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浅谈新课程标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246 

浅谈新课程标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长汀一中  罗建华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作为一门传统学科,新课程标准也将顺应时代的要求,需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入手,全面推进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又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学校青少年学生列为全民健身的重点,能否抓好学校的学生的体育锻炼,是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是全民健身运动中一个很大、很重要的体育人口数量和锻炼群体,据统计、青少年学生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41/3,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学生在全民健身中占据了很大的人口比例。如何真正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必须抓好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从小锻炼的习惯。而健身意识的培养,是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奠定基础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学生,健身意识,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应从不同角度去学习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较好的体现体育教育教学的健身、健心和社会适应等功能。健康的源泉在于锻炼和健身。体育锻炼是增强人们身心健康的积极而有效的途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健身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等四个基本理念,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强健的体魄,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1、国民素质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全民健身的核心就是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把国民体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青少年学生是全民健身运动中一个很大、很重要的体育人口数量和锻炼群体,据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表明,1014岁的学生占全国人口数的13.3%1519岁的占12.48%;即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约占总人口数的1/4,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我国是一个人口多,体育基础较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虽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全民族的体育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健身设施、医疗保健、社区指导、体质状况,余暇体育活动内容等方面的差距较大。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青少年余暇体育活动的内容为17项,而美国青少年余暇体育活动的内容为29项。最近,国家体育总局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身高低于日本学生。中国学生的身高怎么会低于日本学生呢?国人大为惊讶。然而,如果我们冷静反思,就会觉得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当日本发现其国民体质存在问题时,便立即立法,在学生营养和身体锻炼方面采取采有力措施,进行积极干预。而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与升学考试相关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体育素质的培养,久而久之,出现这种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繁荣。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学生体质状况和综合国力的反映,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只有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提高。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正是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健身意识,培养健身技能和习惯,才有利于提高民族活力,振奋民族精神。

2、生理、心理年龄的发展趋势需要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健康成长。

人体从小到大要经历复杂的生长发育过程。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先天遗传和后天因素,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遗传因素起着肯定性的作用。但遗传程度又取决于后天的环境条件,遗传也可以变异。象环境、生活方式、疾病、心理、卫生保健设施、营养、体育锻炼等。后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起到决定性作用。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但能够增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作用,提高 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的协调指挥能力,全面促进机体 新陈代谢和体格正常发育。调查研究表明:坚持经常体育健身的人在形态、功能、克服困难、忍受能力、拼搏意识等身体素质方面与缺乏锻炼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培养好学生的健身意识,不仅可以发挥生理和心理的巨大潜能,还能为青年、中年、老年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如果缺少锻炼和健身活动,势必直接影响到健康的质量乃至生活质量。中老年良好的体质来源于青少年时期打下的基础,体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命延续和长短。生命在于运动。我们观察发现野生动物比驯养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更富于攻击性,寿命也较长。有关文献记载:生活在野外的大象能活到200岁,而动物园里的大象寿命不到80岁,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家兔则只有45年。这说明野外生活的动物为了生存及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得到了锻炼,才延长了寿命。

3、提高学习,工作效率需要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

人们要维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必须有健康的身心做保证。强健的体魄是保证学习的前提,健康的身体是顺利完成工作的关键。目前,中小学生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同学因此放弃体育锻炼,其实这种做法得不偿失。清华大学的学生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总结出(81)>8的公式。其意思是每天从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进行体育锻炼,7小时的学习效果大于8小时。表面上似乎失去一些学习时间,实际上换来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体育锻炼大多是在室 外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刺激,在身体活动中可以不断提高大脑对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能力,从而增强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使身体能经得起风雨磨炼。户外活动能缓解学习和工作而产生的紧张疲劳的心理,同时还能为学习和工作提供充沛的体力精力,为智力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合理的安排学习、工作和锻炼时间,能有效地提高大脑工作效率。

