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中有“人”的历史教育
——浅谈历史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长汀一中 吴富林
摘要: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应当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本文从求真、向善、信仰、道德、审美、国际意识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和完美的精神世界,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历史 新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
我们这个时代日益体现工具化、技术化、物质化的特点,人文精神的缺失,价值理性的式微,已引起很多人的深深忧虑。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找回人类失却的精神家园,拯救人的灵魂,重塑人的精神世界,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是新世纪所面临的紧迫课题。
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学历史,如何发挥教育功能,肩负起弘扬人文精神的历史重任?历史课改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就是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将探讨如何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和谐发展。
一、历史课改的新跨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目标上,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科内知识的逻辑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教学方法方式上,崇尚理性,追求规范,注重双基教学和科学思维训练;教学评价上,注重“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考查,成为对学生进行历史考查和教师的历史教学进行考核的惟一标准和主要内容。这一套模式毋庸置疑曾对历史教学起促进作用,但在这种教学模式支配下和评价模式引导下,学生获得更多的是学科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缺失的是人文精神的涵养。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其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历史教育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新课改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重大意义在于: ﹙1﹚、从教育本质意义上对历史教学进行定位。教育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2﹚、体现对历史学科本质的认同。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价值在于教学生求真、生智、向善,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是历史教学的本质要求。传统的教学目标过分注重“知识和能力”,使历史学科变成了一门工具性学科,偏离了人文学科的本质。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向历史学科本质的回归。﹙3﹚、超越传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的僵硬模式,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联系在一起,构成全新的、极具时代感的目标系统,拓展了历史教育功能。﹙4﹚、突破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包容了兴趣、情绪、意志、动机等各种情感目标和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容。
历史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陶冶、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塑造。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现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呢?
二、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新世纪历史教育应是怎样的呢?应是思想之旅加情感体验,目前历史教育的“思维能力培养”和“精神培育”两大并行的价值准则的关系应是怎样呢?我们不能以单一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遮蔽了历史教育的精神培育功能。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认真探究人类永恒的精神,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培育青少年的理想人格与完美的精神世界。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几方面展开实践。
﹙一﹚求真,高贵的爱国情感。
什么是爱国主义?为什么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学科能为爱国主义教育做什么?这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册中,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汇成千百年流淌不息的滔滔江河。如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贡献的聪明才智,表现的坚忍不拔,付出的沉重代价,达到的高尚情操,构成了中华民族珍贵的财富,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宝贵资源,也是我们构建历史教学情感境界的优质素材。林则徐“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绝,魏源“师夷长技以治夷”的呐喊,谭嗣同变法流血“请自嗣同始”的疾呼,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誓言,方志敏“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的真情,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壮志等等,都充满着拯救中国的坚定信念和真挚感情。
今天的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出生,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使他们对近代中国的深重苦难、瓜分豆剖、战祸连绵、生灵涂炭的悲惨境遇没有深切体会。因此,他们对先辈们的信念和真情也就不能深切理解。为此,历史教学中,应创设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营造激情奔放的热血环境感染学生,学生对先辈的高尚情操、爱国情感才能理解、接受,进而产生强烈的共鸣,爱国进取情感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感情。
情感境界要求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发自内心的强烈感受而不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必须以栩栩如生的理解认同而不是苍白无力的解说,去激活学生内心,达到师生的真心互换、情感交融境界。
﹙二﹚向善,正确的信仰和高尚的道德。
﹙1﹚树立正确的信仰。
人活着总是要有信仰的,信仰是人的灵魂,支配着行动。什么样的信仰,产生什么样的行动;什么样的信仰,带来什么样的追求。历史教育可以对有关信仰的某些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如:历史上人们曾经有过哪些信仰?当时人们为什么会信仰得那样虔诚?信仰对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有什么样的影响?哪些信仰是好的,哪些信仰是坏的?等等。例如信仰的好坏问题,我们可以说“二战”期间一些德国人对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的信仰及一些日本人对军国主义的信仰。这些信仰违背并且践踏了人类的良知和基本价值,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它们是坏的。再如,中国古代对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思想的信仰,在当时的条件下,无疑是好的。直到现在,每一个中国人在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都会感动不已。
