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课的主体性教学
长汀一中 苏丁玉
摘要:在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从主体性教学的实质和特点出发,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如何正确的实施主题性教学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体育课、主题性教学、学生个性
1、前言
最近几年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体育教育领域也随着变化和改革。先后有素质教育的提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快乐体育的实施,创造性的培养等等。这种思想是注重人的智慧潜能和精神力量的教育,这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缺乏人格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要求改革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加强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2、主体性教学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确切的说,主体是指进行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有意识的人。主体性体育教学是相对于客体性体育教学而言的。
2.1客体性体育教学
所谓客体性体育教学主要是指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当作教学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客体,当作是被改造的对象,当作是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接受者,当作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管理对象与支配对象;体育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
2.2主体性体育教学
主体性教学是素质教育与现代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就是: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因材施教;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3、主体性体育教学的特点
3.1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和发展是学生的权利。体育课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必须首先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教授与课后的辅导,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然而,学生既是教学群体的主体,又是教学个体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的学习和锻炼中生动活泼,主动积极;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3.2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认为,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理论的提出,其目的不只是教会学生体育,而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体育。因此,主体性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方法,加强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3.3在主体性体育教学中重视教与学两个积极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是处于尚未成熟发展阶段的主体,主体性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来设计,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各种能力,也要靠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和督促。而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切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达到锻炼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必须在学习中全身心的投入。因此,主体性体育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在主导的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调动两者的积极性,以至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3.4在主体性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氛围的设计
传统体育以及“应试效果”形成了现阶段体育课的课堂统得过严、过死,单调枯燥,活泼不足,气氛沉闷,严重地抑压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极大的防碍了主体性体育教学实施。故此,体育课中必须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并能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来感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课中心情愉快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体育锻炼和学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3.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主体性体育教学的目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体育就是在创新中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创新就没有体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主体性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挥内在潜能的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教学达到各种不同的目的和效果。
4、实施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需要,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导向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分地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寻求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而现在的主体性教学却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片面地理解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寻求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表面上似乎充分地发挥了课堂的活跃气氛,片面地认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但是,内容大是或完全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的,教师对学生的迁就而放弃了自己的职责,“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这种教学往往造成内容不完整,教学任务不完成。无法使学生学到应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无法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全面发展。
4.2把教与学对立起来,忽视了教学方法的优化
主体性教学使大多数教师理解为“学比教重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和安排的。具体环节的教学时,教师还是用填鸭式的机械模仿式,牵住学生的鼻子走,很大程度上抑压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激发不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大大地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这种人为的把教与学分裂开来与对立起来,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都是不科学的,不可取的。
5、如何正确实施主体性体育教学
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的实施主体性体育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改革教法。
5.1备课时心中有学生
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学生的活动时应注意三个环节:一是活动的激活,即是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进行活动的可能,主要是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铺垫、感情的激发;二是分解目标,提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三是活动的反馈,即是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活动体验和问题的机会,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和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在备课时落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2课堂上眼中有学生
(1)让学生当主角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独唱、独奏,是主角,学生只是听众、观众。主体性教学是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导演和伴奏。
(2)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求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人的智慧、能力和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学习活动启动前,教师应提供或与学生共同商定弹性的教学目标,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产生求知的欲望。二是学生根据目标进行选择性练习,这是认知、情感活动的同时开展的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情,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3)指导学生参与评价
学会评价是促进主体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评价,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群体中交流,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总之,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思想,教师不仅要从观念上更新思想,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改革,更要从学生的内在精神上彻底改变意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真正的主体性体育教学;才可以真正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99年1.4期
2、《试论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艺术》作者吴键
3、《学生厌学与体育教学改革》作者周登嵩
4、《对体育兴趣培养的认识与思考》作者蔡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