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8-10-10  点击:959 

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

长汀一中   

 

  要:本文用大量的事实阐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对问题意识在学生成长进步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详尽地分析了现阶段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教师本身所必备的能力和问题意识。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问题意识;教学;高中语文;重要性;方法

 

所谓“问题意识”,笼统地是指一个人提出怀疑、反思、批评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实际问题或现有理论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一、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教育家陶行知的《每事问》说道:“发问千千万,起点于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公,只在每事问。”从中可以看出会提出问题是人与禽兽的主要差别之一,提问的技巧又是智者与愚者的分别。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同样是大哲学家的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总是提出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朝理学大师朱熹指出“读者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认为“学者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有了问题,就连罗素这样的大哲学家也会落伍。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源泉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也就是创新),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问题是教学的纽带

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授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解决问题又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学的结果不是用传授知识去消灭问题,而是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就像太空探索,在我们用现代知识解决了地心说还是日心说的争论之后,要把人类的目光引向更深邃的银河、宇宙。

第三、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

创新是一个民族走向兴旺发达的必备素质,创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牛顿在家乡看见苹果树上掉下了一个苹果,就有问题意识,并去寻找答案,最后提出了万有引力的重大发现。

二、教师在教学中缺少渗透问题意识的原因

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的观点我们都认同,但是,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里,却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弱化,甚至到了高中,不少同学根本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问题来。因此,首先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原因十分复杂多种,有传统的、文化的、社会的、家庭的,同时也有我们教育系统本身的一些问题造成的。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过充满问题意识的时期,比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百花争鸣,各家学说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不为其他大家所左右,如孔子、孟子、老子等的各种学说。还有就是汉唐时期,‘唐诗’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文化的繁荣。但更多的时间里却是‘人云亦云’,科举制度后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独尊儒学,成为‘一言谈’,文人死读‘四书五经’,科举‘八股文’使得读书人只能在所谓‘圣人’的框框中折腾。历史上的统治者并不喜欢有问题意识的子民,秦朝的‘焚书坑儒’,清朝的‘文字狱’,残酷对待提出批评、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的最好佐证。我国的知识分子本来有提出批评、怀疑的传统,古来有之的“文死谏武死战”就是对文人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写照。

在我们教育体制上也有不少的原因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有:

1、     教师错误教学方法和思维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一方面未能给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生成和强化创造适宜的环境;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异想天开”式的问题又一律予以棒喝,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老师预设的教学进程。此外,秉承“解惑”为己任的“中国式教师”以“惑之不解”为大辱,因此他们所追求的是在每一节课、每一章节结束学习的时候,努力将学生头脑中的所有问号变成句号。《教师报》曾以《教“聪明”了还是教“傻”了》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美国的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考察。为了显示中国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教育部门精心挑选一所重点中学,特别安排一位资深特级教师上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演发挥淋漓尽致,师生的对话交流天衣无缝,课堂气氛活而不乱,笑声掌声不时响起。临下课时,老师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全场掌声雷动。评课时,中方专家盛赞这节课“精彩极了”,而美方代表却始终一言不发。送行时,中方代表对于美方代表不置一词的态度忍不住了,说“那堂课怎么样,总得说句话呀”。美方代表说“我觉得那堂课糟糕透了。”“课一开始,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探究精神,可是课上完后,学生却一个问题都没有了。这不是把学生的探究精神给扼杀了吗?” “糟糕透了”令我们深思,在上课结束的时候,将相关的所有问题全部解决确实是“中国式课堂”(特别是优质课)的共同特点。

公正地说,老师还是要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机会,至于是什么样的机会,则另当别论。对于问‘问题’,许多老师潜意识中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即不懂才会问。在课堂上经常听老师说:‘谁还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潜台词是:“刚才我讲得很清楚,你为什么还不明白?不明白就是你没有认真听讲……如此一来,还有谁敢提问?”

2、‘书没错、老师没错’的观念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头脑中这种观念的形成,完全是家长、社会和教师精心培育的结果。法国的一位教育心理专家一道题对中国和法国的中小学生进行测试:“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几岁?”参加测试的我国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中,有90%的人得出了答案,即使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也有10%的同学得出了75-32=43的答案。当这些做出答案的同学回答提问时这样说:“既然是考试,老师出的题目总是对的,不可能无法做。”“平时考试,老师总是说只要做就有可能得分,不做的话则绝无可能得分。”还有学生认为,如果用加法应当是107岁,这么大的年纪当船长不可能,因此只能是43岁。而同样的问题在法国对小学生进行测试时超过90%的同学对题目提出了异议,甚至有人嘲笑老师是糊涂蛋。有人说中国学生的解题能力无与伦比,只要老师敢出的题目,学生就敢解,由此可见此言不虚。但中国学生问题意识之弱、质疑能力之差由此也可窥一斑。

