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 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

新课程改革与历史创新教学

来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日期:2006-03-27  点击:1291 

新课程改革与历史创新教学

 

长汀一中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取向、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观点。特别是明确了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心不在于澄清历史本身的事事非非,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评价生活、认识社会的标准,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处理现实问题。“历史”有两层含义:作为本体,指人类经历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既定的;作为认识,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它是现实的,不定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一种对历史本体的特殊认识活动,它应当是现在而非过去的,是现在的人为着现在与未来而认识历史,它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深化。只有在现实中不断更新,对历史做出创新性的分析与理解,才能培养新人,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因此说,新课程呼唤着历史的创新教学。

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历史新课改的重要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历史教学创新所追求的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发展自己的,要使学生具备创新的能力与基本特质,教学必须是具有创新性的教学,通过不断追求的、不断探索的教学实践,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不断追求、勇于挑战和富于自主精神的创新性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新课程教学中可以:

(一)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重视学生主动地探索、思考和研究。教师为学生指出较为明确的方向,如开出参考书目。列出相关网址等,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和应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历史小论文,为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空间。如在学习《明末清初中两文化交流》后,设计以下的小论文《活字印刷术回传之启迪》《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从徐光启身上的启示》《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外来侵略者之比较》等,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知识性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索历史的情感体验,从中吸取今天所需的养分,便学有所成、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新教材的“自由阅读卡”,“活动与探究”等栏目,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阅读兴趣,能推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历史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其中一项就是“发展休闲的兴趣”,现代教育理念也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精美的图片,蕴涵人文关怀和生动化的编排设计,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个性,在对历史本体的个性追求中,实现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是毫无生气的“死寂”的历史,无生气的历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窒息,而历史的鲜活性特征是由其个性化特征决定的。

二、对历史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历史新课改的关键。

历史教学的创新,一是对教学内容创新性的分析和理解,二是对教学形式,手段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目前的一种倾向是,热烈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而忽视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分析和理解,甚至认为深入研究、分析教材就是以教材为中心而不是创新。《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是历史教学过程中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舍弃教材既无教学,也无创新。教材犹如一个宝库,教师的责任是打开大门,带领学生去探寻。教会学生分析历史,这是一个对学生观念的培养过程,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思想是观念化的社会,社会是物质化的思想”,历史教学只停留于历史的物质层面而不涉及历史的精神底蕴,是谈不上历史教学的创新。历史教学创新不能停留在教材的表面,而是要发挥历史表象背后的历史规律和历史观念。

历史创新教学必须改革历史课堂教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课堂教学必须是立体的、开放的,要大量开设活动课、讨论课、辩论课等,鼓励学生辨难解疑,而老师则要爱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在课堂上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学生潜能的自由、充分发挥,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宽松的环境。

三、创新型历史教师是历史新课改的保障

(一)由历史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历史学习就是一个以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但是,历史教学如果只强调灌输现成的结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新编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已经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历史教师角色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的促进者。作为历史教师,他()要引导学生不仅学习过去发生了些什么(“事实性”知识),更要学习关于历史这一门知识如何而来(“程序性”知识)。而且,要顺利实施新课程中那些知识涉及面广的探究活动,历史教师自身要具备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历史问题,此外,新课程的弹性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度也较大,因此,要求历史教师还要有一定的调控、驾驭课堂的能力。

()由机械的知识阐述者转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理论中,课程(包括教材)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过问,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新课程倡导教师由机械的课程阐述者向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转变。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材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利用多种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参观、访问等多种渠道获得。随着人们对课程理解的不断加深,这个问题必将逐步引起历史教学界的重视。今后历史教师必将更多地参与课程及其课程资源的开发,这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历史教学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共同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项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历史教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待于人们深入探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不断审视教学,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研究、反思与改进。而且新课程给师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使历史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变得比较复杂。因此,成为研究型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增强教学研究意识。历史教学研究的对象,既可以是教学中各种微观具体问题,也可能是教学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宏观理论课题。针对历史教师的工作特点,可以侧重于对自身教学中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技艺的提炼和总结等。也就是说,研究主要以探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基本点。

()由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交流的合作者

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成为一种所谓孤独的工作,即教师不仅与学生有心理距离,而且同行之间很少交流彼此对教学的看法。可以说,绝大多数学校的历史教师都习惯于孤军奋战,虽然偶尔也搞一些观摩,但大体上都是走走形式而已。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近年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成果迭出,加之基础教育课程大整合和高考3+X模式的推行,这些都对历史教学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增加了历史教师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历史教师还是抱残守缺,极少与同行切磋,显然是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再说,历史新教材的知识点虽然精简了许多,但是其内容的丰富程度一点也不差。新教材结合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充分注意发挥材料的论证作用,在正文简约的基础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副文,设计了大量的讨论,探究课题,运用了许多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创设了丰富的历史情景。对此,历史教师要由传统教学形式下默默耕耘的孤独者转变为善于和同行交流的合作者。惟有如此,历史教学才是比较经济和高效的。

科学需要创新。而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要想焕发生机活力,真正发挥其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实现其人文价值,更需要创新。新的世纪,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历史课程改革已拉开了序幕,使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只有重视历史创新教学,才能顺利实施新课程,也只有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才能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

【编辑:陈 倩、俞文炎 审核:修红英 监制:吴江滨】
扫一扫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0597-6815000

邮件:lyctyz@163.com

地址:长汀县兆征路50号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闽ICP备1600119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