4、培养学生健身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4.1培养健身意识的途径。

4.1.1体育兴趣的培养:兴趣是一种带有意识特点的心理驱动力。中、小学生的兴趣极为广泛,如求知兴趣,活动兴趣,模仿兴趣,冒险兴趣等。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乐趣又是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感觉来体验到的。例如在培养学生健身长跑时,可采用象征性长跑,越野跑,校园内外自然地形跑等。当学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后,机体就会体验到运动后的舒畅感,既不是气喘呼呼大汗淋漓,也不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特别强调的是在当前学习压力大,学生运动明显不足的情况下,适宜的运动量和合理的运动组合是体验体育乐趣的第一要素。

总在教室的学生一来到空间广阔的操场,就会兴奋不已。或奔跑,或打球,或痛痛快快的玩。如果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利用这种心理趋向,有意识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活动,使其获得一种回归自然的舒适感,是有利于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但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要求,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体验乐趣的过程中产生学生的体育兴趣。

4.1.2参与意识的培养。

参与比获胜更重要,这是奥林匹克的精神。经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这种积极性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总体是呈逐步递减的趋势。这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第一,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目的、意义教育,要使他们意识到参加锻炼是社会发展个人进步的需要。第二,要改革教学内容,精心编选教材,要在科学性,健身性的基础上,注重娱乐性,趣味性,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乐趣。第三,要探索新的方法、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完美精湛的动作示范促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生理惰性,提高练习的兴趣。

4.2健身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健身方法很多:长跑、越野跑、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踢毽子、篮球、排球、足球等传统运动项目,仍然吸引大批学生爱好者参与。各年龄层次的市民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活动,中老年人可以参加太极拳等较舒缓的项目,青少年则可参加篮球、足球等较激烈的项目。每次练习只要不过量,练习后感到全身舒畅,就能达到锻炼的目的。锻炼的时间,如每天有3060分钟,当然很好。如实在抽不出完整的时间,那也应该利用课间空隙,有意识地活动一下各关节,屈伸一下肌肉,做做呼吸操,爬几层楼梯,步行一段距离,也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4.2.1健身活动要因人而异,区别个性特点。

一般来说,青少年学生是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健身活动的内容应广泛。素质较差者一开始可慢跑,做健身操,打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慢跑既安全又实费,运动量易控制。乒乓球只要一张球桌即可随时“开战”,简单易学,准备球拍和球就可以了,花费既不多,对怕晒太阳的女孩,也是很好的运动娱乐方式。而且这是一项靠智取胜的运动,女性和男性对打也不一定输给男性,对女性而言相当有成就感。羽毛球简单易学,老少皆宜,不具有危险性,对女性来说十分适合,较不受场地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打。随着素质的提高,可进行快跑、登山、打球、游泳、划船、骑自行车等健身活动。散步,慢跑、爬山,打球,游泳,体操等是脑力劳动者增强心肺功能和体质的很好的健身项目。

性格外向的人,浑身充满活力,群体性的项目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快乐与刺激。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拳击及其它有竞争性的活动,让运动者有机会和其它人一决高低。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适宜从事竞争性强和过于激烈的运动,适宜的有散步,慢跑,围棋等可以独自进行的运动项目。

4.2.2健身活动要遵循生理规律,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才能奏效。

举一典型例子:冬泳可以增进健康,但应从夏天开始,逐渐过渡到冬季。反之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同样,运动开始时要先做一些运动量较低的热身运动,使身体在进入剧烈运动前有一个准备。可以进行慢跑,活动关节等伸展动作,逐渐提高机体的温度,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减少或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运动过程中,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有氧运动约20分钟或更长,强度中等或中等以上,心率大约每分钟120140次之间。剧烈运动后要逐渐降低运动量,使身体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可做一些伸展动作,使肌肉得到及时放松。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要从小开始,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经常遇见和关心的问题入手,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健身场所,以此激发学生健身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健康体魄民族强盛的基础2000.1

2、高晓萍、官立东《中国学校体育》体育乐趣从何来1999.5

3、《中国体育报》2001.2.26

4、《中国体育报》2001.2.18

5、《中国体育报》2001.3.1

6、《学校健康教育学》李洋、梁俊雄编著。

7、王国林《中国学校体育》试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及其培养1999.5

8、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

    9、杨学军《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中美两国部分青少年学生余暇体育的比较分析2002.1.81—85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