历史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无数因执著于崇高的信仰而使生命放射出光芒的典范,“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烈士坚定、正确、科学的共产主义信仰,产生了无坚不摧的信心和力量,焕发出无私无谓的献身精神。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他虽身陷囹圄,仍矢志不渝,把个人的命运同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正是有了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面对死神,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瞿秋白慨然说:“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今天在教学中,我们用这些革命家以鲜血铸就的理想信念、品德情操、意志力量等宝贵精神财富,激励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做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进步有贡献的人。
﹙2﹚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道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息衍化的基石。今天,人类社会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内容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但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没有变化,人类生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也没有变化。因此,必须重视道德建设,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岗敬业的道德规范,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历史教学在道德建设上能有什么作为呢?对我国传统道德和其他民族道德要采用扬弃的观点,教育学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讲孔子思想时,我明确说“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认为爱包含尊重,“出门如见大宾”,要求尊重每个人的人格,人正是在与别人相亲相爱的关系中,才真正确立起自己作人的价值。爱是生命的本源,爱是人的本性,使学生知道人活着有索取还有奉献,有收藏还有分享,有要求还有感激。
今日社会一味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忽视人性本身最需要的精神道德。我们提倡物质生活享受,但物质超过极限,不仅不会给人带来快乐,反而会使人更加焦躁不安,空虚没有归宿,追求精神却是无限的,越追求它就会感到做人的尊严和高贵。在历史课堂上要不断挖掘这样的人文精神内涵,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他们为了一种精神和信仰,奉献自己,这才使他们有了真正的自我,有崇高的生命质量。在教学中挖掘道德教育资源培养学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合乎民情民意的时代感;公正不阿,态度鲜明的是非感;不畏强暴,敢于仗义执言的正义感;以天下为己任,献身生活与事业的责任感;千金一诺,关心他人和勇于助人的友谊感;救死扶伤,济贫解危的人道主义感等。
﹙三﹚美育,健康的审美情趣。
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审美,就是领会、欣赏世界上各种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历史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无数美的素材,还可以帮助他们大大提高审美情趣,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
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悟美,如:远古的石铲、石斧磨制精美体现古朴的实用美;半坡出土的妙趣横生,惟妙惟肖的人面网纹盆,体现了原始人类劳动、收获、欢乐的生活情感和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劳动之美的范围不断延伸,修长城、筑金字塔、历代治水、垦荒的场面等是壮阔的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悲壮的美,“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是恬静的美。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掷铁饼者”、“大卫”、“蒙娜丽莎”散发着感人的人体美的力量。
其次,可以在现实和历史之间以美为桥梁实现沟通。如:美的自然环境,今天我们中国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美不美?有很多地方是美的,如黄山、九寨沟、桂林山水等,但是很多地方也很不美了,黄土高坡、草原荒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工业污染等,许多地方已是惨不忍睹了。
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我们历史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这些地方的美丽的自然环境告诉他们。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南北朝时代阴山下面的美丽草原景象。我们也可以把历史上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告诉学生,如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天下之人皆我兄弟,天下之物皆我同类,我对他人他物均应待之如兄弟。同时,我们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许多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学生相信,只要经过认真治理,我们国家一些因过度开垦和工业污染而变的不美的地方,一定会再度美丽起来,而且会比原来更美。
﹙四﹚国际意识,开放博大的胸怀。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历史课标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国际意识?为什么要形成国际意识?历史上缺乏国际意识有什么危害?我们要有怎样的国际意识?等等。
国际意识,又称世界意识或全球意识,指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在清史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缺乏国际意识的危害,清朝大兴文字狱之日,正是西方启蒙运动轰轰烈烈之时。结果是有清一代,埋首书堆、回避现实的汉学大盛,浪费了几代人的聪明才智;而欧洲国家经过启蒙思想的洗礼,革命、改革交替进行,国势蒸蒸日上。这已经预示了鸦片战争的结局。
为什么要有国际意识呢?引导学生分析是当今国际潮流-----经济全球化决定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逆转,为了入世,我国历经千难万险,百折不回,历时十多年,头发都谈白了,最终才如愿以偿。要有怎样的国际意识呢?一国家平等意识;二对外开放意识;三全球利益意识。
拥有国际意识有什么作用呢?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是人类的一员,历史是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在内的人类的历史,所以,我们就应当既为人类的每一点发展、进步、创造而激动,也应当为我们人类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每一次挫折与灾难而悲伤。应当使自己的全部生命都融入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潮流之中,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形成与人类整体发展、和谐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以上从求真、向善、审美、世界意识等方面尝试引导学生精神境界升华,实际上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大脑去审视、思考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现象与问题,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目中有“人”的历史教育,就是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在注重知识传授、注重历史思维能力训练和考查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其目标是重新定位于作为人文教育的历史学科的本质,以人的思想灵魂和情感的不断升华为发展目标,要求我们的学生应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景,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中,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历史事物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进行一种心灵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自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2003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3年《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