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展示个性
——我对选修Ⅱ课程的几点认识
长汀一中 沈绍铨
一.认识选修课
选修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高中选修课具有模块化、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学分制等特点,它与必修课等一起,构建成了普通高中完整的课程体系。高中课程改革的选修课可分为三个层次: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地方及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模块。为了保证选修课的实施,高中选修课(包括必修课)采取学分制的做法,即学生必须在选修系列Ⅰ(即科目选修)中达到22个学分,选修系列Ⅱ(地方与学校自主设置选修)中至少获得6个学分,加上必修课116个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否则,不能毕业。开设选修课的意义,就学生而言, 它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摆在了首要位置,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就教师而言,可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就学校而言,可以促进课程开发和专业融合,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办学模式的多样化。
选修课以前只是在大学里接触过,而现在在中学设置该课程,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是新事物。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我们一线的教师,兴奋过,也迷惘过,甚至无所适从过;本人所开设的高一选修Ⅱ课程已接近尾声了,现就对有关选修Ⅱ课的感想体会述诸笔端,以飨同仁。
二.我上选修课
我们都知道,以往语文不受学生欢迎,语文课难上,探究其原因,用学生的话来说“学语文没意思”,这说明我们现行的教材在设置方面存在着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化倾向,而我们仍然是“万人一本,千人一面”的上课局面,学生能对语文感兴趣吗?新课程强调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而选修课就是在实现基础性和均衡性的基础上进行的有选择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选好课题。选什么样的课题学生既感兴趣,又有实质内容呢?我思考着.我想到在上苏轼散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时,在上苏词《水调歌头》时,学生意犹未尽的样子,我想可不可以深入研究苏轼.这既是课内的延伸,又能拓长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我就把“苏轼诗词散文赏析”作为自己的选修Ⅱ课题。
接下来就是学生选课,我有点忐忑不安,学生会选吗?他们会感兴趣吗?带着这样的想法,等着学生选课。结果出来,选我的课程的同学达到了学校一个班的高限,有50人。看来我当时的想法是正确的。以前没有上过选修Ⅱ的课程,现在该怎么上呢?是不是像平常的课那样去上?我又陷入沉思。我决定采取老师为主导,学生采取合作研究的方式来进行。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目标设疑。充分了解学情。不管什么时候,学情总是第一位的。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作为教师,要能驾驭教材,对教材内容要作适度的取舍,那就是:要学完,未必要教完。教学目标应包括两个方面,一知识目标,即教材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及能力点;二是合作目标,即每个组承担的任务问题,组员之间的交流方式。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分支,提出若干课节问题,创设良好的思考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我把“苏轼诗词散文赏析”课题分为四块:1.青少年时期的苏轼(包括科举考试);2.乌台诗案及在黄州的生活;3.苏轼的情感世界;4苏轼的书画及其他.
2.学生分组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建立研究性合作学习模式,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提供舞台。因此我采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依据学生学习水平、能力特点等情况,合理调配,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10-12人,确定一个组长,在相对的教学目标中承担一个分支任务。
3. 信息提取 各组根据分担的目标问题,提取相关的教学信息。首先要求每个学生查找各种资料,自己先读懂;然后组内讨论,通过比较筛选,提炼观点;最后组长整理汇总编写发言题纲,以便宣讲交流。
各组接受任务之后,都很快行动起来,调用各种工具书,很快就找到了各自专题的材料,速度之快,令我惊讶.正如一位同学说的:“自己喜欢的,当然速度就快”。
4.问题探析
接下来我安排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先是由各组组长讲解本组目标探讨情况,把本组的学习成果推广到全班;接着,组级之间进行质疑、答辩、讨论、补充;然后配以“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讲解,最后,教师对各组观点、组级研讨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整合出最佳教学答案,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领悟,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全班学生得到对教学目标的深入而全面的理解。
5.撰写小论文
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式。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是语文选修课学习的重要内容。小论文的写作指导既要向学生讲明基本要求,也要让学生有“专业知识”和“学术意识”,把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历程、探索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
同学们在前面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篇篇很有见地的文章。有的同学从苏轼身上,学到了在逆境中如何奋起;有的同学认为要坦然的面对生活;有的同学认为要有成就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更有甚者,想得更深,把苏轼和高考联系起来,认为苏轼是高考作文的好素材,她通过研究,认为苏轼材料在07年高考很多省市作文中都可以运用,如:怀想天空、诗意的生活、提篮春光见妈妈等,还列出了具体的文章。她的这种超前意识,博得了大家阵阵掌声。我也为这位同学叫好。
上这次选修课,我采用“合作探究法”,真正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过程也不再是师问生答的一成不变的程式。在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上,师生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合作探究问题,协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合作探究法”实实在在地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了学习的权利。明确的分工,挖掘了个人的学习潜能;精诚的合作,启迪了群体的智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员参与。在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合作研讨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我思选修课
1. 选修Ⅱ不属于高考的范畴,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提高老师的思想认识,使选修课不会流于形式或者成为必修课的补充,这是学校师生必须解决的问题。
2.教学质量如何保证?选修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左穿右插”进行跨班修课。由于学生所选科目的不同,教学就要打破行政为单位的教学模式,代之的是“走班制”的教学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学和管理都是一种挑战;比如对学生不熟悉,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班级人数过多或过少,教师要花很大一部分精力维持纪律,甚至还要警惕学生出现“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情况的发生。
3. 选修课怎样考试?上文已说过选修课不属于高考范畴,那么,学完之后,又如何体现学生的成绩呢?
4. 是课程适应学生还是学生适应课程?一个专题的学习,依据学校安排大约十二周的时间;专题教学,很容易让学生乏味,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毕竟他们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叫他们整天面对类似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乘兴而来,扫兴而回。所以课程设置还是应该考虑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
5、选修Ⅱ课程的多样性,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处,还必须不断地提高老师的专业水平。那如何提高老师的水平呢?同时,如何实现教学从“配餐制”到真正“自助餐”的转变呢?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选修Ⅱ有了更深的认识. 选修Ⅱ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必修课的附庸,它是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不可或缺。今后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反思;让必修课与选修课优势互补、动态平衡,充分释放各种课程的潜在功能,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社会输送各级各类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