3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尽管人们对于中考高考的指责几近于千夫所指,但是只要你是学生、是家长、是教师、或是教育官员都无法摆脱用考试的“模子”去套。错误就在考试的内容和评分的标准。有人曾戏言当代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作人”。“三怕”中的“写作文”本应该是学生最能挥洒灵性的载体,但是考场上的作文必须是中规中矩的文章,而这“规矩”几乎是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诲人不倦”地告诫弟子的“不敢逾越的雷池”。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的方法

从上面分析的原因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又如何来渗透问题意识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要先有问、会问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背后尽管原因多多,但教师的影响总是第一位的。如果教师自己不会提问,学生也很难有问题意识。

教师问题意识的缺失,在课堂教学方面表现为:

第一,对问题意识的错误理解,以为只要多问问题,就是先进的启发式的教学法;结果导致了课堂发问的泛滥化,问问答答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与填空问。所谓是非问,是老师自己说出问题和答案,向学生作一个是与否的求证;所谓填空问,是教材上已有明显的答案或者只是将教材的语句有意空出,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补齐。

第二,许多教师没有自己的问题,他们是人云亦云或者书云亦云地在提问。有不少老师提的问题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从书本上搬来的,备课资料上怎么说就怎么问。而要命的是,有的语文老师只读一本书,那就是教学参考书。所提的问题基本由此而来,答案也由此提供;教师只是充当提出问题 ”明确答案中间人角色。许多老师失去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无法形成自己的看法。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我认为,问题意识培养,教师要先行一步。

2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有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以阅读教学为例,举下面几点。

1)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文章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对传统评价中的人物形象的反思。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时说,司马迁是以肯定的态度来写信陵君的,在许多史书和文学作品中也看到,人们对战国四君子是赞扬和歌颂的。老师问:同学们认同这些评价吗?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有一位学生说:“第一,信陵君的行为是恶劣的,这种行径的本质意味着为了个人的亲情和所谓的信义可以置对国君对国家的忠诚于不顾。第二,信陵君盗取绝密级的国君兵符,杀害顶尖级的军队领袖,给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实乃千古罪人!对这样的人还要肯定和歌颂,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真是不可思议。第三,应该讲,司马迁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学者,而他对信陵君的态度似乎与他的忠君爱民的儒家信仰自相矛盾……”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出了学生如此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艺术手法的反思。比如,在讲解《祝福》时,用传统的四条绳索说分析归纳小说的主题是反映了四权的统治——政权:封建制度;族权——婆婆、大伯、堂伯;神权:柳妈、庙祝;夫权:祥林、贺老六。这时,我的一位学生突然发问:老师,那么狼代表什么?如果祥林嫂的儿子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最后的遭遇也许不会那么惨。从而引发了大家对小说主题的再思考。这个狼代表什么的问题十分有价值,就是属于创新之疑,

2)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还是以阅读教学为例,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方法。

第一:通过变换角度提问。

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比如再学习《长恨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标准实验教科书 选修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老师门都会问“长恨是诗歌的主题,然而恨什么呢?”由于受到以前学习内容的影响,大多数同学会这样回答“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表达了对作为帝妃身份的李杨二人的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这时老师们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同学们之所以回这样回答,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把唐明皇首先看做的是一个皇帝,而不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个人。如果他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他们无论做了什么事也对被人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长恨歌》还应该有另一个主题那就是“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长恨。”所以我们总结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也有歌颂。”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我的学生同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的一个观点‘红颜祸水’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是否该为历史上那些可怜的女性讨个公道?”然后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收到了很好课堂效果。

第二:对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的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形,产生疑问;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进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红楼梦》(人教版普高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中有这样一段情景描写: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段是凤姐出场时的一段描写,短短的一段描写,不但写出了凤姐出场的排场: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写了众人的表现:“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还写了凤姐的装束“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chī)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kèn)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等等,这时就要引导学生这样发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暗示作用吗?”要准确解读这些词句、语段的隐含义,就必须细心揣摩,品味,体验。

第三:用原有知识经验激活问题。

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来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如阅读《雨霖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四)可以联想过去读过的一些送别诗句思考:同是送别,各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各表现了什么样的胸襟?各体现了怎样的风格?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为什么《鸿门宴》中项羽不追问项伯为何要替刘邦说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那么美丽能干,为什么焦母不喜欢呢?刘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绫罗”,她是“左撇子”吗?

阅读中提问的方法途径实在太多,例如:从课文题目提问;从课后思考题提问;从结果追问原因;从原因问结果;从表象追问本质,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3)课堂要避免的几种提问方法

课堂上要避免的提问方法主要有:满堂问、问题高深莫测、问题模棱两可、以问代罚、偏心(课堂发问不面向全体,不是让全体同学参加的问题)。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意识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问题域外的问题》,俞吾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6 

2、李向农,《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双语双方言》第三辑(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

3我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的新进展──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创刊五周年(肖国政  汪国胜)《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4

4、《学知报》 2008,福建专版,2008年高考语文复习专号,沈世豪

5、《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