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生物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
长汀一中 梁承德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新课程标准将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新课程标准对于课堂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进入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激发着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
一、课堂教学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和培养学科素养为主
虽然学生的发展必须以知识为载体,课堂教学也必须以知识为依托,但是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新课程标准是让学生的发展通过自我探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不断揭示知识的内涵,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填鸭式地强填给他们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一个引导作用。此外,通过传授知识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想着把所有的知识在短时间内灌输给他们。
实质上,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学生愉悦地学习,由非智力方面的情感、兴趣来促进学习加强,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发挥出来,学生才会勇于探索,才会主动地学习生存的本领,处理问题的方法才能多种多样。由于传统教育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的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观点,使得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另外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少,不能融会贯通,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也不愿意学,厌学,这些都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新课程要改变这种只单纯传授知识的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注重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的健康的人。
二、课堂气氛不应是平静的,而要让课堂气氛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课堂气氛平静、稳定、顺畅有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知识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许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秩序不好控制,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趣味因素、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不要怕学生答非所问,不要怕课堂气氛太活跃无法控制,课堂气氛活跃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当然有些学生在中间不思考问题,扰乱纪律,这时要正确引导,使这学生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如果不正确引导的话,这部分学生就会使认真学习的同学无法思考问题。这就要老师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既要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思维活起来,又要引导学生思考,防止有些学生从中扰乱纪律。不要怕学生“动”,关键是看他在探究知识,还是在扰乱班级纪律。此外,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也能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学生也能真正动起手来。
三、强调学科知识服务于人的观点,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对青少年来说,学习各学科知识就是为自己所用,那些与青少年生活实际较远的偏、难、怪、深的知识在新课程中不再出现,那些与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紧密的知识越来越多,在新课程中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这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各学科知识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功能的观点。尽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现代教育不再把考大学作为惟一的目的,而是注重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生物学科不再以知识体系为编排目标,而是以适应学生探究为编排目标。
此外,课堂教学应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