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021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长汀一中  戴哥玲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素质已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渠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阵地。我们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信息素质、课堂教学、教育评价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作为一个现代人,仅仅具有读、写、算的能力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有信息技术的常识,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我们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我们又如何在这样的新标准下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渠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阵地。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环境的创设、任务驱动式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等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方式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专门列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并将其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同时还在各模块内容标准中进行了具体表述。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努力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习环境的创设可分为硬环境软环境两部分。在硬环境上,首先要把计算机房做成一个小型的局域网,教师机上要安装网络教室管理软件,便于教师控制和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把广播教学变为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在软环境上,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要为技术找个载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练兵的机会,促成学生对知识真正有意义的建构。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满意的一篇作文做成一份图文并茂的作品。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任务”,而且这“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学习word2000中的修改文章时,教师可以请语文老师提供一篇习作,在课上分发给大家进行修改,既学会了用word2000修改文章的技术,又对作文修改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网络的搜索引擎时,可让学生做一个导游,把自己最喜欢的旅游景点介绍给别人,也可以小组合作做一个关于家乡的专题报告。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养学生信息综合能力

对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应当提倡学以致用”,“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习者的兴趣,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习者自身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与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为了尽快的解决问题,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学生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上非常有限,必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支撑。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供了保障,研究性学习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了舞台。

那我们又如何来进行整合呢?一方面,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小组中安排一个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生的信息技术顾问。当学生在开展活动中有技术需求时,可以进行信息技术的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上设计了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技术来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主题可以来源于各学科的课程中与生活中。主题化教学是一种在学习资源环境下的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的主题活动中,缺少知识性资源,教师较难达成因材施教的目标,很难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很难应用技术进行表达与学习。为此,可以制作一些主题学习活动网站,如webquest,以此为学习阵地,让信息技术课的技术性和文化性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构建一种学习实践的环境。

四、建立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体系 鼓励学生创新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新课程标准已经改变了在评价中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要参照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再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

1、“自我反思性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我们可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原则,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去了解学生学习的感受,有意识地去教育学生遵循计算机使用道德和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过程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很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该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景。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可以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作为一个评价项目,看学生有没有用,是怎么去用的,用的效果如何,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有什么体会?因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会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3、成果性评价

这是老师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它是通过展示优秀或完整的作品,使学生对有关软件、技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加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能出色地吸引并指导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实践中的成就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成果。比如在讲完了Office中的部分应用软件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单元测试课题,内容是:如果父母给你一些钱,让你到市场上采购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你将如何进行采购。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计算机的了解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并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对这一课题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主动看书、上网查资料,跑市场看行情,很快一份份采购清单展现在眼前。有的选品牌机,有的选兼容机,有的为了展示自己对硬件的了解,几乎找到了所有要用到的硬件图片,有的甚至将软件的选用都考虑其中。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演示文稿或制作成网页进行交流的。总之,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真正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总结、展示和交流的能力。

如果说,以前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浇水”,现在教师不仅需要给学生浇灌适量的基础之“水”、知识之“水”,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现哪里有“水”,如何去找“水”。新课标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同时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引用文献:

1、《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评析》  20031120   出处:中国教育报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