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考地理总复习中的“特殊地理现象”
长汀一中 吕福福
自然环境各要素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第一轮复习和专题复习中都应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进行复习,掌握这些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分布,来完善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气候方面的特殊性
1、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只要翻开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仔细观察我们就很容易看到一些与地带性分布不相符合的气候类型:如⑴四处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及中美洲的东北部。这些地区都远离赤道,纬度都高于10°,不会在赤道低压控制,怎么也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呢?综合分析这些区域的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结合大气环流,不难得出这四处有共同的成因,首先纬度位置较低,热量本身较高,其次都受到暖流的影响,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同时又受到来自海洋信风的影响,海洋信风在山地地形的阻挡下,气流抬升,多地形雨,从而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⑵赤道附近本应是在赤道低压控制,理论上应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东非高原虽有赤道穿过,但未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为何在此会形成这种特殊的气候呢?从下垫而因素分析,该处海拔高气温较低,对流现象也不如刚果盆地显著,因而降水也较少,形成了气候温凉,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⑶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虽然该高原东西两侧距海都较近,并处于中纬西风带,强劲的西风从太平洋带来丰富的水汽,由于受到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侧的迎风坡形成多雨,植被茂盛,而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位于背风地带,属于雨影区,因而降水稀少,形成干旱少雨的温带荒漠,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2、地带性分布而成因特殊的气候类型
几内亚湾北岸的热带雨林气候,其成因并非赤道低压控制,也并前面所述的四种特殊热带雨林气候成因,而是受到几内亚湾暖流及气压带风带北移后,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西南风,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了丰富的水汽,从而形成了丰沛的降水。
印度河谷地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而现在却成为热带沙漠,该沙漠的形成并非是终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的。因为夏季亚欧大陆增温强烈,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热低压,低压中心就位于印度的塔尔沙漠。那么该处又是如何形成热带沙漠的呢?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其一,该地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破坏了人地和谐,由于古代森林植被遭破坏,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就丧失,同时由于该地地势较低,对西南季风缺乏地形的抬升作用,因而降水稀少,最终演化成热带沙漠。
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呈典型的半环状分布,而其中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更为典型,但从成因上看,该处热带草原气候的北部、东部、南部的成因都是不同的。北部:南半球夏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成为西北风,风从赤道附近洋面吹回澳大利亚北部,给该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从而形成了湿季而冬季是在东南风控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稀少成为旱季;东部: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形成了雨影区,与大分水岭东侧相比,降水明显减少,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介于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之间,其成因与地中海气候成因相同,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炎热干燥的干季,冬季在西风带的控制下,西风从海洋吹来,带来了丰沛的水汽从而形成了湿季。
3、空间分布的特殊性
地形、洋流及海陆分布的差异也导致了许多气候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特殊性。
其一,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理论分布于大陆西岸,而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也出现了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这种特殊的分布是如何形成的呢?从澳大利亚的南部轮廓及纬度可知,东南部纬度较高,而西南纬度较低,中间为大澳大利亚湾,当西风气流吹来时,由于西南陆地面积小,气流可从海洋吹向东部,使东南部也受到季节性西风或带年西风的影响,从而也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及温带海洋性气候。
其二,南北美洲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布呈狭长带状分布,在空间分布形状与在其它地区分布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高大山地地形阻挡,无法向东部扩展,同时又受沿岸寒流或暖流的影响,使得气候向低纬或高纬方向延伸,因此呈现出狭长带状分布。
二、水文要素的特殊性
1、沼泽
沼泽地表土壤层水过饱和的地段,它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一般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及冻土区,地表组成物质粘重不易渗透。主要分布在冷湿和温湿地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的若尔盖高原,东北的三江平原等地,世界最大的沼泽分布于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其一,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其二,其上生长湿生植物或沼生植物;其三,有泥炭或无泥炭积累但有潜育层存在。沼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很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沼泽植物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因而要加以保护。
