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析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658 

析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长汀一中  王金腾

 

摘要:从人们进行终身体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对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进行分析,认为注重健康知识的教育、持久稳定坚强的意志品质、可持续的体育能力、注重体育兴趣的培养是衔接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根本所在,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关键。

关健词: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衔接

 

终身体育的提法最初见于1970年法国学者《终身教育人们》一书,著者提出了“体育教育与运动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观点,指出“必须抛弃体育活动是人一生中某一特定时期的短时行为这一错误概念,使其统一于终身教育的整体之中”。现在教育部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要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而终身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只有认清它们这种教育的衔接关系,才能完成学校体育所赋予的任务,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作为学校体育基本环节的体育教学,如何体现终身体育思想,奠定终身体育基础?主要还是要注重健康知识的教育,注意培养持久、稳定、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可持续的体育能力、注重体育兴趣的培养,才能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1、注重健康知识的教育

体育教学的健康知识教育主要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掌握科学健康锻炼的理论与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智力基础。

1.1要充分利用理论课的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有一定课时的理论教学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理论课,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只有使学生从科学道理上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掌握符合客观条件的锻炼方法,养成经常性的锻炼身体习惯才能顺利完成与终身体育衔接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理论知识一片空白,学生的体育实践不能升华为理论上的认识,就会使一些学生身体锻炼随着体育课的结束而自行结束。因此体育教师应重视理论课的教学,认真备好每次理论课,提高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1.2注重不断灌输体育知识

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宣传体育基础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断传授健康知识。如在耐久跑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跑,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耐久跑,耐久跑对提高身体健康的作用,如何跑有利于健康,如何控制心率。不但要教学生标准场地的耐久跑,也要教会学生在越野、登山时如何跑,该注意些什么,如此学生不但在学校可通过耐久跑锻炼身体,离开了学校也有跑的兴趣,会利用各种条件锻炼身体。

2、培养持久、稳定、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

“持之以恒”是终身体育的基本前提,而“持之以恒”所呈现出的品质就是持久、稳定、坚强的意志品质。没有这种品质,就不可能“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没有这种品质,锻炼就不太可能持续不断,很可能半途而废。所以在从事终身体育的过程中,意志品质所起的作用极为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呢?

首先,认识是意志产生的前提,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一系列认识过程,才能形成意志。所以在学校体育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认识体育的目的、任务、作用;认识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使学生真正感知到身心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确立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为意志品质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人的意志行为总伴着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是意志的推动力量,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好和习惯,扩大学生锻炼身体的领域,促使体育情感健康发展,使意志品质坚强有力。

3、培养可持续的体育能力,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关键

在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体育能力局限性大,尤其是这种体育能力与终身体育相结合的时候,显得很被动,不适应,所以学校体育要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可持续体育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体育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3.1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

独立锻炼身体是终身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锻炼身体多半是个人行为的独立进行,不像学校有教师指导、同学的参与,很多人不习惯、不善于独立锻炼,往往有锻炼热情,但却无从做起。在教学方法上,要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在教学中要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锻炼,激发学习智慧与能力角度来考虑;在教学环节和步骤上,要从重视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为主转向以学生认识体育教材内容的规律特点为主来安排。同时课内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组织各种运动队和锻炼小组,由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安排内容、自己测评训练和锻炼效果,从而逐步培养自主锻炼身体的能力,养成独立锻炼身体的习惯。

3.2培养学生身体锻炼和社会生存能力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身体锻炼的内容朝着多样化、灵活化和人格化发展,锻炼的方式以健身和身体娱乐为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走出校门,了解社会,对群众性体育活动进行收集,然后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可将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健身活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健身操、健身走,台球等引进课堂,并加强对健身理论的学习和消化,丰富学生身体锻炼手段,培养学生身体锻炼的社会生存能力。

3.3提高学生运动竞技和运动健身欣赏能力

学校体育不能忽视运动欣赏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调动学生体育情绪和兴趣的催化剂,也是保持终身体育的促进剂。懂得欣赏运动奥妙的人,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达到调节、愉悦身心的目的。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体育运动的美,如:意志美、力量美、难度美、曲线美、协调美、节奏美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欣赏能力,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强烈追求。学生将来走入社会生活中,就能运用已掌握的体育运动欣赏能力,不断接受体育的再教育,保持从事体育锻炼的心理冲动和热情,促使他们坚持体育锻炼,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4、注重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学有成效的推动力。兴趣在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的体育课教学过程过于强调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义务性和工具性,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不够,因而影响了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强调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培养兴趣、发展爱好、养成锻炼身体习惯的过程。

4.1教学思想

在教学思想上,以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和追求长远效益为基本出发点,把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并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4.2授课形式与教材选择

在授课形式上,应由教师授课,逐渐向授课指导与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转化,以利于学生自学、自练和自控能力的提高,在教材选择上,我们应当尽可能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而又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教材内容,对于那些锻炼价值高而娱乐性较差的内容,应通过组织教法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3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主导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注意如何教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如何学好。对学生的自发兴趣,在一定范围内给以尊重和满足,但要善于指导,使之逐步符合教学任务的要求。

4.4教学效果

在教学效果上,应注重心理上的收益,要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使体育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不同层次的乐趣。

总之,解决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问题,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在校时身体有良好健康状态,而且要使他们在离开学校后的漫长人生的不同阶段中都能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要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必须注重抓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宋尽贤,牢牢把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中国学校体育。2005.1

[2] 苏连勇,终身体育散论·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9

[3] 王志敏,高校体育应注重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2)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