灿烂(命题作文)。又有1/3左右的学生写成了“给点阳光,让他人灿烂”。两届学生作文的通病——“我”的缺失。令人忧思。

文学评论上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说法。这里的“有我”与“无我”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我”是一种自我意识,便于直接抒情,直接阐发观点,表明爱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古今诗文中比比皆是:“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今朝”(刘禹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郑愁予)……古希腊神庙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认识你自己。”“我”是每个人最熟悉也最陌生的,最清晰也最模糊的,最形象也最抽象的,最可爱也最可憎的。写作中“我”的介入,是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展现自我的积极姿态。鲁迅先生从不盲从、粉饰、遮掩自己,而是坦率、真实、理智地对待“我”,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人生进程中,确实应时不时来个刹车,平心静气,单纯理性地看看“我”。当前学生作文老是回避“我”,不敢旗帜鲜明的突出我,不敢大胆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态度,一方面是怕戴上“另类”“异类”的帽子,因为标新立异需要胆识;一方面是思想精神的麻痹,习惯于接受,不敢批判,因为批判需要思考。这两点原因都是极为可怕的,内心的胆小、尊从最终脱离不了“奴性”,思维的被动、懒惰最终走向“物化”。

再说说“无我”。禅宗经典《六祖坛经》说:“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无我”并是抛开我,而是观照我,更不是没有我,而是淡化我,是在“有我”上的升华,是自我的超越。认识自我都很难,超越自我就更难了。庄子虽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待”境界,但他也不敢轻言超越了自我,而是在自己的哲学困境中不断修炼自己。孔圣人也只谦逊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学生还处于思想、行为与自然、社会磨合,与内心世界契合的重要阶段,是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谈超越自我为时尚早,应该不断增强认识自我的意识。在成长中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中成长、成熟。所以学生作文还是提倡“有我”为主,有我的言行举止,有我的酸甜苦辣,有我的学习、生活、工作,有我的人生大舞台……

顾名思义,“真我”即真实的自我,说真话,述真情。学生作文中少有“真我”。如“也许我曾经是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子,可是有一天,车祸无情地夺去了我可怜的臂膀。我没有忧泣也没有悲伤,是你真诚的笑脸驱散我的伤感,如同阳光,让我不得不灿烂(命题作文:给点阳光,让我灿烂)。这段文字读起就是不可信。说真话确实难,首先要有一颗向往“真、善、美”的心,然后要有实践“真、善、美”的行,才能自然而不造作地于笔端流露出“真、善、美”的言。所谓“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修心践行是学生写真话的大前提。其次学生作文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充斥其中的两个外在原因也不容忽视:一、生活体验缺失,今天的学生基本上如养在缸里的观赏鱼,没有经历过溪流的欢快与坎坷,江河的奔腾与汹涌,海洋的博大与澎湃,没有体验过流动的水,瞬息万变的生活。接触的大部分是间接的、抽象、静止的书本知识。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怎能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怎能了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欢悦?怎能体味“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潇洒恬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真希望教化的时间少一些,学生接近自然的时间多一些;住房的空间小一些,心灵的空间大一些;学习知识的密度小一些,社会实践的密度大一些。让学生真正看过、听过、摸过、接触过、经历过、体验过、反思过……让学生成长的足迹不再整齐化,而是深深浅浅、歪歪斜斜、高高低低,遍布自然,遍布社会。二是作文指导与训练的误导。作文指导中审题立意过于强调共性。议论文写作学生往往舍弃“真我”,找个“假我”,人云亦云。作文指导应鼓励学生写出“真我”,把目光投放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好内心世界的思想态度和外界事物的具体现实的关系,审问之,明辨之,展现真我本色。要知道“自卑、自怜、自伤”也能吟成诗,“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要知道“自叹、自省、自尊”也能写成文,“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要知道“自知、自问、自觉”也能形成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写作训练中一是要选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最好是身边的熟悉的小事,社会的热点,新闻的焦点,也可以是街头巷尾老百姓的议题。让学生了解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二是指导写作注意援事说理,多用自己的话,老老实实作文,不怕写不好,就怕不好好写。三是注意评价方式。宽容和尊重是第一位的。评价与纠正是第二位的。小心守护好学生心灵的火花。展示与鼓励是积极有效的方法。例如08年福州市毕业班质量检查考试作文题:“知道”与“做到”的差别。“世界本无差别,只是心的差别”“差距往往只有那么一点点,但绝不仅那么一点点”这些观点虽然不切合题意,但我还是给这闪光的思想充分的肯定。“雄心万丈,躺在床上”“会叫的公鸡可不会下蛋”“深夜做梦一条龙,白日行事一懒虫”,这些话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我觉得这率真的话语正是学生的口吻。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位文学大师历经沧桑之后参透了“物与我”的辩证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小我”即“大我”,“大我”即“小我”,我认识宇宙万物,也就等于宇宙万物认识自身,我既是宇宙万物的主体,也是载体。

    “大我者”胸怀宇宙万物,“小我者”心中惟有自己。现在学生作文低幼化、庸俗化的倾向非常明显。视野狭隘,目光短浅,在“小我”上转圈圈,怎能深刻、厚重、博爱?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写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抒情类记叙文抒情朦胧,“强说愁”,无缘无故偏要来个“月下独酌”。议论文老是掏老祖的兜,随意搬几个历史名人代言。“小我”融入“大我”,“上致君,下泽民”,关注国计民生的习作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一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当前在“唯智主义”盛行的教学心态下,学生明显体现出德与知的失衡。校园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到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令人深思啊!孔圣人说:“不患人不知己,患己不知人。”现在的学生恰恰有点相反,礼仪的缺失对我们泱泱大中华而言是最大的耻辱。例子就不用多说了。“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礼,这种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外现。礼仪的缺失必然导致道德的贫瘠,道德的贫瘠也必然导致礼仪的荒芜。内心的贫瘠,外表的荒芜,如何体现“大我”?为文都是先成于胸中后倾于笔端,胸中无“大我”,只能捏造一个“大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口是心非,人格分裂,这种“大我”一看就瘪。二是信息时代的负面影响。08年福建省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考试作文题:        微笑(半命题作文)。学生“异笔同书”一则短信:给点阳光,你就灿烂,给点微笑,你就感情泛滥。也不管引用合适合适,来点搞笑似乎就能吸引眼球。现在学生作文中“新潮”、“时尚”、“俏皮”、“搞笑”……“小我”气味十足。真正诚实、朴实、踏实的言论少了。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照耀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度过。” 传统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甘地说:“善总是以蜗牛的速度前进。”这种传承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任重而道远。

古人为文有辞章之文、学问之文、传道之文。以传道之文为上。笔者以为学生为文应“认识自我”,“崇尚真我”,“追求大我”。以“追求大我”为上。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