2、绿洲
绿洲是非地带性分布因素之一,是沙漠地区有水源或有客水流经而形成与沙漠截然不同的景观,由于有水源、人类活动作用于其中,便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棉花基地以及埃及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人类在此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3、河流
河水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不断向右偏转,侵蚀右岸,南半球相反,侵蚀左岸。但是北半球河流并非都是右岸侵蚀,南半球左岸侵蚀,在弯曲河道中表现非常显著,如左图,为北半球某一河流的弯曲河道,出现的是左岸侵蚀,右岸沉积,为何会出现此现象呢?究其原因,河流流经弯道时,受惯性作用的影响远远大于地转偏向力,在惯性作用下,河水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因此就会出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在弯曲河道中不管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因此在弯曲河道中,地转偏向力是无法解释清楚侵蚀与堆积的。
河水运动时总要挟带泥沙一起运动,在河口地区由于河海相互作用往往泥沙会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但是并非所有的河流都会形成河口三角洲,有些河流由于特殊原因,河口没形成三角洲,如刚果河等。要形成三角洲,首要的物质条件要有泥沙,并能沉积,刚果河流域内是热带雨林广布,水土流失也较轻,即使有部分流失,入海泥沙量也较少且不易沉积,因为刚果河流经刚果盆地时,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同时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因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因此在入海口地区未形成三角洲。(2008年全国卷一第36题)
三、地貌成因的特殊性
在褶皱地貌中,由于岩层受到挤压隆起和拗陷形成山岭和谷地,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在实际地貌形态中,并非山岭都是背斜,山谷都是向斜,也出现了众多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情形,这是如何形成的呢?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参与其中有密切有关。内力作用形成“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后,由于岩层受到挤压,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外力侵蚀作用更加强烈,易被侵蚀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这是由于岩性坚硬程度不同造成外力侵蚀的差异性,从而形成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特殊地貌形态。
四、非地带性土壤及成因的特殊性。
土壤是在一定的水热条件,植被作用下形成的,但同样水热条件作用下也会形成一些非地带性土壤,从而增加了土壤分布的复杂性,如紫色土、石灰土、火山灰土等,紫色土、石灰土主要分布于地带性土壤中,但成因却有其特殊性。
紫色土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石灰性紫色岩地区,在我国主要以四川盆地分布面积最广,有“赤色盆地”之称,紫色土的形成深受紫色岩石的影响其母岩为石灰性紫红色砂岩、页岩,从土壤成份上看这类土壤有机层较薄,氮素含量比较缺乏,而磷、钾含量却很丰富,因此也属于肥沃的土壤,但这类土壤保水能力不强,一旦雨量少时,极易造成土壤缺水而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石灰土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石灰岩中,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和贵州境内,其形成深受母岩影响,石灰岩在热带、亚热带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溶蚀风化,由于风化成土较慢,故土层薄其分布区降水多,如果植被一旦遭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极易形成“石漠化”,恢复就相当困难,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极其注意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
五、人文景观未形成的特殊性。
自然地理中有许多要素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形成了众多特殊的地理现象,在人文地理景观中也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地理现象。如我国的众多河流入海口地区由于能够河海联运,水运便利,往往成为城市选址的理想场所,如上海、广州、天津等地,但黄河入海口却未形成重要城市,黄河三角洲上的东营市还是在石油开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何黄河入海口地区却没有形成重要城市呢?这需要我们来探讨:在古代水运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一般在河流水运起终点、干支流交汇处及过河点位置,由于运输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极易发育为城市,而黄河入海口地区却为何失去这种优势呢?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河流含沙量和输沙量大,在下游地区已形成地上悬河,历史上经常发生决口溃堤,黄河改道,而使入海口地区经常发生变化;而现在的黄河河道是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形成的河道,由于河流输沙量极大,河口位置每年向海延伸1—2 km,同时水量也不大,这使得黄河入海口地区缺乏象其它河流一样有便利的水运条件。作为城市不仅要有便利的交通,周围还要有良好的农业基础,而黄河三角洲地区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也制约着城市的发展等等。同样亚马孙河由于流径热带雨林气候区,人烟稀少,虽然该河航运条件好,但河口也未形成重要城市;刚果河河口水量虽大,但落差大,通航条件不好,亦未形成城市。
共性,地带性规律的东西,教材内容讲得较为透彻,而特殊性知识教材内容往往没有分析,属于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更能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问题在近年来高考中越来越多出现,因此,在高考复习中除了归纳共性外,尤其要挖掘特殊性的知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